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马古道云南段民歌的音乐特征分析
——以声乐作品《赶马调》为例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古道

许 珂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茶马古道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文交流、经济贸易的重要道路,在经济及文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大部分道路位于西南地区,道路途径云南省,是茶马古道这条经济走廊上的主要运输枢纽。因此,本文主要从茶马古道云南段的民歌出发,并通过声乐作品《赶马调》为例,展现该地域的音乐特征。

1 “茶马古道”概况

从“茶马古道”的名字我们即可得知,自唐代起,我国各民族间以茶和马的交易较为繁荣,并且逐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在几代人的商业往来下,在藏、川、云的三角范围内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条文明交往及商业往来的交通要道。后来,随着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交易不仅限于茶或马,也渐渐增添了羊绒、布料、药材等特产的交易。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茶马古道通商发展日新月异,逐渐从三角区域散布开来,由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及无数条支线在主干线上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庞大的交通商贸体系。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陈保亚等研究人员将其正式命名为“茶马古道”,该名称体现茶马交易的重要价值,并且茶马交易与这条道路的自身价值是互利的,这条路刺激了沿路的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才能出现昔日“茶马古道”盛况。由此不难看出,茶文化和马文化在“茶马古道”的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在古代,即使交通不便捷,科技不发达,但是勤劳的劳动人民们一步步踏出了一条通商大道,不仅创建了当地最初的贸易通道,推动沿路的经济贸易繁荣发展,而且也将各民族间的民俗文化、语言文字等文化进行了相互的交融与渗透,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谐共处,以及趋同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以“茶马古道”这一道路为载体,云南地区的各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加深了凝聚和融合程度[1]。因此,“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神奇的通商古道,更是沟通多地经济与文化交融的多民族大道。并且它更是沟通国内与东南亚地区的渠道,具有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 云南“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特征分析

民歌的定义概括来说,即是某个民族在较长的时期内的劳动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各种音乐歌曲的形式,具有当地特有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当地地域特征,一代代人将民歌口耳相传,形成今天的极具历史内涵的模样。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经历的历史不同,所处的文化氛围不同,所以有着不同形式的音乐文化。中华文化上下几千年,在云南“茶马古道”上余音绕梁的民歌,总的来说,其实就是人们在赶马时在不同时期对生产劳作、家庭生活、爱情交往的不同心情与内心状况,表现出了云南地区特有的民歌文化与其自由不羁的民族情感,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研究价值[2]。

2.1 《赶马调》音乐形态分析

据历史记载,茶马古道有三大马帮,分别为汉族、纳西族以及藏族马帮,于是《赶马调》就分为了三种音乐形式:汉族马帮式《赶马调》、纳西族马帮式《赶马调》、藏族马帮式《赶马调》。作为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马帮式的《赶马调》的呈现形式多样。不仅仅只有表现马帮中的生活、道路旁的自然风景的民歌形式,还有用男女之爱来表达藏族人民心中的信仰的民歌形式——赶马情卦;除此之外还有藏族人民歌舞时所用的赶马锅庄类曲调。在云南大理地区主要流行汉族马帮式《赶马调》,和山歌的表现形式比较相似,它既包含了茶马古道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又被赋予了当地民乐风采。例如调中经典歌词:”羊毛毡子掸露水,仰望夜空想家乡”。《赶马调》的旋律抑扬顿挫,反差也较大,时而欢快豪放,时而委婉、惆怅;情感把控得恰到好处,具有云南高原地区的音乐风格,表现出其他音乐形式无法呈现的赶马人在崇山峻岭间的喜与愁的交织。但无论是汉族马帮还是藏族马帮,他们各个《赶马调》的部分音乐特征也大相径庭,有着共同点,呈现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

