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功能主义视角下茶文化的翻译策略

2018-01-19刘保娟邸玉敏

福建茶叶 2018年2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茶艺译文

刘保娟,邸玉敏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若要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所知晓和理解,就必须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翻译手段把相关文化资料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让目的语读者在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来自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愈加频繁,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领域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关部门提出了“民族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策略方针,通过翻译手段,把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又不违背目的语的表达规律及文化习俗,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拥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古代时期随同我国茶叶贸易的开展流传至国外,成为了其他国家和民族认识我国文化的一扇明窗。如今,茶叶作为我国主要的民族商品,加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是我国向外推广的支柱性商品,茶文化也由此继续担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开路使者。但是,由于中外语言的差异,茶文化必须要通过翻译这座桥梁才能够真正抵达目的语读者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真正达到弘扬与传承的宏伟目标,所以,茶文化翻译就成为了相关文化及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共同任务。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强调原文与译文除了在基本内涵上一致以外,还要满足在功能层面的对等,原文在原语读者群体中所达到的效果同样也是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群体中所达到的效果,包括信息传递效果、表情达意效果、感召鼓舞效果等,这正与我国茶文化传播的几个要点契合,因而两者的融合也就成为了必然。

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1971年,学者赖斯出版《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提出应当把文本的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一项标准,指出“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奠定了功能主义的雏形。随后,赖斯的学生佛米尔创立了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每个文本都是为既定的目的而产生的,也应当为这个目的服务,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根据多个参与者的诉求(包括原文作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等),结合翻译的功能与目的,分析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从原文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在功能主义理论下,忠实性仍然是衡量翻译结果的核心指标,而译文所传达出的目的与功能则是翻译结果可行性的关键尺度。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起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仲伟合与钟玉合作发表《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文,介绍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是一种纯理论性质的研究。近几年,在茶文化翻译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很多译者也开始把功能主义应用到信息文本和文学文本的翻译分析过程中,比如茶叶广告、茶名翻译、茶书翻译等,为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究其本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语言学与行为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诞生与发展彰显了翻译过程从注重形式到注重功能的实践历程,可以说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有效过程,也是一种目标传递的文化交流过程。它并不是一种等值翻译的方法,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关注的核心在于原文的内涵与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功能主义在进行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分别是目标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所谓目标性原则,是指翻译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译文要达到的效果都应当以原文目标相一致,要把翻译过程当做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要站在原文作者的角度思考译文应当传达的表层信息及深层思想,也要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思考译文应当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传递方法。所谓忠实性原则,是指翻译的内容与过程都应当与原文意图相一致,译者的一切翻译行为都应当围绕原文的中心思想展开,不能随意更改原文作者的意图,当目的语的语言体系内没有能够跟原文词汇一一对应的表达时,译者应当尽可能地选择与之接近的词汇,或者在不影响上下文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地添加解释说明,或者直接予以删减,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连贯性原则是指整个译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应当相互连贯,不能出现前后矛盾、原文与译文矛盾的情况,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要对原文的历史文化和表达意图进行深入分析,而不能机械地表面字句对应,还要把这些中心思想以目的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出来,从而保证原文与译文在思想内涵和功能目的上最大程度的匹配,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层交流。

2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策略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涉及诸多领域的方方面面,对于外国友人而言,他们所接触的最多的茶文化元素包括茶名、茶具和茶艺等三类,因此,本文就以茶名、茶具和茶艺的功能主义翻译方法,来揭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茶文化的宏观翻译策略。

2.1 茶名的翻译策略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据记载,茶叶的药用价值早在神农时期就已被发现,逐步由野生形态转化为人工栽培,变成人们的日常生活饮品,并在与各种习俗风尚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国茶叶种类诸多、名目繁盛,从大的类别上来说,人们一般把茶叶分为红茶、绿茶、白茶、黑茶、黄茶、青茶等几类,每一个大类又可以继而细分为无数个小类,总体有成千上万之多,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茶文化的基本内容,也为茶文化翻译构成了一大挑战。在功能主义视角下,茶名的翻译通常要满足两点要求:其一,要明确茶叶的自然属性,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让读者读罢就能知道所说的物品是茶叶的一种;其二,要传达茶叶的文化内涵,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茶叶的文化底蕴和美学意蕴。

我国茶文化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很多学者都乐于从茶文化中汲取灵感,来充实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细化人物性格,《红楼梦》就是典型的一部,故而有人云:“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该作品恰到好处地把各个细节与茶文化有机结合,用茶叶的种类来显示名门望族的不同身份与地位。据统计,《红楼梦》中共出现“茶”字两百七十余次,提到的茶名分别有黛玉房中的龙井茶、茜雪呈上的枫露茶、妙玉特备的老君茶、怡红院里常有的普洱茶等,茶名众多,寓意深刻,唯有对其深刻体会才能够翻译出其中的奥秘。

