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哲学观在提升篮球五人配合及攻防战术转化的应用

2018-01-19彬,王

福建茶叶 2018年2期
关键词:哲学观投篮茶文化

刘 彬,王 慧

(上海建桥学院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442)

在广义理解中,茶文化就是指将茶叶看成文化的传播媒介之一,通过茶文化对人类精神文明活动进行反映,同时茶文化也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产物,属于人类在从事茶事活动的形态现象。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通过茶文化表现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思维方式等。我们习惯性统称为茶文化哲学。

1 茶文化的相关概念

我国在茶方面的社会活动不胜枚举。茶是一种实物性的存在,茶文化作为华夏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着光辉。

1.1 茶文化的理论定义

当人们在品茶时,会产生不少的联想与想象。饮茶与处世哲学进行融合的过程就形成了茶德与茶道。不仅如此,茶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茶文化体现了人类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自身修养等方面。茶文化衍生出来的茶艺、茶道、茶礼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体,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以茶文化为代表。因为茶文化能最深刻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和、美、廉、敬”,这也是集佛家、儒家、道家三大思想为一体的精华理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来说,爱茶之人会显得更为自律。在茶文化中,“廉”与“美”重点强调人自身的修为与修养;“和”与“敬”则展现出人与社会层面的相处模式,即以“和谐“、秩序”为主。

1.2 “和”思想

茶文化的哲学理念体系中,“和”思想是其哲学的重要内容,并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思想。茶文化经历上千年历史的发展传承,“和”思想的文化内涵已深入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系中。“物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其对物质与精神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茶属于特定的形态化物质主体,通过茶媒介来看待世界发展,分析人与自然的相处规则。茶文化中的“和”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是人们在进行茶的过程中,对社会不同方面理解过程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的联系。

1.3 茶文化“和”思想的实质

茶文化“和”思想的主要载体是茶叶。古人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先甘后苦,苦后有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茶文化中的“和”思想重点强调在“和”字之上,同一类事物也具有的差异性。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和”思想反映和强调了两点:第一,同一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特性,也是就是我们所说的共性;第二,强调了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性,重点是对矛盾的调节,且事物在协调的过程中有独立地形式。另外,“和”也特指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思维量度。事物之间充满矛盾,思想上的矛盾需要经过人为调整,以主观性的态度去协调矛盾,达到对立与统一。人的参与对矛盾的转化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协调人的主观性,把事物引向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茶文化的“和”思想以人为纽带,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要以“和”为最终目标,茶文化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发展文明历史中,对大自然的规律有了一定地认识和了解,在生产实践历程中能够对自然进行改造。但是,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重视程度逐渐变高,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趋向于更为成熟的合作模式。

2 茶文化哲学观的表现

2.1 身心之“和”

细胞之间进行的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生命体。天地间万物之间有着多向性的平衡关系。对于人体来说,身心和谐对精神方面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茶叶自身化学成分就有对人体调节作用,茶文化哲学观更是对人身心发展有着积极地影响。茶文化哲学观的理念中,茶可以帮助人体生理的正常运作。茶最早被发现于西汉,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存在相关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明代时期,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也有对茶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中有茶叶能够防治各种疾病的有关记录。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茶叶中蕴含着比如咖啡碱、叶绿素、矿物质等,已经超过400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在营养与药用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价值。茶文化哲学观中,茶能对人的内在心理产生作用,促进心理的和谐。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战术,而且还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茶文化的身心之“和”思想,通过不断的践行与发展,培养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在心理上与身体上实现和谐相处。

2.2 人人之“和”

在哲学思想中,人不只是个体,更是社会各界联系的中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有重要意义。茶文化的哲学思维中,“和”是一种精神追求上的境界,中国人追求一种尽然有序的生活模式,在携手共进的过程中能依靠理解与感情基础,追求和谐的发展关系。茶文化哲学思想中,茶道的引入是思想的有效升华,饮茶结缘。以茶会友是自然的相处之道,在品茶的过程中能更好就看清自己,同时也可以看清他人。篮球运动本来是就是集体运动,需要每个队员相互配合。一个强大的团队必定是人心所向一处。通过茶文化哲学理念来强化彼此之间的交流,深化感情基础,共同和谐发展,实现人人之“和”

2.3 天人之“和”