2.2 《赶马调》音乐特征分析

《赶马调》,从这一歌名就可以知道,是赶马人在路途中遭遇忧虑、孤独的境遇时,吟唱歌曲,以用来应付闲暇的时间。歌曲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两点来展开,一是马帮文化、二是茶文化。由于这两种文化带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更加突出人文方面情感的表达,所以,歌曲特别表现出了民族性、抒情性、地域性的表现特征。其中的音乐风格更加直接、粗犷、自由不羁,没有像其他民歌一样缭绕的旋律,只有直接、动人的曲调,许多旋律在跳跃中直接表达,而且更有八度大跳,这样直接不加渐进的曲调,完全体现出云南高原地区的独特的音乐风格,也表现了马帮文化中直接的处事态度。在曲调特性与大体结构方面,众所周知,云南地区民歌大多数运用四声或五声的羽、商调的旋律方式,《赶马调》则是C羽五声调式,凄苦无奈的沿途情感从大跨度如拱形的旋律线条中以及如瀑布般宏伟气势渲染下更加突出了。

从结构上来看,《赶马调》属于经典的两端体(AB)结构,例如在A段(1-10小节),是由跳跃的旋律线组成,常常出现五度甚至六度大跳,并且常伴有与“殴斗”类似的云南方言衬词。由此可以体现出当地特有的自由、豪放、的情感表达方式。《赶马调》的歌词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简单通俗易懂,一般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并且这里也延用了我国传统歌曲的表现手法——“比兴”。在旋法上,《赶马调》没有过度地采用修饰音,多以跳进为主,这正好适用于赶马人在行路沿途感情的自由抒发,曲调没有框架约束,较为自由[3]。赶马调在发展中,虽然有少数三级跳和级进,但重点还是在呈现商羽的四度跳进,四度跳进更加增添整体氛围的激情与愉悦感,更有利于表现赶马人的情感。并且《赶马调》高音部以由低到高的纯八度大跳,使得歌曲更富张力。

3 《赶马调》的文化内涵

马帮文化融于《赶马调》中,茶马古道中的音乐形式已经是相对独立的马帮文化音乐。从地域来看,它的地理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封闭,只存在于一定范围内;而从古道形成原因来说,都是以追求利益为出发点,虽然人群、民族不一样,但是其追求发展与利益的目标和过程是相同的。从文化方面看,由于多民族相互交流、文化融合的原因,有趋于相近的价值观;团结协作、以群体为主体、从群体利益出发的社会价值观等。这些重要文化价值都在《赶马调》中不同程度地表现,与此同时,这些重要的文化精神也融入在马帮社会中,加深了马帮团体的凝聚力,促进马帮形成完善独特的文化特征。

各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及民俗文化的特征都在茶马古道中体现。由于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民族具有多样性,所以民俗文化也相应地呈现多元的特征。信仰佛教的藏族,在德钦城中——云南与西藏交界处,距离城中心几百余里的山上,建造了多座佛像,并且也可以看到佛像周围有藏族人民在茶马古道途中所留下的经文。而且回族的礼拜仪式也依然遗留传承,被更多民族所接纳吸收,得到了更多民族人民的尊敬与信仰。在条件不是非常优越的沿途中,依然遵循着信仰要求的每一步骤,虔诚地礼拜。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邻里的人们相聚在一起,由权威者指导仪式的举行,他们将通过敬神、娱神、自娱等步骤,循序渐进地虔诚表达自己对旅途的最单纯期望,希望通过这一仪式,信仰的神能保佑出行在外的人能一切顺利,平安回归。仪式上《赶马调》由不同文化信仰的人传唱。不同民族对《赶马调》的演唱,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共存,更是民俗文化百花齐放的重要体现。

如今经济日新月异,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也效率高且繁多,茶马古道在这样的对比下,失去往日光辉。但是《赶马调》的音乐形式依旧在中华文化历史上传承,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为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带来重要价值。《赶马调》承载着马帮人民积极乐观友善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展现出人与人、自然,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态度,为我国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1]木霁弘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56.

[2]宗莉加.云南“茶马古道”民歌音乐文化研究 [J].福建茶叶,2016,38(8):331-332.

[3]张发荣.论云南民歌风格的异同与成因———以《赶马调》和《弥渡山歌》为例[J].当代音乐,2017(6):40-43.

[4]王群英.曹广涛.粤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生态环境与发展走向[J].戏剧文学,2012(2):108-113.

[5]董灵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启示——桂南博白客家采茶戏母题音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4):94-98+5.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马帮“驮起”脱贫路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