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理念下茶文化思想对高校公选课改革创新影响研究
2018-01-19路西利
路西利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710064)
2017年2月18日,我国30所高校齐聚复旦大学,达成了“复旦共识”,并拉开新工科建设的篇章。所谓新工科,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内涵,简而言之,“新工科”指的就是,高校为了适应新的经济背景和新的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出更加凸显学科交叉特性,囊括学科综合特点的新兴工科或者理科院校。在这种背景,不但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调整,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同样也需要进行改革。公选课的开设,为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打造立体性全方位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需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的脚步、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以调整和完善。但是,当下有很多公选课开展不尽人意,其中有学生的认知问题,也有公选课设置的问题。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思维模式,至今仍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起到指导和参考性作用。本文将从“新工科”的特点说起,阐述“新工科”背景下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必要性,用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道理为启示,为公选课的改革出谋划策。
1 “新工科”的内涵和特征
1.1 “新工科”的内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的生存法则之一。单一学科的知识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突破学科的界定,超越传统工科专业设置的“新工科”应时而生,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前进的大势所趋。
在“新工科”这个概念中,“工科”大家耳熟能详,指的是工程科学。“新”可以被理解为三个方面:新兴、新型和新生。新兴指的是全新的,以前从未有出现过的学科,是在理科基础之上的、孕育、发展、延伸出来的新技术类产业发展学科。其中以新能源、生物科学为代表,这些学科的设立,催生了像光伏产业、锂电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新型指的是在一些既有工科学科的基础上,经过转型和改造升级而生成的新学科。目前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这些依托在传统学科基础之上形成的新学科,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培养输出大量的工科人才。新生指的是由不同学科交叉复合,交叉融合而出现的学科。不同工科的交叉融合在以前看似不可能,如计算机和汽车的融合、工程与法律的融合、经济与管理的融合,但在现在却成为了现实,并且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主流学科。
1.2 “新工科”的特征
“新工科”概括起来有创新性、发展性、跨界性、交融性和引领性五个特征。
创新性不仅是新工科的属性特征,同样是“新工科”的价值所在。其建设的服务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新产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需求,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手段之一。
发展性是“新工科”的动态特征,在建设过程中随着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和改进,是未来我国产业和经济对新工科提出的建设要求。
跨界性和交融性彰显了新工科的产业特征和学科特征,单一化的、片面化的学科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工科的出现就是要针对未来发展需求,横向打破原有工科界限,为社会培养立体型知识人才。
“新工科”的前沿特征体现在引领性上,“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将会起到示范性和带动性的作用,为当今我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方向。
2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和”的精神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工科”的内涵和特征,和茶文化中“和”的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对茶文化“和”思想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做进一步梳理论述,希望能对“新工科”的建设开展带来启示,也希望能对下一章节即将论述的新工科院校公选课改革创新,进行前期的理论铺垫。
2.1 “和”思想的内涵
茶,本是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当其上升到文化范畴时,便具备了深邃的文化内涵。中国的茶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之中,长期以来,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与中国传统“和”文化相互渗透影响,最终通过本体展现将抽象的“和”思想上升到具体的表现。
茶文化的“和”字虽简单,但承载和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包含的传统文化也是异常丰富。“和”思想通常被认为有两种含义,一是不同事物之间,在承认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又相互依存,达成协调关系,相继相成最终不断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二是不同事物有机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的统一体不是不同事物的粗暴叠加或胡乱拼凑,而是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发展规律发展,最终形成的一种理想状态。
我国的茶文化有着27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思想主要通过“和而不同”、“和谐中庸”、“天人合一”三个基本理论形式来展现其内涵。
2.2 “和”思想的表现形式
在茶文化“和”思想内涵的三个表现形式中,“和而不同”与“和谐中庸”与当下“新工科”的建设,在内涵和哲学体现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下面就做着重介绍:
2.2.1 和而不同
和与同,本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对立的范畴,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不同事物只有存在差异和矛盾,能相互补充并达成统一,最终促使万物向前发展。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各种因素的并存和互补,矛盾的共同体能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最终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和而不同所主张的既是差异性的不同,又是多样性的同一,反对的是没有差异性的抽象统一。
