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病的剂型研究进展*

2018-01-19宋佳殷朱庆文夏天吉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外治外治法剂型

宋佳殷,朱庆文,夏天吉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病发病原因多、疾病种类杂,基于中医思想,运用中医理论针对皮肤病的患病部位进行治疗,且不通过口服、针灸等方式,即为中医外治皮肤病疗法。中药外用治疗方法有悠久的历史,出现了外科专著,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外治理论。中医外治法以剂型为媒介,经历史沿革产生出较多的传统剂型如散剂、洗剂、酊剂等,可广泛治疗多种皮肤病,如痤疮、湿疹、银屑病等。随着技术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剂型,为治疗提供方便。中医外治法已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科极具特色的疗法。

1 中药外治皮肤病的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中记载过“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的外治法;也提及过痱、痤等多种皮肤病;并开始使用膏、丹、酒等外治剂型。但这一阶段并未出现明确的使用外治剂型治疗皮肤病的论述。《伤寒杂病论》中的黄连粉可以治疗浸淫疮。《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简便的外用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如藜芦和猪油混合可治疗白秃。《刘涓子鬼遗方》作为第一部外科专著,书中介绍了外治方75首,首次记载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孙思邈《千金方》已载8种外治剂型,包括水剂、酊剂、软膏剂、薄贴剂、散剂、熏洗剂、醋剂、沥剂[1]。宋、明时期,出现了大量外治内容,达到较好的治疗功效,至《本草纲目》已经记载外治剂型23种。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问世,标志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形成。他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大凡外治用药,皆本内治之理,而其中有巧妙之外,则法为之也。”

2 中药外治皮肤病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2.1 外治法特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而皮肤病外治又有自己的特点:①整体观念;②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③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

2.2 剂型选择与病情发展阶段有关

皮肤病治疗时需要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又有“辨病论治”的特点,这就要求医生在诊断皮肤病时区分皮肤病是哪一种,而这一皮肤病又处于哪一时期,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应使用不同的剂型。举例来说,急性渗出期的皮肤炎症不适宜选用酊剂。

3 中药外治皮肤病的传统剂型

《本草纲目》中外用剂型记载了23种[2]:丸剂或者栓剂、散剂、膏药、软膏、搽剂、饼剂、吹剂、捻剂、熏剂、液浸剂、闻香剂、洗浴剂、熨剂、灸剂、滴鼻剂、滴眼剂、滴耳剂、灌肠剂、灌耳剂、灌肠剂、灌入剂、漱剂、口含剂、丹剂。本文就皮肤病外治的常用传统剂型做一介绍。

3.1 黑膏药

如狗皮膏,用生姜擦净患处皮肤,将膏药加温软化,贴于患部或腧穴,可以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3.2 散 剂

将药物干燥后,研成粉末,可以干燥收敛、祛湿止痒。适用于无渗出液,仅有潮红、丘疹的皮肤病。如《医宗金鉴》中的二味拔毒散,明雄黄和白矾各等分,共研细末,用茶水调搽于患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带状疱疹、丹毒、疥疮等。

3.3 水 剂

又称溶液剂,将中药或方剂加水煎煮过后的溶液。可以湿敷、涂抹、沐浴。根据医生的辨证、辨病不同,可以广泛治疗各种皮肤病。如《医宗金鉴》中蛇床子汤: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土大黄、苦参各15 g,缩砂壳9 g,老葱头7个,水煎先熏后洗,可消风祛湿、杀虫止痒,用于疥疮、外阴瘙痒等。段有超等[3]应用苦参汤外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58例,临床治愈30例,总有效率98.20 %。

3.4 油 剂

用植物油与药粉混合调匀,也可将药物进入植物油中熬煎至枯去渣,再加入适量黄蜡,可以保护、滋润、收敛、消疮、皮肤干燥脱屑等。刘利红[4]自拟消银油(白鲜皮、紫草、苦参、黄柏、各30 g,白芷、地榆、红花、乌梢蛇各20 g,蜈蚣6条,用芝麻油浸泡后文火煎至微枯,纱布过滤取油而得)治疗银屑病68例,总有效率88.24 %[5]。

3.5 酊 剂

将药物浸入酒中溶解后配制而成,可以清凉止痒、杀菌消炎、散瘀消肿、解毒杀虫等,但皮肤溃烂者禁用。卢益萍等[6]用外用祛银酊(白鲜皮、苦参、雷公藤、土大黄各30 g,黄芩20 g,75 %酒精1 000 mL浸泡2 周)治疗银屑病总有效率90.30 %,且优于对照组。

