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在传统茶文化中的传承研究
2018-01-19荣丽军
荣丽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大量新思想、新价值,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对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体系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不仅要创新思想和手段,来让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用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带动整个社会价值理念的更好发展。对于此,将我国民族乐器与传统茶文化进行融合,可以让二者产生新的璀璨火花,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之时,也可以让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新的时代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1 我国民族乐器的主要种类及其内涵
顾名思义,中国民族乐器指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乐器和音乐。其不仅有着多种多样的丰富外在形式,同时更是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文、社会、民俗、审美等诸多内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呈现载体。
现在的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最早的民族乐器可以上溯到商朝时期的编钟,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今出土并保存良好的成套编钟最为出名的是在1978年于湖北随州出头的战国时代的曾侯乙编钟。其采用的是青铜材质,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依据不同的音调次序编制而成,其外形端庄大气沉稳,用不同的木棒来敲打编钟,能够演奏出清脆明亮又悠扬动听的旋律。即便是现代音乐编钟都难以很好地演奏出来。可以说,编钟是我国民族乐器的“鼻祖”,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有力证明。
但是也要看到,编钟是古代的“贵族乐器”,其主要被用于宫廷和王公贵族家庭当中,当时普通人民很难享受到编钟这一乐器及其所演奏的音乐。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勤劳聪明的中国人民,根据自己所生活地域的特征、民俗等元素,创造出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唢呐、笛子、葫芦丝等等。这些乐器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具体实际,在材料、制作工艺、演奏特点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展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百花齐放的多元化艺术特点。
我们来从宏观角度看一下我国民族乐器的代表种类及其音乐的内涵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环境和所产生的民族文化都各不相同。生活在北方和中东部的汉族的传统乐器有唢呐、二胡、古筝、笛子等。生活在北方的汉族人喜欢用唢呐、二胡等乐器演奏一些或是高亢激昂或是深沉悠远的音乐,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等,这体现了北方汉族豪放而慷慨的民族性格。而生活在南方的汉族人则偏爱古筝、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所演奏的音乐相比较来说较为委婉优美、清雅空灵,如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琵琶名曲《汉宫秋月》等,这体现了南方汉族人秀气细腻、内敛温和的民族性格。
与汉民族一样,我国其它众多民族同样创造了灿烂的乐器和音乐文化。如生活在茫茫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根据其民族特点创造了独特的马头琴,造型精致,乐器上方是马头形状,体现了蒙古族骑马射猎的特点。马头琴在演奏时,音色十分浑厚而淳朴,这与蒙古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十分契合。马头琴早期所演奏的音乐内容,主要是一些与其民族历史有关的史诗说唱,因此马头琴及其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说承担着蒙古族的历史传承。再来看看维吾尔族的民族乐器。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喜欢采用一些弹弦乐器和手打乐器,如弹布尔、都塔尔、达卜等,这些乐器声音脆亮、音色优美,适合组合在一起进行演奏。而由于维吾尔族热情奔放、善歌善舞的民族性格,因此其民族音乐一般会随歌舞进行,旋律较快且富有节奏感,非常欢快喜悦。
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众多,加上当地物产丰富,植物种类十分繁多,因此当地的民族大多就地取材制作乐器,如壮族的马骨胡、七弦琴,苗族瑶族侗族的芦笙,彝族的彝胡,傣族的葫芦丝,侗族的牛腿琴,瑶族的长鼓,京族的独弦琴等等。这些乐器所采用的材质十分特别,包含竹子、黄泥、荔枝木、桑木、陶泥、芦竹、牛骨、泡桐木等种类丰富的材质。同时,这些乐器在制作工艺上也各具特点,深刻体现了当地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在演奏的音乐上,这些民族的乐曲旋律大多热情奔放,并且在内容呈现上具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的乐曲以故事为主,把趣味性、艺术性巧妙融合,做到了寓乐于歌、寓教于歌。有的乐曲主要用于表达感情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如一些你唱我和、以歌对答的山歌,在乐器的演奏和年轻男女的演唱下,具有十分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其实,上文所说的民族乐器和传统音乐只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因为篇幅原因无法一一累述。像朝鲜族的雅筝、满族的太平鼓、藏族的法铃、高山族的杵等等,都是我国传统乐器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制作工艺还是在演奏风格上,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其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在艺术上的呈现载体。
2 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及传承现状
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厚,既有物质层面的文化,同时也包含了精神文化甚至是哲学思想层面的诸多内容。在物质层面上,茶文化包含了我国茶叶的种植、制作工艺、茶叶种类、茶具、饮茶环境等诸多方面。在精神思想方面,传统茶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先后与我国诸多优秀思想流派交融碰撞,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吸收了大量优秀思想和哲学理念,比如说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等等。因此,凭借自身强大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十分深厚且博大精深。
我们具体探讨一下传统茶文化在艺术尤其是在音乐上的内涵。早在隋唐时期,在一些文人的推动下,我国茶文化便开始与诗歌、音乐进行融合。首先是一些诗人出于对茶叶的热爱,写了大量赞美茶叶,或是借茶咏志的诗词,这就把茶叶上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由于古代诗词和音乐往往是合二为一的,特别是在宋朝,每一首宋词都会有相应的乐律,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与音乐的结合。同时,我国的茶艺在有唐一代形成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两宋时期步入一个繁荣期。茶艺表演是一场集合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综合型表演,它不仅需要表演者有优美而规范的煮茶、分茶、敬茶动作,同时也会以一些歌舞来配合。在音乐选择上,多为我国传统乐曲所演奏出来的民族音乐。像《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节奏舒缓、幽雅深远的乐曲,无论是在意境上还是在内涵上,都与茶文化的自然属性和思想价值有着很好的契合度,因此往往受到茶艺表演者的喜爱。
