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2018-01-18朱莉萍
朱莉萍
【摘要】目的 分析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特征。方法 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将本院肠道疾病患者,分为炎症性肠病组与缺血性肠炎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以及临床特征。结果 炎症性肠病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63.33%、缺血性肠炎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4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性肠病组患者男70%、患者年龄(31.52±3.06)岁、腹痛者73.33%、腹泻者70%、便血者93.33%。与缺血性肠炎组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临床诊断而言,病理诊断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准确率更高。为提高疾病检出率,临床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症状鉴别疾病,以防误诊或漏诊。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1..01
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病,为临床常见的两种肠道疾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诱因不同,且治疗方法不同。但发病后,两类疾病患者均可见腹痛、腹泻以及便血症状。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是提高治疗方案针对性的关键。本文于本院收治的肠道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样本。阐述了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方法,并觀察了诊断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肠道疾病患者60例作为样本。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将本院肠道疾病患者,分为炎症性肠病组与缺血性肠炎组2组。炎症性肠病组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2~77岁。缺血性肠炎组患者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5~98岁。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临床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依照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内镜检查时,标本均需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染色方法以HE染色为主。
1.2.2 病理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的病理诊断方法相同:(1)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两种。当病理检查结果提示病损不规律、裂隙溃疡、结节样肉芽时,考虑克罗恩病。当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隐窝脓肿、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时,考虑溃疡性结肠炎。(2)缺血性肠炎:当内镜检查结果提示黏膜下出血、水肿。且合并坏死、溃疡时,考虑缺血性肠炎。
1.3 观察指标
(1)观察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检出率。(2)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与症状差异,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腹痛、腹泻、便血症状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检出率
炎症性肠病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63.33%、缺血性肠炎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4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些年来,随着居民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各类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升。作为肠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两种,发病原因尚未明确[1]。
明确鉴别两种疾病,是制定疾病治疗方案、促进病情康复的基础。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为肠道疾病两种常见的诊断方法。本文研究发现,症性肠病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63.33%、缺血性肠炎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4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临床诊断鉴别炎症性肠病与缺血性肠炎,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短时间内,仍需将病理诊断作为疾病的主要确诊方式,提高疾病检出率。但考虑到病理诊断创伤较大,部分高龄以及合并基础疾病者耐受度较差。如何通过临床诊断方法确诊,一直以来均为医疗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男70%、患者年龄(31.52±3.06)岁、
腹痛者73.33%、腹泻者70%、便血者93.33%。与缺血性肠炎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对于临床诊断而言,病理诊断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准确率更高。为提高疾病检出率,临床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症状鉴别疾病,以防误诊或漏诊。
参考文献
[1] 侯新月,黄 颖.分析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PCT和CRP水平及诊断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02):241-24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