3.6 软 膏

将中药或方剂研成粉末,与适宜基质混合调匀成半固体状态的剂型。可以保护创面。有消肿止痛、软坚散结的作用。适用于皮肤深部皮炎、皮肤干燥皲裂等。如《医宗金鉴》中的黄连膏可以治疗痔疮、烫伤、疮疡色红者。

4 中药外治皮肤病现代剂型举例

随着中药外用制剂技术的发展,《中国药典》中记载的外用制剂剂型由1990年的31种已经增加到2005年的51种[7]。本文就中药外治皮肤病现代常用剂型做一介绍。

4.1 中药硬膏剂

介质由橡胶及其他物质如凡士林、羊毛脂等组成,与中药提取的挥发油混合,可加速药物的渗透。

4.2 凝胶剂

西医中有吲哚美辛软膏,中药凝胶剂仍处于起步阶段。

4.3 膜 剂

将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在成膜的材料中,进而制成薄膜状固体制剂。

4.4 巴布膏剂

早期用麦片等谷物与水、乳混合成泥状,现在医药化学工业发展的巴布剂对皮肤有亲和性、生物通气性、耐汗性等特点,适合于中药相融合使用。

4.5 喷雾剂

可外用于患病局部,奏效快,吸收均匀,能够缓解局部疼痛,如烧伤和敏感皮肤病患者。

4.6 洗 剂

将不溶于水的粉末与水混合而成,可以大面积涂抹。如《中医外科学》中的三黄洗剂,将大黄、黄柏、黄芩、苦参等分后,上药10 g~15 g,兑水100 mL,医用石苯酚1 ml。可以治疗湿疹、痤疮等。

4.7 乳 剂

将油和水乳化而成,可以分为乳和霜两种,可以根据季节和肤质选用。

5 外治机理的研究

5.1 经皮给药系统

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浓度差,以被动扩散方式透过角质层,可以直达病所。“不走迂途,直而能治”[8],药物可以在病变局部发挥作用,药物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消化破坏,具有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液浓度,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提高疗效,用药方便。

5.2 经络腧穴学说与外治机理

吴师机提出外治法可以“通经走络”,而将药物施于经络循行的穴位上,可以有较好的疗效,这一疗效有时优于非穴位给药的疗效。现代研究表明,穴位具有高敏感性、低电阻性、相对特异性、双向调节性、整体效应及开放性。

6 讨 论

外治皮肤病的相关论述多散在于中医经典中,这需要有更多的中医文献研究者按照皮肤病这一大型专题进行文献整理,摘出相关论述,便于相关人员查阅和深度挖掘古方。而剂型的沿革和配比也需要进行考究确认。古今同名异药、同药异名,药物的用量单位变革等基本而重要的信息有时仍较为模糊,这不利于药物的制作。在药物剂型选择上,选择传统介质、剂型时,可以考虑取类比象、药物气味相关理论;而选择现代制剂剂型时,要考虑有效成分的溶解程度和经皮吸收速度等问题。中药外用剂型的相关临床试验需要广泛开展,中药外治剂型需要批量化统一化生产。前期科研时,可选择单味药或者小方子进行制剂试验降低难度,提升准确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精准确定透皮的成分及透皮的适宜浓度是发展必经之路,也可以探索新型促渗透剂,打破对药物特性的局限,共同提高有效成分透皮以后的作用效果。

治疗皮肤病要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这对医生的专业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既要辨证准确,处方精当,在外治的时候也要配伍特色外治药,选定合适的剂型。中药外治以多种剂型为依托,现有阶段依靠医生经验进行配伍用药,个性化用药。应当鼓励合法条件下使用外用制剂,并且进行经验交流。

我们也需要看到药物使用方面存在药物过敏[9]、药物重金属超标[10]、药物的分子量大、溶解度差、透皮效果不好等问题[11];在医生诊断治病过程中存在以医生的个人经验为主、没有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没有对皮肤病进行辨证分型等问题;在制剂过程中存在现用现配、操作没有规范性和标准性,载体成分致敏,在机理方面没有全部清晰吸收通路等问题。

皮肤病的治愈仍有待研究,而中药外治是前景广阔的一类治疗方法。中药外用理论有待系统整理、丰富完善;制剂的剂型改良和发现新剂型有待技术突破;中药外治人才需要培养;中药外用的规范化普及化有待发展,为达到“简、便、廉、验”许多中医工作者正在不断努力着。

猜你喜欢

外治外治法剂型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中医外治杂志
农药剂型选择及注意事项
寒痹方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不同剂型药物需要注意用法区别
紫杉醇新剂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