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探究
——以燕郊行宫村为例

2018-01-19孙景芝

现代园艺 2018年20期
关键词:双修行宫燕郊

孙景芝 沈 宏

(燕京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区别对待城市和乡村的特有产物,与普通乡村比较,缺乏基础的生态功能,与周边城市相比,基础公共设施配套等不完善,因此大部分“城中村”呈现出“脏、乱、差”的格局面貌。而城中村是属于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是针对当前我国城市中出现的种种城市病现象,本文将研究运用城市双修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去改善“城中村”的问题。

1 “城市双修”概述

1.1 概念提出

2016年3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双修”的概念产生,是基于城市更新、“海绵城市”、“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之上,成为当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

“城市修补”是指利用有机更新的理念,延续城市肌理、突出地方特色、展现城市风貌,同时完善城市中各项基础设施及重要景观节点的更新再造,创造和谐、宜居、活力城市。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虞雯在《“城市双修”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中指出,城市“双修”要从生态修复和空间修补两方面指导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

倪敏东,陈哲,左卫敏的《“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旨在强调3方面内容:首先,秉承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强化底线控制,激发地区活力;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注重营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突显地域特色;最后,转变传统“大拆大建”的粗放型建设方式,关注棕地再生、闲置地块利用、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俞孔坚、王欣、林双盈发表的《城市设计需要一场“大脚革命”》一文指出生态修复包括水系修复、湿地修复、生态道路、山体修复四方面内容。同时还有杜立柱,杨韫萍,刘喆,刘珺的《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丁奇,孙雨的《“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等,也非常值得本课题研究、借鉴和学习。

1.2.2 国外研究综述:西方城市的复苏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时期城市规划更新理论主要服务于郊区及旧城之外的地区,同时完善了旧有的规划布局。20世纪70年代末,新建的城市又一次出现衰退迹象,此时城市规划开始关注邻里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大型建设项目及再建项目、旗舰项目得到重视,包括外城项目,此时城市发展进入再开发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种从政策到实施层面,向全方位的发展,更注重用综合手段解决处理社会问题的城市修补理论应运而生。

1999年,英国“城市工作专题组”作了《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正式提出了城市修补理论,是城市修补理论的奠基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2003年,英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社区规划,主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通过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邻里的建设来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并重视从战略和区域角度来解决城市问题。这标志着西方城市更新运动进入可持续发展和多目标和谐发展的新阶段,即城市修补。

Couch、Fraser以及Percy对于城市修补的研究是从宏观层面介绍的,他们考虑的因素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功能要素,着眼于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指标来研究城市修补,他们的观点证明了城市修补理念对于解决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矛盾是可行的。

2 燕郊行宫村基本概况及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概况:燕郊因春秋战国时期地处燕国城郊而得名,唐宋以来,借助潮白河(箭杆河)码头和京榆古道,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清代皇帝借东巡之际,谒陵祭祖,联谊满蒙,沿路修建了燕郊行宫、盘山行宫、汤泉行宫、独乐寺行宫等12座行宫。出北京紫禁城东行的第一座行宫,即为燕郊行宫(在今燕郊镇政府所在地的行宫村)。为了确保帝后出行安全和行宫建筑免遭侵害扰破坏,行宫建有内、外营房,分别由八旗兵丁和汉军把守。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清王朝的灭亡,燕郊行宫历经200来年沧桑岁月也随之败落。1929年行宫被拆毁,仅留下一堆砌石、瓦砾和两口无言的“龙眼”御井(建行宫市场时被填埋)。众多守宫官兵没有了俸禄,也只好解甲归田,就地务农,以宫定名,就形成了行宫村。文革期间曾改叫“东风大队”,文革结束后又恢复行宫村原名。

区位概况:燕郊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天安门直线距离约30km,面积约108.2km2。行宫村位于燕郊镇的重要街区中心,村南侧有102国道,北侧是行宫西大街,紧靠燕郊比较繁华的燕郊步行街,西侧有交通干部管理学院,行宫村附近有燕郊派出所和燕郊人民政府,属于燕郊的主要区域位置。

现状分析:燕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接北京外溢产业发展及外溢人口,因此发展迅速,城镇化速度极快。行宫村在发展过程中乡村风貌、本土文化遭受到了毁灭性破坏。在建筑格局上,当地村民为承接外来人口居住,纷纷修建自助式公寓,且年代较为久远,均为自发性行为,总体风格不一致又较为破旧。村庄南部入口大门建筑为仿古风格,设计师意图表达本土的行宫文化,奈何与内部建筑风格和周边现代城市化风貌格格不入。

规划上,村庄布局缺乏统一规划,道路狭窄且杂物、车辆、建筑侵占路面情况比较严重,造成交通拥堵。随着经济发展,地价的不断抬高,村庄内部公共空间不断被侵占缩小,造成村民公共活动空间缺失。环境上,路面垃圾乱扔乱放,生活污水随着街道肆意排放,呈现“脏、乱、差、臭”的面貌。景观上,因墙面上乱入的小广告,公共空间的缺失,建筑形式的混乱,城市化的发展,乡村文化的消逝,形成村不是村、城不是城的尴尬局面。

3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行宫村改造策略

3.1 优化交通系统,融入城市道路体系

完善村内主次道路,主干道与城市道路衔接,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同时拓宽道路宽度,主要道路增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通过更新和完善道路结构满足居民的交通使用需求。

3.2 增加公共设施,补充城市功能

城中村与普通村庄的区别之处在于周边环境被城市所包围,可以作为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和娱乐空间的补充。行宫村目前已经在承担城市的补充居住空间功能,在改造更新时应保留其属性,同时为使其居住空间更适宜居住,应补充完善其商业、娱乐和文化等属性。完善村庄内部供热系统,增加排水系统,将村庄供热系统和排水系统纳入燕郊市政供热和排水管网,净化环境以使其达到宜居水平。

3.3 优化空间结构,注入空间活力

行宫村现有公共空间被侵占现象严重,已丧失其作为公共活动交流的空间属性,在空间更新过程中,应恢复并扩大公共空间范围,拆除违建、临建,通过营建良好的公共交流活动空间氛围增加村庄活力。村庄入口、主要活动广场等空间更新设计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应符合整体环境风格,突出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

3.4 提取建筑文化符号塑造新行宫景观

燕郊镇虽历史悠久,但直到清代皇帝在此修建行宫才达到鼎盛时期。现行宫村、行宫市场和行宫花园为清代行宫旧址。建筑风格及布局仿照当时北京的紫禁城,建筑材料采用皇家建筑中的汉白玉和黄色琉璃瓦。宫门外东、西各有一眼水井,深七丈五尺。井水清冽甘甜,当地人称之为“龙眼”。后经历历史变迁,行宫建筑早已不见踪迹,只留下破损不堪的汉白玉石碑和已经被填埋的“龙眼”水井。

现行宫市场面临拆迁,周边现代性建筑环绕,如一味采用“修旧如旧”的更新理念,势必与当前环境和需求不相吻合。因此,在行宫村改造更新过程中,提取清行宫布局,如“皇家御道”、“龙眼”周边可进行景观复建;在公共空间景观更新中,提炼皇家园林景观元素,结合现代景观形式,营造新型行宫文化景观。

4 结语

在现今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尤其值得重视,本文在探讨城市双修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同时,亦希望通过此研究引起对于城中村改造的重视,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中村。

猜你喜欢

双修行宫燕郊
旅居的神灵:南京湖南定湘王行宫史事考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燕郊:急剧膨胀的大城小镇
调控之后,再探燕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