2.2.2 和谐中庸
和谐中庸原本指的是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一种处世态度。延伸开来,也可以理解为不同事物“共生共存、相向而新”的和谐状态。这一点上,和“新工科”的跨界性和交融性的特征不谋而合。同样和“新工科”中的新生学科的出现,有着内在逻辑上的重叠之处。
3 目前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来自教学管理上的重视度不足。我国高校公选课开设的科目门类繁多,讲课老师的水平和对内容讲授的深浅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是学生,就连有很多老师,同样认识不到公选课的重要性,所以对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很难达到必修课程所需要的标准。正因为缺少必要的程序化课程安排,所以导致公选课的课程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
其次是学生的“混学分”现象突出。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要想顺利拿到学位证书,不但在必修课程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对选修课的学分同样有要求。这样规定的目的也是为了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更好的对在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却把上公选课当作不得已的过程,其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获取学分而不是获取知识。对于这种现象,授课老师讲课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再加上深谙学生们的心理,所以为学生们照顾学分的现象也很普遍。
最后是体制上监管的缺失。因为公选课形式灵活,内容多变,结课考试也多为开卷进行,所以使得高校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很难进行监测和把控。也无法对授课老师和学生,加以强制性的要求。
以上三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和目的,严重偏离了公选课的设置初衷。这样的公选课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工科”的发展需求,对公选课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4 对新工科公选课改革创新的建议
在“新工科”理念下,我国的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推行素质化教育,打造立体知识结构人才,是公共选修课的所面临的目标,也是改革和创新的方向。下面我们将分析当下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结合茶文化“和”思想所带来的启示,为“新工科”公选课的改革创新提出建议。
4.1 增设跨学科课程 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说《三体》里有句话:“我消灭你,与你无关。”这句嚣张的话语同样可以用到现代的产业结构中,以前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两个产业,在深层次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工科”的所体现出来的交融性和跨界性,正是为适应这种产业格局的变化而出现。
在开设跨学科公选课时,授课老师应该将公选课课程内容与专业课课程内容的潜在关联性找出,并将这种潜在关联的重要性周知所要面对的学生们,让学生们认识到学科的“和而不同,”从而充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来。
当然,在公选课的设置上,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也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校和授课老师在开设之初,首先就应该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是否成立,如果缺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公选课的开设也就失去意义了。
4.2 营造茶文化氛围 培养茶文化思维
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茶文化思维对其他专业的影响,并开设了茶文化选修课。众所周知,茶文化具备德育教化功能,一方面,通过学习传统茶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精髓,陶冶个人情操,达到素质提升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茶文化选修课的开设,营造学校的茶文化氛围。通过演示、互动、交流式的教学过程,使得茶文化思维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茶文化思维的培养,能够更具象的提升在校学生对“新工科”理念的认知。
4.3 增强师生认知 提高重视程度
决定公选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师生的态度。针对学生,学校应该从学生入校之初就要灌输公选课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短信、校园网络平台,针对公选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学生改变对公选课的传统认知和观念,变被动选修为主动选修。针对老师,学校同样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最大程度上保障老师的教学质量。
老师负责任、学生有兴趣,课程有意思,只有公选课的三个要素和谐相处了,其教学目的和初衷自然也就能够达到。这也符合我国茶文化“和”思想中的“和谐中庸”的原则。
4.4 设计评价体系 完善监督系统
针对不同类型的公选课,学校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也应该实现全面的监控,形成良好的反馈系统。督导和管理人员除了对公选课要进行正常的教学巡视外,还要加强与师生的课下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和老师的动态。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系统,开设对对公选课任课老师的评教平台,学生可以针对公选课老师的教学情况,匿名做出评价或向主管部门反应,老师也可以通过评教平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
5 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的新工科尚在建设初期,无论是对其内涵和性质,还是性质和边界,依然存在着不确定或不清晰的情况,需要日后继续完善。构成其课程体系的公选课改革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和”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茶文化中吸取养分,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公选课改革和创新继续寻找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