当前猪传染性胃肠炎临症特点及防治
2018-01-19朱景岩
朱景岩
(辽宁省海城市中小动物卫生监督所114200)
1 病原学特点解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的致病原是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冠状病毒属,核酸类型为单股RNA,有囊膜,表面有棒状纤突;该病毒可存在于病猪各器官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主要寄居于空肠、十二指肠、肠系膜淋巴结中。TGEV特点的医学参考价值包括: (1)该病毒不耐热和紫外线,自然日光照射、紫外线直射可将其灭活,但适存于偏低温和有机物载体之中。因而猪舍内小环境长期保持清洁、干燥、光照充足(采光性能良好)、适宜衡温的良性条件,可有效抑杀多量病毒并预防感染发病。 (2)该病毒对持续高温敏感,猪舍每天接受持续2h以上的太阳光照射 (含紫外线),即有消毒灭源的效果;病毒对胰酶有一定抵抗力,但对某些消毒剂敏感,高敏消毒剂有 “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类”等,适存于pH4~8环境,当生活环境为pH2.5时可将其灭活。所以,高温作用及采用敏感消毒剂对养殖环境及用具消毒可降低发病率。 (3)病毒对多数抗菌素不敏感,但对当前某些新型复方制剂 (抗病毒+抗菌素)表现一定程度的敏感性,代表方剂为 “复方黄芪多糖散 (含黄芪多糖、青蒿素、人参皂苷、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所以确诊为本病后的猪场可以采用新型复方制剂参与整群防治。 (4)该病毒的自然宿主较多,家养的犬、猫、猪等均是其重要的自然宿主,因此,规模猪场禁养其他家畜禽、禁止其他家畜禽随意串场对预防本病有积极意义。
2 流行特点
所有猪均易感,但高度易感对象是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哺乳仔猪一旦感染发病病死率高达50%以上,双月龄以后的育成猪具有一定抵抗力,病死率逐渐降低,但容易致僵;初春、秋冬季大幅降温时节,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犬、猫等携原体流动进入健康猪群可引起发病,隐性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环境(饮食源)可致易感猪发病;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养殖环境,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循环再感染,遇适发条件可造成本场及周边猪场呈区域性流行。
3 症状特点
病猪病初体温起初升高 (40.5~42℃),6~12h以后可能会降至正常体温或偏低;不同程度湿热下痢或腹泻,久之出现皮肤脱水、贫血及苍白,偶见伴呕吐症状;部分重症病例发生剧烈腹泻,之后迅速脱水、衰竭、自体酸中毒,后期可见 “角弓反张、共济失调、转圈、痉挛、肌肉震颤”等神经症状,此时多为预后不良。剖解病理变化:病死仔猪尸脱水严重,胃内含有消化不全凝乳块;外周淋巴结肿胀出血,眼睑和脸部及颌下淋巴结水肿,胃黏膜充血,小肠段出血,伴卡他性炎症,内容带泡沫渗出液;结肠盘曲部及其肠系膜极度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并因肠壁变薄而肠绒毛严重萎缩呈半透明状;大肠系膜、胆囊、喉头、直肠周水肿,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积液;肾包膜水肿,膀胱黏膜轻微出血。
4 综合治疗
本病属于高度传染性疾病,必须对发病群开展整群防治,首选 “复方黄芪多糖散”,按0.2~0.5%拌料投喂、早晚各喂1剂,连喂5~7d,总有效率达70~80%,建议猪场可常用。针对尚有治疗价值的发病仔猪,实效处方推荐为:20%黄芪多糖注射液 (0.2m1/kg)+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 (0.2~04m1/kg、 首次注射倍量、维持量减半)混合肌注,1剂/d,连注3d;腹泻严重的仔猪需同时配合内服 (重症灌服或缓慢静注)复方电解多维液或补液盐2~3剂,这样可防止过度脱水和纠正电解质代谢紊乱,对提高治愈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