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

2018-01-19李俊玲

福建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旦角采茶戏赣南

李俊玲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早在400多年前,赣南采茶戏在民间灯彩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可以说是江西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赣南采茶戏一般只有两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脚班”。上世纪初,赣南采茶戏著名艺人廖三崽、李九娇等人一改男旦的演艺传统,开创了女旦表演艺术的先河。建国初期,在党中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大好条件下,赣南采茶戏迎来黄金发展期。赣南采茶戏的旦角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师徒传承”及“专业教育传承”。徐荣秀、刘日凤、陈美艳、黄玉英、李宝春、龙红等是赣南采茶戏著名的旦角演员,他们分别在继承赣南采茶戏唱腔传统的基础上,又推动了赣南采茶戏旦角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采茶戏艺术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剧种的传承人。

1 赣南采茶戏中的“小旦”与“彩旦”

明代中叶,赣粤两省的采茶灯在互相交流中,赣南的茶灯得到了新的发展。在两个男采茶队,十二个采茶女的基础上,改为二女一男(女的为大姐,二姐,男的叫茶童),并将原来的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茶童穿插其间,名《姐妹摘茶》是一个具有简单情节和人物的歌舞小戏。表现了姐妹手持茶篮上山采茶,边歌边舞,茶童则是手摇纸扇,插科打诨。此后,又出现了大姐、二姐、三郎用一条板凳仿作龙灯戏耍的《板凳龙》小戏。至此,两旦一丑的“三脚戏”从采茶灯的母胎中脱颖而出。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形象基本上是对各个年龄阶段女人风韵姿态的不同表演形态进行塑造,从十几岁的少女到七八十岁的妇女的不同形象特点,细致而准确地塑造出其不同年龄、不同形象的人物形态,主要分为“小旦”与“彩旦”。

1.1 小旦

“小旦”亦称“花旦”,主要是表现善良纯朴、聪明伶俐、温柔秀美、勤劳的农村少女或少妇。在表演上纯真可爱、妩媚柔婉、娇憨活泼、娇甜委婉、朴素大方。由于扮演的角色正处于年少青春,受到的约束和对生活的阅历较少,所以才有率真、浪漫、开放、正义的性格特质,才有敢于抒发自己情感的勇气。例如赣南采茶歌舞戏《睄妹子》中的妹子(小旦)以踩台步、双晃手、手中花等舞蹈动作,表演出青年女子的婀娜多姿与轻歌曼舞。

1.2 彩旦

多是表现游手好闲的小市民阶层,年龄一般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妇女,(如店嫂、媒婆之类)。人物的性格多为风骚泼辣,表演手法较为夸张,舞蹈动作幅度较大,极富有漫画色彩。在表演中常加入手帕、烟斗等小道具,为了便于加深人物表演的刻化。另外还有老旦、老生等行当。例如,赣南采茶歌舞戏《茶童打店》里面的店嫂,将“彩旦”的人物性格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她用泼水、扫地、挂招牌等一系列虚拟舞蹈动作交代了店嫂身份,并表现出热情泼辣的性格,表达的十分到位。在赣南采茶戏表演中,除了小旦和彩旦两种典型性的代表人物外,还有老旦等旦角人物,例如《耍香龙》中的老娘就属于老旦。

2 赣南采茶戏中“旦角”舞蹈表演的服饰、道具和音乐

身体是赣南采茶舞蹈表现的物质载体,而服饰、音乐和道具在“旦角”舞蹈表演中显然也是增强了舞蹈的动态美,成为了塑造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赣南采茶戏“旦角”舞蹈的服饰和道具是辨别角色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舞蹈艺术表现力。

