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脾胃病方与临床应用探析

2018-01-19张鹏杨晓轶晁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8期
关键词:痞满医方痢疾

张鹏 杨晓轶 晁荣

敦煌古医方有1100余首[1], 其中治疗脾胃病证的医方约30余首[2],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研究价值, 对脾胃病的治疗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本文对这些脾胃病医方进行梳理并探析, 供同道参考。现报告如下。

1 敦煌脾胃病方分类

敦煌古医方中30余首脾胃病方, 有的方剂无方名, 有学者根据其药物配伍予以冠名[2]。作者依据其组方药物属性将其为补虚类、泻实类、消补兼施类。

1.1 补虚类 方如:理中丸、小勾陈汤、小补脾汤、大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大阳旦汤、小泻脾汤、泻脾汤、良姜三味饮、大泻脾汤、疗人赤白痢不止方、姜桂诃子汤。

1.2 泻实类 方如:白术饮子、调中理肾汤、面目黄口食不下、开关丸、抵圣散、半夏汤、芦根橘皮饮、竹茹茯苓汤、橘皮汤、犀角散、小阴旦汤、小三黄汤、大黄汤、大黄甘草汤。

1.3 消补兼施类 方如:干姜好曲六味散、大调中丸、平胃丸、大勾陈汤、乌梅丸、下气消肿方、前胡汤。

2 敦煌脾胃病方所治病证举例

敦煌脾胃病医方所治病症有痢疾、便秘、呕吐、痞满、反胃、心痛、腹痛、泄泻等八种。

2.1 痢疾 痢疾, 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等因素导致邪蕴肠腑, 气血壅滞, 传导失司, 以腹痛腹泻, 里急后重, 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具有传染性[3]。敦煌古医方中“疗人赤白痢不止方”, “大、小朱鸟汤”, “犀角散”,“大、小补脾汤”为治疗痢疾的方剂。其中疗人赤白痢不止方治疗痢疾热毒兼阴虚证, 由艾、阿胶、黄连、芍药、当归、桂心、椒、姜、诃梨勒组成, 治疗痢疾日久寒热错杂证。小朱鸟汤由鸡子黄、阿胶、黄连、黄芩、芍药组成;大朱鸟汤由鸡子黄、阿胶、黄连、黄芩、芍药、人参、干姜组成。犀角散由犀角、黄柏、地榆根、黄芩、蜀椒组成, 治疗热毒痢疾。小补脾汤由人参、甘草、干姜、白术组成;大补脾汤由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组成, 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痢疾。大泻脾汤由附子、干姜、黄芩、大黄、芍药、甘草组成, 治疗脾胃虚寒、肠道湿热的寒热错杂的痢疾。

2.2 便秘 便秘, 通常是指大便排出困难, 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4]。敦煌医方记载了外治法, 如《杂疗病方》云“疗大便不通, 上猪胆一枚, 一灌即差”。《不知名方第四种》云“疗大便不通方, 生羊胆一个,苇子……”, 两方属中医外治法, 用猪胆、羊胆苦寒清热通便。

2.3 呕吐 呕吐是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5]。敦煌医方可根据证型分为:脾胃虚弱呕吐, 方有:小补脾汤、大补脾汤、理中丸、治一切呕吐方一(由芦根、橘皮、荜茇组成)、白术饮子;饮食停滞呕吐, 方有:治一切冷气吃食不消化却吐出方,由蒜、白葱组成;治一切冷方, 由好麯末、胡椒、茯苓、橘皮、甘草、干姜组成;热病后呕吐, 方有:治热病后呕吐不欲得吃食方, 由芦根、石膏、生姜、葡萄组成;外邪犯胃呕吐, 方有:治一切呕吐方二, 方由香薷、生姜组成;痰湿呕吐,方有:治一切呕吐方三, 方由竹茹、茯苓、厚朴 甘草、生姜组成。

2.4 反胃 反胃与呕吐同系胃部病变, 同系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同有呕吐, 故反胃亦可归属呕吐范畴[6]。敦煌医方有疗反胃方两首, 一首由大黄、甘草组成, 用于胃中积热的反胃;一首由橘皮、豉、葱、羊肚组成, 其服用方法是将诸药煮熟, 绞取汁服用, 余滓作羹食。治疗脾胃虚弱的反胃, 这是颇具特色的食疗法。

