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现当代茶类文学影视改编现象

2018-01-19彭光源

福建茶叶 2018年5期
关键词:茶类原著文学作品

彭光源

(四川省南充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南充 637000)

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文学著作改编而成,例如我们熟知的《乱世佳人》是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改编而来,《肖申克的救赎》来源于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四季奇谭》、《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根据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无数的文学名著被搬上了荧幕,甚至连几百年前已经消失匿迹的文学巨著,也在经过影视改编后重新为大众所知悉。影视与文学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但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在相辅相成之中推动彼此向更深更远迈进。纵观影视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均有文学的影子,无论是国外的电影还是国内的电视剧,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打上了文学作品的烙印。而现当代的茶类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的也是数不胜数,老舍的《茶馆》不仅被当成话剧进行演绎,而且还一度被搬上了电影的大屏幕。所以,茶类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早已屡见不鲜。

1 中国现当代茶类文学影视改编的成因分析

影视是一种集视听感官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其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之后才能完整的呈现在大众眼前。正如乔治·萨杜尔说的一样,“电影作为多种艺术的综合,是无法突如其来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必须汲取各类艺术的养料并消化。”所以,影视在诞生之后就积极寻找其生命的源泉,视源远流长的文学为其跳动的血液,不断地从文学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于是,文学与影视联手开创了一个文化与娱乐共享的时代,文字文本与图像符号的结合在新时代里展现出了更大的张力。

1.1 视觉文化的影响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移动终端与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脑为我们提供了视觉文化的“饕餮大餐”,每天睁眼打开手机就能看见鲜活动态的画面,手指一滑大量的图片、电影以及视频都会充斥在我们眼前。此时的我们俨然已经步入了视觉文明的时代,并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视觉的盛宴。于是,在视觉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行为都从视觉出发,使所有的抽象的不可见的东西都以具体可视化的形式铺展在我们面前。所以,身处于视觉时代的我们也习惯了用眼睛来欣赏与评判事物,任何东西必须要先经过眼睛的审查之后才能进入到其他的感官世界里。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一现象也是当前视觉文化的作用的结果,厚重的书本古老的文字枯燥的语言丝毫不能引发大众的兴趣,只有那些生动的图片与精彩的画面才能引发观众的乐趣。因此,茶类文学作品也先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或者电影,并以影视为载体在无声中传播着茶文化。

1.2 追求娱乐艺术效果

文学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通常只是在部分群体中流传,大部分人都处于社会的底层,疲于生活,没有足够的闲钱去购买文学书籍,也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名著,更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鉴赏文字背后的隐喻意义。面对这种情况,文学与影视相结合,严肃的文学内容以一种轻松大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与影视作品的艺术性相融合进而产生出一种雅俗共赏的影视文化,使大众打开电视便能看到传统文学而不用透过泛黄的古籍去查寻。同时,茶类文学在被搬到荧幕之时为了适应大众的观看需要,必然会对其进行娱乐化改编。毕竟文学一直以精英文化的姿态傲然自居,追求高远的艺术境界,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在被引入茶类文学之后必然会将其从可触而不可及的神坛上拉下来,并适时地为其加入些许趣味性与娱乐性因子,从而增强茶类影视作品的观赏价值。

2 中国现当代茶类文学影视改编的意义阐释

2.1 积极作用

文学是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其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实。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追忆过去,并从现在的情况预知未来。所以,现当代的茶类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将会有助于普通大众在具象可观的画面中感知茶文化并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发展状况,以动态的影像将原著中的人、物与景转换成视觉化的文本形式,并将复杂的故事结构进行简化处理,使人物形象愈发鲜明文本寓意也更加浅显,也在不知不觉之中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例如,电影《茶馆》根据老舍的《茶馆》改编而来,电影中的人物以浓厚的北京腔调与夸张的动作将王利发的圆滑善良与常四爷的正直勇敢以及松二爷的胆小无能阐释得淋漓尽致,也通过茶馆内的陈设与饮茶习惯侧面表现了老北京的茶风茶俗。所以,茶类文学作品被搬上了屏幕之后对于该时期的茶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不同时代的茶文化所寓含的社会深意也不同。另外,部分观众在观看了茶类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后,可能会对原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大众对于原著文学的关注,进而无形之中促进茶类文学的普及。

2.2 消极意义

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电视的负面作用,认为我们处于一个过度娱乐化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把文化的堕落当作艺术的狂欢。而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则是娱乐化的一种表现,严肃的文学在披上了影视的外衣后,其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内容也终将会随之而变化,至少不可能与原著保持完全一致。影视作为消费文化的产物,其具有鲜明的商业属性,一旦其文学进行过度融合,那么文学的纯粹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解。茶类文学作品大多是以印刷纸质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读者可以从静态的书本中对字句进行消化理解并且从连贯的文本中领会作者的意图与文章的主旨。而动态的影视则将连贯性的文字分割为片段化的场景,某一个人某一个情节从眼前一晃而过之后便进入了下一个场景,观众不能停下来思考某句话也无法品味故事中的人,其只能被动地跟着影视剧情往下走,不能回头也无法停留。因而,茶类文学的文字内容在被搬上屏幕的一刹那就意味着分崩离析。

3 中国现当代茶类文学影视改编的出路探究

3.1 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影视改编的原则进行适度创新

文学与影视原本是毫无瓜葛的两种文化形态,但是在大众文化盛行的年代里,二者又以互为表里的形式相交相融。而任何事物的融合必须要有一个度,否则终会物极必反。因此,文学在被改编为影视时,必须要遵循文学作品的改编原则。首先,编剧应该忠实原著,不得随意对原著的内容进行更改,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代背景较为久远的文学作品更是应该慎重改编,不能跨越时代的鸿沟对其进行随意删减。茶类文学的改编亦是如此,编剧必须根据当时的背景因素结合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对茶类文学作品进行审慎改编。例如,张爱玲的《茉莉香片》在被改编为电影时,对于开篇的“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这段关于茉莉香片茶的叙述应该保留,而不是单刀直入地进入小说的刻画中。总而言之,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品是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通俗的文化解读形式对于文学的世俗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编剧必须在绝对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度编创。

3.2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考虑观众的娱乐需要以及文化品味

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化的象征,其也通常为小众群体所拥有。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学的神秘面纱也被人掀开,甚至随着大众文化的浪潮而被裹挟着落入了世俗的尘埃之中。如若文学不与影视相接洽,那么其则会始终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但是其若与影视相融合则必须考虑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属性,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全民皆娱乐的时代里兼顾观众的艺术欣赏品味。具体来说,编剧在对茶类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可以适当根据当前的时代元素对其人物形象或者对话语境以及场景切换进行重新设计,而不能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化需要而颠覆原著的剧情,否则将会极大地降低原著的文学性也会损害茶类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再者,编剧应该有限度地对茶类文学进行改编,而不是随着影视市场的需要而对其进行无下限的任意编创,杜绝对原著的恶意误读与改编,以保证影视作品的艺术观赏价值。

[1]彭海军.历史积淀与时代超越——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透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1):41-49.

[2]何希凡.电影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困境与出路——影视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研究之二[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76-79.

[3]许波.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J].电影艺术,2004(2):17-22.

[4]魏韶华,王雪媛,宋祖华.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5):29-33.

[5]肖智成.论影视改编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使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0):87-89.

猜你喜欢

茶类原著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运用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
拔牙
常喝白茶益处多
茶类产品央卫视广告投放分析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