长期以往,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器乐的结合就显得浑然天成,并且相得益彰。因此后世茶人和音乐家在进行茶文化音乐创作时,往往就会按照这种传统模式,用我国民族乐曲演奏出同样舒缓优美的旋律,来彰显茶文化的内涵。从现实看,即便是现在这个音乐多元化发展、各种乐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在饮茶或是进行茶艺表演时,一般也只会选用那些传统乐曲或是跟其风格相近的现代民族音乐进行播放。
从现实看,改革开发后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明为主的现代文明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传统茶文化也无法独善其身。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茶事活动当中,而传统茶文化十分讲究礼仪和程序,这不太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一时间遇到了不小的危机。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带来了一系列文化形式,如流行音乐、现代舞等,这些流行文化因为新鲜时髦,很快就得到了广大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并深深影响到了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举例来讲,我国茶文化强调要修身养性并且积极进取,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通过个人的奋斗为社会贡献力量。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港台的一些流行歌曲却充斥着大量消极、奢靡甚至是厌世的思想,这些歌曲在大陆地区的传播,对当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
文化是最好的软实力。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文化的作用。让人欣喜的是,近些年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思考我们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这也就让传统茶文化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从现实看,茶事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喜爱,很多人开始学习茶艺、茶道,甚至是在家专门设立茶室进行茶事活动。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也要看到,很多人尽管开始回归到茶文化中,但是由于对茶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一些饮茶者往往只停留在茶文化的表面形式之上,只是一味追求茶具的精致、茶叶种类的高档,将其当做一种彰显个人品位和实力的载体,而没有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在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我们要注意并反思这一新的饮茶现象。
3 民族乐器在传统茶文化传承中的路径分析
3.1 要丰富茶艺表演的音乐选择,融入更多的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
上文说过,我国民族乐器的种类十分丰富,不同乐器所展现出来的音乐风格各不相同。而我国传统的茶艺表演在音乐选择上,多为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汉族乐曲,长期以往势必会让饮茶者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不利于茶艺表演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此,笔者建议,一方面茶艺表演者要多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传统民族乐器演奏方法和技巧,在现有的茶艺表演和各类茶文化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演奏或是播放。另一方面,还要针对我国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组织一些能够展现各民族风格的茶艺表演或是茶事活动,通过乐器、音乐、环境、服饰、舞蹈等内容,向观众们展现出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3.2 要把更多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民族乐器和其演奏的乐曲当中
在这方面,要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适当加上一些茶文化元素,比如说云南一些用天然树木制作的少数民族乐器,本身就有很强的自然特点,与茶文化的自然属性十分契合。因此在制作中就可以把一些茶叶、茶树的造型加入到乐器当中。另外,还要利用不同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让其演奏出更多与茶文化有关的乐曲。譬如说,蒙古族的马头琴音色深沉浑厚,我们可以让其演奏出古代丝绸之路关于茶叶贸易的乐曲,更好地展现出古代中国人开辟丝绸之路,将中国茶叶带到西域各国的那种艰辛与伟大。而西南地区的民族乐器在演奏上风格多种多样,我们可以用其来表现当地茶农种茶、采茶、制茶的那种辛苦但又充满喜悦的感情。同时,还要创新民族乐器的演奏形式和内容,不妨从西方音乐中借鉴一些优秀先进的元素,如和声、合唱等,让传统乐曲更具现代味道,能够更好地被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听众所接受和喜爱。
3.3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来焕发民族乐器演奏的方式,让传统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创新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着力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充分发掘现代科技中的一些技术手段,如灯光、音效、3D影音等,将其与民族乐器的演奏有机结合,让观众不仅能得到听觉上的享受,也能得到一场视觉和听觉合二为一的文化盛宴。其次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将茶文化和民族乐器的丰富内涵和外延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比如说,要结合当代人们喜欢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习惯,把民族乐曲的演奏和传统茶文化进行结合后,然后发布到微信、微博、直播等众多平台上,因此来扩大民族乐器和茶文化的知名度和感染力。当然,在进行网络呈现时,还要注意多采用一些让网友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局面,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其实效性和针对性,让我国传统乐器与传统茶文化得到有机结合,从而推动传统茶文化的更好传承和发展。
[1]汪根发.感悟“中华茶文化”[J].茶博览,2011(5):70-71.
[2]余婷婷,茶艺的配乐之美[J].广东茶业,2009(5):35-37.
[3]赖功欧.茶哲睿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4]祝云霖.从苗族器乐文化看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评《民族器乐艺术及其发展研究》[J].西华师范大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2+65.
[5]孙四化,陆伟.解读当代民族器乐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滁州学院学报,2011(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