2.1 反映身份符号的服饰

服饰的变化或对比,是身份的界定也是历史时期文明的标志。因此,服装成为身份的象征以及辨认角色的重要符号。

“旦角”是赣南采茶戏表演中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旦角”的舞蹈表演服装是认识赣南采茶舞蹈文化的途径。表现美的形象及人物的“小旦”亦称花旦,大致分为三种扮相。小旦之一,身着便衣,袖口襟边镶嵌花边。便裤,裤脚边镶嵌大花边,颜色可不拘。大红色绸带。绣花鞋,基本与衣服或裤子同色。花旦之二,衣裤,鞋同花旦之一。颈挂银链,系围兜,多用清淡色,同样镶嵌花边。花旦之三,衣服裤子和鞋同花旦之一。头戴凉帽,冒顶空心,凉帽边铁丝扎成形,绿色绸子做成帽檐,帽前沿翘起,帽沿边镶丝穗。身系短围兜,一般用黑丝绒制成,镶花边或亮片。

可见,不论是“小旦”还是“彩旦”,她们的表演服装都衣裤造型,腰系“短裙或围兜”,脚穿便鞋的特点。康纳顿说:“衣服不仅能够传递被解码的信息,它实际上也有助于通过影响身体的运动塑造性格”。赣南人民经过革新的“旦角”舞蹈服饰,朴素大方、舒适实用,在表演中一是可以传递赣南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也可以塑造性格。另外也反映了其身份的特征,体现出赣南客家人民迁徙南下,饱受战乱之苦后,形成的俭朴勤劳的优良品质,刻苦勤奋及矢志不移的客家性格。

2.2 源于劳作生活的道具

将在劳动生产中所用的工具,日常物件变为随手的舞蹈工具,传情达意在劳动之余娱乐自己,从而提升了生活劳动时的乐趣,长此以往流传下来就成为了当地特色的民间舞蹈道具形式。赣南采茶舞中运用的扇子就是人们在炒茶时运用的生活工具。人们使用的扇子、手帕或是茶篮等等道具能烘托和提示舞蹈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与角色身份,更能表达舞者的心情和意境。实践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国使用舞蹈道具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以及手持“牛尾”跳舞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道具表演记载(古籍《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葛天氏之乐》)。

而在赣南采茶中小旦经常持双扇表演,双扇动作有双八花、绞腕扇、滚珠扇、蝴蝶花、展翅花,彩旦则是用蒲扇表演。赣南地区高山环绕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茶篮是旦角经常持用的道具,它是由竹子编制而成。上面粘贴各色彩纸或绸布,黄丝穗装饰茶篮的上下边。舞蹈演员手握茶篮下的木柄,在木柄的前端竖起一根细竹棍为轴上面套两个算盘珠。舞蹈表演时想要茶篮转动就要手握插入篮底偏离中心处的圆孔中的轴,摇动木柄即可。

2.3 优美悦耳的民间音乐

音乐对于舞蹈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我们的先辈对于“乐”和“舞,在《乐记·乐象篇》中作出这样的解释:“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由此,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在赣南采茶舞蹈中也不例外。

赣南采茶舞蹈的表演传统和特点就是载歌载舞。一般赣南采茶舞蹈表演中的音乐根据曲牌的伴奏乐器、旋律、来源、功能、调式等方面来区别,可将赣南采茶舞蹈音乐分为灯腔、茶腔、杂调和路腔四大类,赣南人称之为“三腔一调”。

“灯腔”的特点是欢快热闹。音乐伴奏主要由民间打击乐器组成:鼓、镲、唢呐、锣等,吸收了赣南民间灯彩音乐曲牌还有赣南东河戏,赣南采茶“旦角”舞蹈与“灯腔”相结合,非常善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及复杂的故事情节。例如《茶童调》、《摇船调》、《骂调》、《荷包歌》、《四季牡丹花》、《闹五更》等。

“茶腔”起源于茶农的劳动与生活之中,音乐比较含蓄、抒情、轻松、爽朗、活泼、甜美,极具赣南地域特色,赣南采茶“旦角”舞蹈表演运用的“茶腔”音乐有:《山歌调》、《倒采调》、《上山调》、《行情调》、《斑鸠调》等。

