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林间作与茶园生态维护研究
2018-01-19沈亚骏
沈亚骏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南安普顿,SO15 1BJ)
茶林间作与茶园生态维护研究
沈亚骏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南安普顿,SO15 1BJ)
茶树是一种耐酸、耐阴、喜湿、好温的树种,在茶林间作中,经过合理选择的林木能够为茶树带来更好的成长环境,从而有效实现茶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本文对茶林间作的发展以及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茶园生态维护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茶林间作;茶园生态;影响;生态维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健康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茶叶种植与生产中,茶园中的气候、土壤都对茶叶品质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合理的茶林间作则可以有效优化茶园中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绿色有机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1 茶林间作
1.1 茶林间作的发展
茶园间作的基础在于茶树具有根系较浅以及喜湿耐阴的特点,因此,在茶树种植中,可以通过合理选择间作植物,促使这些植物与茶树共同构成二层林冠的种植模式。在茶树间作种植中,茶树与间作植物之间可以实现良好的协同成长,这对于获取更大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茶园间作的发展历史来看,据《茶叶大辞典》记载,早在唐朝末期,我国就开始在桑竹之下开展茶树种植。随着茶园间作的发展,我国劳动人民在茶树间作植物的选择方面做出了较多的探索,如明代罗禀在《茶解》中这样写道:“茶园不宜杂以恶木……与之间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中所提到的“恶木”包括梅、玉兰、翠竹以及苍松等。诸如《茶解》等茶专著与茶文学所做出的探索,都为我国茶园间作的发展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19世纪50年代,日益成熟的茶园间作理论在我国茶树种植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此同时,专家学者在茶园间作植物选择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也没有止步,如江苏芙蓉茶场所开展的茶树与梨树间作,云南普文农场所开展的茶树与橡树间作,在我国云南与海南地区得以快速发展的胶茶群落复合栽培技术,王融初所建立的茶树与葡萄间作,唐荣南所建立的茶树与湿地松间作,紫云寨林场所开展的茶树与白花泡桐间作等,这些探索不仅让茶园间作在植物选择方面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对于优化茶园生态系统、推动茶园植物与生物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提升茶叶重视品质与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
茶树原本是热带雨林中的伴生物种,经过漫长的培育过程之后,茶树逐渐形成了耐酸、耐阴、喜湿、好温的特征。当然,从热带雨林中将茶树引出并进行栽培,让茶树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一些改变,而茶林间作则可以对茶树种植环境产生影响,并发挥出提升茶树种植产量以及品质的作用。具体而言,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茶林间作可以对茶园中的小气候产生影响
茶树与其他树木的间作,有利于实现茶园生态要素的协同发展。一方面,茶林间作可以降低光照强度。茶树与其他树木的间作能够有效避免阳光对茶树的直接照射,并可以在不断变换照射方位的基础上形成散射光,同时可以发挥滞尘、防风的作用。当然,这种降低光照的作用与茶林间作中所选择的树木种类具有直接关系,一般而言,叶子较大、较密的树木所具有的降低光照、滞尘、防风的作用更为明显。另外,茶树与其他树木在山地茶园以及丘陵茶园中所产生降低光照、滞尘、防风作用也不相同;另一方面,茶林间作能够对茶园中的温度以及土壤性状进行有效调节。茶林间作能够有效提升茶园中的水蒸气压,并可以在降低风速的基础上减少热量与水量的交流,从而有效调节茶园中所具有的温度与湿度。另外,土壤作为茶树生长的基础性资源,其结构和性质直接对茶树成长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开展茶林间作,土壤性状能够得到有效的优化。具体而言,茶林间作能够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以及水土保持能力等产生影响。从茶林间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来看,林木的深层根系以及落叶可以有效调节土壤孔隙度以及土壤容重,同时也可以改变土壤所具有的三相组成,实现固相与液相的降低以及气相的提升。从茶林间作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来看,其他树木所产生的枯枝落叶能够改变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环以及有机质循环,并实现土壤中微量元素循环的加速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提升,在这种影响下,茶园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等呈现出更加丰富且集中向上的特点。从茶林间作对土壤水土保持能力的影响来看,水土流失会直接导致土壤出现贫瘠状况,并导致茶树根系产生暴露甚至死亡,因此,强化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对于茶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茶林间作,其他树木的根系能够帮助土壤更好的保留水分并固化土壤,也正因为如此,林间茶园所具有的土壤含水量要高于纯茶园中的土壤含水量。
1.2.2 茶林间作可以有效促进茶树成长、提升茶树品质
从茶林间作对茶树成长的促进作用来看,春季是采茶的高峰期,而在这一时期,开展茶林间作的茶园温度相对于纯茶园温度要高,而相对较高的温度则能够让茶树实现更早的萌发与开采,与此同时,相对于纯茶园而言,茶林间作下的茶树所具有枝干直径、树高以及绿叶曾厚度都要高于纯茶园,这对于增加茶园产量与经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茶林间作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结构以及土壤养分利用率,为茶树生长提供更好的资源支撑;从茶林间作对茶树品质的影响来看,茶林间作能够有效提升茶叶所含有的茶氨基酸,降低茶叶中的儿茶素以及酚氨比,这对于提升茶叶口感、降低茶叶苦涩感都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2 茶园生态维护
2.1 茶园生态维护要求与目标