2.5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 耻骨以上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7]。敦煌医方治疗腹痛医方可根据证型分为:脾胃虚寒证腹痛, 方如:疗人腹冷痛不止方, 由当归、艾、诃梨勒组成;寒湿血瘀互阻证腹痛, 方如《不知名方第九种》,由桃仁、黄芪、山茱萸、蒺藜子、牛膝、枳壳、茯苓、桂心、槟榔组成;脾胃阳虚证腹痛, 方如大阳旦汤、建中补脾汤、小玄武汤等。

2.6 心痛 《不知名方第九种》及《杂疗病药方》及记载有心痛, 实指分别为胃痛及胁痛。“疗十二种风, 七种冷, 五劳七伤 , 心痛 , 疰, 杵, 四种癖 , 咳嗽 , 短气方”由生姜、芥末、酥、蜜、大蒜组成, 治疗胃痛属寒邪客胃;“又疗九种心痛, 蛔虫冷气, 先从两胁胸背撮痛, 欲变吐方”由当归、鹤虱、橘皮组成,治疗蛔虫所致的胁痛。

2.7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 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8,9]。敦煌医方治疗呕吐的医方根据证型可分为:肾虚泄泻, 方用大玄武汤, 由茯苓、白术、附子、芍药、干姜、人参、炙甘草组成, 治疗脾肾阳虚泄泻;脾虚泄泻, 方有小补脾汤、大补脾汤、理中丸、小泻脾汤(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大泻脾汤(方由附子、干姜、黄芩、大黄、芍药、炙甘草组成)。

2.8 痞满 痞满其主症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 按之柔软, 压之不痛, 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10], 多是由表邪内陷, 饮食不节, 痰湿阻滞, 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升降失司, 胃气壅塞而成。敦煌医方治疗痞满的医方根据证型可分为:外邪侵袭证痞满, 方用泻心汤, 由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干姜组成;寒热虚实兼杂证痞满, 方用平胃丸方, 由大黄、当归、土鳖虫、防风、藁本、桔梗、附子、干姜、人参、玄参、苦参组成;气阴两虚痞满, 方用石龙芮丸, 由石龙芮、葳蕤、枳壳、麦门冬、甘草、菌桂、薯蓣、甘地黄、石斛、女麴组成。

3 讨论

通过对敦煌古医方中脾胃病医方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析, 发现这些医方在组方配伍上具有用药少而精的特点, 如《不知名方第十六种》“治一切呕吐方, 又方:香戎(《食疗本草》香薷又名香戎)、生姜, 煎汁服”。又如《杂疗病方》“疗人腹冷痛不止方:当归、艾、诃梨勒, 煎汤服之差。”等, 都仅用两、三味药便可获得疗效[1]。同时, 敦煌古医方在治法上又兼备多样性特色。如在治疗便秘时所记载的外治疗法:《杂疗病方》“疗大便不通, 上猪胆一枚, 一灌即差。”;又如在治疗反胃时所记载的食疗方剂:《不知名方第十三种》“又方:橘皮二两、豉一升、 葱一根、羊肚一具, 去粪, 勿洗内脏等,肚中(綮)头, 煮熟, 绞取汁一升, 服之, 余滓作羹食甚良。”等外治、食疗治法也疗效显著[1]。虽然现代临床已颇有废用猪胆外治便秘之法的趋势, 但是在临床治疗胃脘痛、腹胀、痞满、泄泻等急缓证时, 敦煌古医方依然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阔的空间。本研究通过对敦煌医学脾胃病医方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析, 为将来对中医治疗脾胃病的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1]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47, 151, 315, 326.

[2] 刘喜平.敦煌古医方研究.第2版.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50-56.

[3] 邹懿, 郭茂丽, 吴佩莅, 等.蒲辅周辩治痢疾经验撷要并附病案一则.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12):00094.

[4] 张毅超.便秘从疏肝论治五法及临床应用.新中医, 2014(9):218-219.

[5] 马春丽.呕吐的中医辨证施护.河北中医, 2007, 29(9):856-857.

[6] 周轶群, 陈仁寿.反胃辨治溯源.江苏中医药, 2012, 44(9):68-70.

[7] 蔡宝石, 李玲.调肝理脾法治疗腹痛经验.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 19(3):79-81.

[8] 李如双.《中医方剂大辞典》治泄方剂方药的证治规律.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9] 何慧, 周江.许公平主任医师治疗泄泻临床经验.新疆中医药,2014, 32(3):46-47.

[10] 于洪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痞满60例.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5):23.

猜你喜欢

痞满医方痢疾
猪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泄泻与痢疾鉴别源流探析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