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看理雅各《中庸》译本的翻译偏差

2018-01-18吴秀怡叶苗

北方文学 2018年35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中庸翻译

吴秀怡 叶苗

摘要: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将理雅各《中庸》英译本与子思的原文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英译本中的翻译偏差所体现的中英两种语言背后的认知观差异,并尝试揭示中西不同的哲学传统对这一差异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中庸》;理雅各;哲学传统;翻译

《中庸》[1]被尊为“四书”之一,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的集中体现,而且已经成为研究中国哲学传统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的必读之作。它其中所阐释的处世之道及哲学思维、认知方式,时至今日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对中国民族的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中庸》已经成为了国内外不少汉学研究者及爱好者研究东方传统哲学思维的必读佳作之一。在《中庸》的众多译本当中,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中庸》译本是其中最为经典的版本之一,在英美港台不断重版。

然而,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理雅各的《中庸》英语译本在不少地方都与子思的《中庸》原文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既有表达形式上的,也有文本意义上的。对于这些偏差所出现的原因,在翻译历史上曾经有不少人在不同的理论框架观照下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例如中英双语本身的语言结构差异、交际环境的改变、文化殖民的影响等等。然而,笔者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子思《中庸》汉语原文及理雅各译本的对比分析和解读,探讨两种语言表面上的翻译偏差所揭示的深层认知规律差异,并对中西不同哲学传统造成的这一思维差异进行解读。

一、词汇子系统差异

语言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语法子系统和词汇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的本质差别在于:第一,语法形式所能表达的语义有限,而词汇形式基本上不受语义的限制;第二,语法形式的基本功能是构建概念框架,而词汇形式的基本功能是为概念框架提供概念内容。[2]

与语法成分相比,词汇成分在数量上虽然少一些,但是它们的特征更具重要性和复杂性,更偏重内容而轻结构,信息复杂度更高。在跨语言转换中,词汇成分也是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成分,集中体现在文化词汇及与原义产生意义较大转换的词汇上。

《中庸》在对自然和人的阐释方式上有着其独特的表达。例如《中庸》里阐述的“天”,理雅各将其翻译成西方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Heaven”。英语世界关于“Heaven”主要有几种解释:“Heaven”是神圣的地方,只有拥有美德的人才可能去这个地方获得永生;指上帝居住的地方;天空、苍天;极乐世界。《中庸》里的“天”很显然不是上帝,是在对世间发生的可解释的或不可解释的现象的敬畏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复杂文化含义的“天”。它表示的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关系,并无具体的形象和意象,但却被赋予“主宰人”的命运的力量,是有意志的。理雅各认为此处的“天”是代表着上帝制定的规则,用“Heaven”翻译“天”更多反映出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要完整理解《中庸》中的概念,不能使用外语中看似相同实则大相庭径的概念范畴对其进行生搬硬套的理解,而要考虑到词汇子系统在跨语言中的变异。George Lakoff认为,“隐喻”是人类日常语言活动中的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提出控制语言就控制了思维。[3]不同民族及文化背景的认知和语言是相互作用的。语义理解必须要考虑到人的主观看法与心理背景。

二、注意力窗口差异

Breyer认为,语言本身可以作为一种注意力引导机制,不同的语言构建方式可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不同的语言层面。[4]汉英在各个不同语言层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带来读者的注意力偏差。例如《中庸》原文中的“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一句,理雅各将其译为“Hence the tree that is flourishing,it nourishes,while that which is ready to fall,it overthrows”。“生物”可泛指天下所有有生命的物体。而在理雅各的译本中,其范围从“有生命的物体”缩小到了“树”这一范畴。从上下文语境及前文“天之生物”的提示,可推断这其中所指的范围比“树”这一范畴概念要广泛得多。译文对原文这一概念的缩小,同时也将注意的焦点和语言操作的基础进行了修改,这将影响着读者在语言和视觉-空间表征之间建立的界面偏差。这一场景的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了“天”生养万物的场景中,其所激发的心理建构便在读者中形成共鸣;将其范畴缩小为“树”的同时,所建构的心理界面便也缩小了。

在中世纪以前,西方的哲学由于受到宗教势力的影响,利用宗教作为基础来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做出解释,达到传教和巩固宗教势力的目的;中国的哲学受到来自儒家入世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更多注重在“人”与外界的各种联系之上,由此产生的哲学思想带有浓厚的实践特点。在对《中庸》进行理解和翻译时,译者难免在译文中暴露出这一差异。

三、具身认知与空间构建差异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表征是以感知经验为基础,通过隐喻与感知经验发生联系的。抽象动词通过隐喻的方式,用身体感觉经验映射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抽象概念。语言的理解没有超越身体的物理经验,心理和身体是统一的。

抽象概念与感知经验的这一联系同样体现在《中庸》关于“道”的论述中。“道”的思想极其丰富,其含义可包含:道,中和也,是人必须遵循而不能脱离的准则;方法、法则;道,导也,引导。在译本中,“道”多数情况下都被翻译成为了“Path”、“the way”等与“道路”相关的概念。“道”在原文中是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出现的,指天地万物的规则。而译文中的“path”“way”等具象化的“路”的概念,更大程度上带着基督教色彩——通向彼岸世界的光明大道。因此,虽然“道”在本义的确具有“道路”的意思,然而在《中庸》中的“道”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抽象的非直接经验意义。这在“道”所表示的“既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本体”中就能得到验证。从“道”及其英译中可看到其变为抽象意义时所产生的具身认知偏差,这翻译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表现在语言上就是相似的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却反映了不同等级层次的范畴差异。

四、结语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文章将理雅各《中庸》英译本与其原文进行比较,从词汇子系统、注意力窗口和具身认知与空间构建三方面分析英译本中的翻译偏差所体现的中英背后的认知观差异,这些方面的差异都能从中西的哲学传统差异中找到一定的理据。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本身就是思维。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中庸》在塑造中国人的认知及思維上已经产生了深远且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已经在语言中得到不少有力的佐证。

参考文献:

[1]子思.中庸·大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2]Talmy,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J].Metaphor&Thought,1993,10 (4):374-379.

[4]Breyer T.ATTENTION AND LANGUAGE[J].Intuitio,2009,2.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中庸翻译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