从开展茶林间作的茶园生态维护要求来看,首先,在开展茶林间作的过程中,虽然追求植物多元化以及植物之间的合理竞争与协同成长,但是茶树应当为茶园中的主要作物;其次,在开展茶林间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将农业科技作为支撑,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为茶林间作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生态效益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在开展茶林间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规律的总结与生态学原理的掌握,并以此为指导开展茶园建设,从而在实现多元化物种共生的基础上实现茶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如茶园生态维护管理者需要重视处理好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之间的关系,重视降低茶林间作中的能量损耗,与此同时,茶园生态维护管理者需要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实现茶园生态的平衡,从而促使茶园生态获得持续的发展;最后,在开展茶林间作的过程中,茶园生态维护管理者不仅需要善用经济学原理开展茶园经营,而且需要重视茶园环境的绿色化与安全性,从而让茶园发展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从开展茶林间作的茶园生态维护目标来看,茶园生态维护主要需要做到四点内容:一是茶林间作过程需要确保资源安全,如间作种植中的土质安全以及水质安全等;二是需要确保做到茶叶产品的安全性,通过做好质量安全管理,为受众提供品质较高以及具有绿色性、有机性的茶叶产品;三是需要确保茶园的生态安全,这要求茶园生态维护工作者能够控制茶园以及茶园附近环境,确保茶园既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又能够对多样化的生物规模做出适当的控制;四是茶林间作以及茶园生态维护需要重视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即在重视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做好生态保护、确保茶园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在带动茶产业发展、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2.2 茶园生态维护内容
在茶林间作过程中,茶园生态维护管理者需要对茶园设计进行优化,确保茶园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与此同时,茶园生态维护管理者需要对茶园进行综合开发,通过合理选择能够在茶园间作中取得良好效益的植物,对茶园生态以及生物链进行完善,从而确保茶园中具有良好的能量转化效率。另外,茶园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开发策略,如在开展茶林间作的基础上,茶园可以通过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获得更好效益。在明确主要工作的基础上,茶园生态维护管理者需要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细分,从而为茶林间作以及茶园生态维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茶园生态维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做好茶园选址工作。在茶园地质的选择中,需要将天然林作为第一选择,这是因为天然林本身就具有完善的生态系统,而依赖于这种生态系统,茶园生态维护能够具备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天然林可供选择,则可以选择人工林网作为茶园建设地址,人工林网需要体现出疏密适度以及高低合理搭配的特征,从而确保发挥出良好的水土保持、防寒增温的作用;二是做好茶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茶园中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道路设施以及茶园中的生态配置。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茶园需要建设起完善的排水、蓄水、灌水系统,而这些系统的建设需要尽量依托于自然地势与自然资源。在道路设施建设方面,茶园需要根据工作需求,在茶园之外做好主干道修建,并在对院内进行合理分区的基础上做好工作道修建。在此基础上,茶园发展不仅能够具有良好的交通系统作为支撑,而且也能够依托于工作道在茶园中打造多样化的格局;三是做好茶园内部植物配置工作。茶园中的各类植物所摄取的能量、摄取能量的时间与空间等都要体现出层次性,与此同时,不同植物之间需要具备相养相生的关系,从而在实现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满足茶树成长需求。如茶园中没有种植茶树的地带需要进行原生植被覆盖,从而确保阳光雨露能够更好的转换为生物能,并在茶树生长中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茶园有必要引进病寄生蜂、鸟类、真菌等病虫害天敌,从而让茶园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并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实现保护茶树的目标。
2.3 茶园生态维护模式
在茶林间作过程中,茶园生态维护模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打造立体化复合型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指的是通过立体种植和复合种植构建起来的农业模式,在这种系统下,农业种植不仅能够对空间做出充分的利用,而且可以围绕不同农作物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套种、间种等,继而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农业种植结构。显然,茶林间作本身就是这样一种立体化复合型的生态系统,而在这种生态系统中,合理的选择作物是取得良好收益的重点;第二类打造为废物综合利用生态系统。在这种茶园生态维护模式中,需要对茶林间作中所产生废水、废渣等废物进行综合资源,从而将农业污染物质转换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在此方面,茶叶种植、猪养殖、沼气生成以及肥料生产这一链条的打造就是废物综合利用生态系统的典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茶园可以利用杂草以及茶树老叶进行猪养殖,猪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可以当作沼气池的原料,废液与废渣则可以作为茶树种植的肥料。在这一链条中,沼气池作发挥着纽带作用,而通过这一纽带环节,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猪养殖所产生的污染问题,而且也能够为茶树种植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从而构成了具有循环性的生态系统。当然,不同茶园在开展茶林间作时的生态维护模式需要茶园管理者根据茶园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选择,因此,茶园管理者需要避免出现盲目借鉴的情况,并将废物综合利用系统的开发作为茶园生态维护中的重要工作。
3 结语
茶林间作可以有效改善茶园气候、促进茶树成长、提升茶叶品质,因此,茶园管理者需要重视茶林间作中林木的合理选择,从而实现良好的生物配置,为茶树生长与茶园经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茶园生态维护工作中,茶园管理者则需要明确茶园生态维护工作目标与要求、合理规划茶园生态维护内容、探索与选择茶园生态保护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构建起完整的茶园生态维护体系。
[1]杨海滨,盛忠雷,谢堃等.不同栽培模式对山地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品质的季节调控[J].西南农业学报,2015(4):1559-1563.
[2]刘鑫,傅松玲,江文秀.林茶间作栽培模式对有机茶品质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5(7):1-3.
[3]童浦高,徐中会,章中良,方长金,王华建,童西川.千岛湖茶区生态茶园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国茶叶,2015(2):6-7.
[4]王广铭.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11):2207-2211.
[5]季小明,王梦馨,江丽容,韩宝瑜.太湖洞庭山十种茶果间作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异同性[J].应用昆虫学报,2011(5):1471-1478.
[6]李慧玲,林乃铨,郭剑雄等.茶园间作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缨小蜂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2):50-54.
沈亚骏(1990-),男,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林业装备与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