对于天道、人道、自然来说,三者之间强调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古人讲,人的本性好恶,尽心知性即能知晓天意。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茶文化哲学思想中,理论哲学源于对“天人合一”的思考。“天人合一”有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天人一致,所谓的天,指的是宇宙与自然,天人合一中,前者属于大天地,后者即为小天地。第二,天人相通,古语有云:“尽人事,听天命”。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人事已尽,那么接下来能做的就是听“天命”,顺其自然为主,让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在篮球运动中,投篮准确度用命中率作为衡量指标。对于命中率高低来说,一方面是看运动员自身的技术要素,另一方面跟比赛环境有关。比如,场地观众的呐喊声如果太大,会影响到运动员投篮时的情绪,容易造成投篮角度偏差或投篮力量不够。茶是自然界中的精华成分,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讲“天人合一”作为理论的思想基础,在喝茶中融入”和“的思想。茶人对大自然有了亲近之感,强化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天之“和”的思想境界。

3 篮球五人配合及攻防战术的转化

茶文化哲学观的思想运用在篮球技术训练中效果明显。其中主要体现在篮球五人配合以及攻防战术之间转化中。

3.1 传切配合

篮球队员在运球的过程中,传球和切入技术这两者的配合,即为传切配合。篮球五人配合的基础就是传切的配合,五个队员之间要观察好队友与自己的站位,计算好运球传球的路线,在运用假动作忽悠对手时尽量做到逼真,变换方向的切入动作能快则快,切球的队员在侧身看球时进行的动作,尽可能的隐蔽和快速,掌握传球切入的时间点,能在切球运动的过程中快速摆脱对手的纠缠,这对身体素质的考验程度是相当大的,传切配合与茶文化哲学观中的身心之和不谋而合。

3.2 突分配合

所谓的突分配合,就是指当持球的队员完成突破动作,等待传球或者投篮时机。如果遇到对手的补防和协防时,可以通过迅速的反应把球传到此时站在最佳进攻位置的队友,球员之间通过突分配和的模式,共同突破对手的防线。突分配合强调了两个阶段。突,即为在持球队员遇上对手的补防及协防时,通过突分配的方式,趁机将对手的站位和防守方式打破,将对手的防守区域缩小,同时为队员创造在外围情况下,投篮或者在篮下进攻的机会。突分配合的技巧要求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高,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如果默契性不足,那么带来的影响必然是劣性的。运用茶文化哲学思维下的人人之“和”的思想,队员与队员之间的默契即为“和”,这样的状态效果才能使篮球运动员在篮球竞技中不断拼搏。除此之外,及时抢到篮板球的队员在进行投篮的过程中,必须观察好队友的站位情况,当自身机会不允许时,能及时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佳的队友,并且快速走动,防守对手球员的阻碍。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运动,对五个人之间的配合程度有非常大的要求。整体的积极性与默契程度,在篮球训练基础的过程中是重点强化的项目内容,只有不断进行强化,才能在体育运动中创造佳绩。

3.3 策应配合

策应配合对球员的反应能力有很大的考验,当进攻的队员接到背对或侧对球之后,结合传切配合的模式,将球传给防线之外的队友,通过绕线传切的方式顺利把球穿出去的方式,策应配合讲究的是抢先占领有利的位置,同时在策应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转身或者跨步等动作来调整方向和位置,协助被困队友来摆脱对手的防守,根据站位的变动及时预判出队友的位置,传球的队员能以策应者最佳的位置能把球传过去,做好做到人到球到的状态,传球的时机需要靠球员训练和比赛的经验积累,与战场上的各种突发状况相结合。策应配合讲究天人合一的状态,在战场上的突发情况来不及预测时,也能顺应自然发展。

4 结论

在茶文化哲学观的思想下,篮球的教学与训练与哲学的发展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篮球五人配合与攻防战术的转化有着指导性的意义。篮球的配合与攻防战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这是哲学上量变到质变的的过程基础。根据哲学观对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篮球训练要做到人球合一的程度还要靠不断地基础性训练,并且从逼骚中吸取一定的经验。正确训练,把握客观的训练规律,才能促进球员的进步与球队的发展。

[1]徐校飞,李杰凯,许滨.美国大学篮球经典进攻战术体系形成的必然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2):20-103.

[2]王立民.篮球复合式进攻战术法探析[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4):36-120.

[3]卢鹏飞.从茶文化看篮球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进步作用[J].福建茶叶,2017(3):345-346.

猜你喜欢

哲学观投篮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比投篮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今天你投篮了吗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定位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重新思考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观
《入殓师》:庄子生死哲学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