以第五回中的“千红一窟”为例,原文写道:此茶采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帘露烹之,名日“千红一窟”。“千红”指代少女,而“窟”则与“哭”同音,茶名暗含“少女之泪”的意味,杨宪益老先生将此句翻译为:“Infused with the night dew from fairy flowers and spiritual leaves,its name is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不直接言明,而是直译为“石窟中的千朵红花”,画面之美跃然纸上,至于其背后之意,就留给读者去自由揣摩。又如,第八回提到了“枫露茶”为宝玉之最爱,枫叶为秋日的红叶,与怡红公子颇有关联,也暗指该茶叶为秋季采摘,茶水仿若采自枫叶上的露珠,在红叶的渲染下,点点滴滴好似血泪,正与“千红一窟”遥相呼应。杨宪益再次采用直译的手法,把茶名翻译为“Maple-Dew Tea”,原文的美学效果得到很好的延续。再如,龙井茶在清朝乾隆时代是一种非常珍贵稀有的贡茶,对于好茶者来说,饮龙井茶可以说是最高的享受,因而地位显赫的贾府自然少不了龙井茶的身影,第八十二回中,黛玉吩咐紫鹃给宝玉沏的就是龙井茶:“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龙井茶色绿、味甘、香郁、形美,是我国绿茶之首,产于杭州西湖龙井地区,据说此地泉池大旱不涸,有神龙盘踞其中,故称龙井泉,此地所产的茶叶则美名为龙井茶。可见,龙井茶的命名方式是以地名为依据的,可以直译。在英文中,“Dragon”与“龙”是对应的关系,但是其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正义、高贵、权威的化身,一个物品若以“龙”命名,就可以彰显出其非凡的地位,得到人们的心理认同;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黑暗、贪婪、凶残的代表,会让人们心生恐惧和厌恶。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并不能简单地直译为“Dragon-Well Tea”,而应当结合茶名传情达意的功能意图,采用音译这种特殊的直译方式,翻译为“Longjing Tea”,既能够反映茶叶的自然属性与名称来源,又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保证文化传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2 茶具的翻译策略

我国茶道讲究色、香、味、形俱佳,除此之外,还应当配以适宜的茶壶、茶杯、托盘等器具,与茶叶的性格相得益彰,并体现出饮茶者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有很多描绘茶具的词句,几乎每一个主要人物形象都配有一个设定的茶具范畴,使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地位都愈加明朗。

例如第四十一回对妙玉斟茶的描述: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五彩成窑是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所产的一种彩色瓷器,胚胎细腻,釉色莹润,造型轻巧,以五彩者为上品,以该茶盘托茶,充分显示出妙玉对贾母的尊敬和爱戴。官窑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脱胎是一种凸印团花的青瓷,填白则是以粉料堆填增加光泽,整件茶具色泽莹亮、壁薄如纸,彰显出瓷器的精良以及客人的尊贵。霍克斯将此句翻译为:“It was a little cinquelobed lacquer tea-tray decorated with a gold-infilled engraving of a cloud dragon coiled round the character for‘longevity’.On it stood a little covered teacup of Cheng Hua enamelled porcelain.Holding the tray out respectfully in both her hands,she offered the cup to Grandmother Jia.The others were now served tea in covered cups of‘sweet-white’eggshell china”。从这句翻译中,读者可以很鲜明地看到茶具的精美外观及其背后的深刻寓意,实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顺畅交流,满足了文学翻译所应当具备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传达的功能。

2.3 茶艺的翻译

茶艺是茶文化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它以茶文化为精神内核,通过动作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等表演形式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如今,茶艺表演已经成为弘扬我国茶文化的主要阵地,是世界各国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其相关解说翻译应当要实现表意、传情和共鸣的功能。

茶艺表演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表演细节都关系到其背后文化信息的传达,这些动作的有机统一则充分展示了茶文化的深刻价值,包括相关的价值理念、心境状态、生活态度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无为”、“中庸”、“自省”等,让人们对中国文化具备一定的系统性认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对茶文化拥有细致的认知,可以深入到茶艺表演的每一个细节并体会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不仅关照到其表面的逻辑关系,也要看到其深层语义的内涵关联,还要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保证译文的顺畅连贯,从而实现茶艺解说内容的等量传递,实现信息传达与文化交流的目的。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的价值理念、生活态度和社会理想,是世界各国认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在进行相关翻译工作时,译者应当明确译文的信息传递与情感共鸣功能,在深入了解原文意蕴的基础上,采用目的语读者惯用的表达方式,将原文以准确而有效的方式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实现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1]孙秀芬,米淑一.文化视角下的茶艺表演解说词的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1):85-86.

[2]任宁.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视角谈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183-184.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茶艺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茶艺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校园茶艺飘香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弟子规
弟子规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