“杂调”的音乐具有甜美娇美、轻盈活泼的特点。它具有点缀和调节人物性格以及戏剧性的效果,如《小调五更》、《绣花针》、《茉莉花》、《敬酒歌》、《四川调》、《高腔》等。

“路腔”具有喜悦活泼和轻松愉快的风格特点。赣南采茶“旦角”舞蹈和“路腔”音乐结合搭配使用非常适合表现载歌载舞的歌舞喜剧作品。例如《杂货笼》、《小拜年》、《老补缸》、《打草鞋》、《哭调》、《梨子调》、《芙蓉调》等。

3 赣南采茶戏“旦角”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

3.1 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形态

赣南采茶戏中的“舞”,“实为一种独幕的乡间舞蹈,它是无数的前辈艺人,基于人们的喜闻乐见,并经过长期的辛苦劳动,从生活中提炼加工积累下来的艺术成果,鲜明地反映着不同的思想、信仰、追求和审美。早期的赣南采茶戏,在与民间各种灯彩歌舞同场表演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并从中吸收了丰富的滋养,这对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创新,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到明末清初“三脚班”的形成已有河东、河西两个流派之分,河西派舞姿形态多受武术影响,河东派舞姿形态则以舒展,平稳见于高、中桩,舞姿优美,婀娜多姿“两旦一丑”是赣南采茶戏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模式,其中“旦角”分为“小旦”与“彩旦”。这种“三寸金莲式小旦”及“夸张漫画式彩旦”的舞蹈表演模式及动作形态也是代表了赣南采茶戏的女性舞蹈表演风格特征。

3.2 赣南采茶戏“旦角”舞蹈表演的动律特征

“女摇”是由于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缠足),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从事劳动生产,因此老艺人就创造了赣南采茶戏特有的舞蹈步伐(“小脚步”即“踩台步”、“拧步”)以突出显示“女摇”的舞姿神态,恰似鲤鱼摆尾,娇柔俏丽。由于赣南具有肥沃的土壤,赣南人自古以来以农耕劳作为经济之本。对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旦角的“女摇”动律形态剖析发现,该动律是由双腿的左右重心转换而带动骨盆臀肌间(胯部)的左右交替推动并牵动上身肋的移和头的摆而形成的横晃动势,并有一种下沉感,这种向下沉摇摆的形态,反映的与农田劳作的关系,表现出人们摘茶时的移动动态。

赣南采茶戏是非常讲究节奏和动律的,旦角中的“颤”则是赣南采茶戏旦角的基本动律。在赣南采茶戏的舞蹈中,旦角需要手执各种道具,表现上山,下山,采茶,过桥,进门等情节,无不表现出与男子矮子步相似的动作。但旦角在表现“矮子步”的时候,需要有更柔性、俏皮的一面,而颤的动作,可以让女性的步伐刚中带柔,展现女性柔美的一面。与矮子步配合,则可以表现出“男走女摇”,“男逗女俏”的情景。“颤”的动作需要配合演唱进行,重心需随着节奏的律动,在强拍时下沉,在轻拍是上浮,表现出震颤的效果。在“振颤”的同时,两肩也应该随律动的节奏,左右摇摆,感觉要像在划八字一样。只有把颤的动作练习好,才能让整体的动作连贯不生硬。“颤”是赣南采茶戏中动作连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每“颤”一下动作和体态之间就会有所停顿,这样即使突然变换节奏和体态,也会变得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4 结语

赣南采茶舞蹈作为一种人体动态艺术和地域性文化现象,其显现的外在动态和潜在的文化内涵自然是赣南采茶舞蹈明显区别于其他民间舞蹈的典型性标志,也是人们全面认识与深刻把握其本质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其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1]欧阳绍清.师徒传承语境下赣南采茶戏旦角唱腔特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29-30.

[2]赖丹.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审美意蕴 [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133-136.

猜你喜欢

旦角采茶戏赣南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秦腔旦角表演中真假声唱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