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回归
2018-01-18叶隆萍孙义乐
叶隆萍 孙义乐
摘要: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本科教育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和使命,教育者如何能回归本分,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是非常有必要进行反思和探讨的。
关键词:反思;回归;潜心教育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需要教育者既要热爱教育,同时要具有奉献精神,如何做到回归本分,回归初心,潜心教育,本文作了以下探讨:
一、自省反思,深刻领悟敬业奉献精神
敬业是对所从事行业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以饱满的热情和自我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基础的,他不是简单的一个任务,特别是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更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心态与不断的坚持。而奉献精神对于从事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也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需要教育者有奉献精神,从自我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如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老师,他淡泊名利,在教育及科学研究上甘于奉献,不辞劳苦,时刻战斗在教学及科研的第一线,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学生和祖国。84岁老教授站立3小时上完“最后一课”,他就是蒋克铸教授,他以“我造物,故我在;我育人,故我在;我创思,故我在。”作为自己的墓志铭,潜心与教育事业,向学生分享他积累了一生的宝贵知识,而理由就是:“害怕人走了,经验没有留下来,这是最大的遗憾”。无数的教育前辈为我们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绚丽的篇章,我们当以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引导,做用心的教育,踏实的教育,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教育。
二、深入学生当中,热爱学生
学校是有不同的职能部门组成,无论是哪个部门,从领导到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每一个人都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都需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现象要及时掌握,认真引导,让教书育人能适时得以体现。深入学生当中,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基本动态,对不良现象及时发现作出纠正,同时也为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直接依据;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发现良好的一面,进行鼓励并做到引导师范作用。只有做到都学生的紧密接触,才能真正体现心系学生所需,思学生之所想,为学生的学习及未来发展作合格的引路人,做到爱生、育人相互结合。这样的老师数不胜数,如全国优秀教师王守奇,韩培兰,王生英,“时代楷模”“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曲建武,全国模范教师石雪晖等等,举不胜举,许许多多的老师,以他们的默默奉献及对学生的无私关心和热爱,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凡却又感人的故事。
三、不吃老本,终身学习——“教”与“育”
这个话题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了,活到老,学到老,在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应不断自我提升,不断与时俱进。吃老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创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不够,停滞不前,教师不能潜心于个人的专业研究中,在专业领域中很少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创新项目,以已经取得的一点成绩自居,停于当前。学历的提高是有尽头的,職称的提升也是有尽头的,但是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和不断创新是没有尽头的。二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本书,一个教案,一个PPT反复使用,没有变化是不合理的。市场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对人才的需求形式也是不断在改变,教育者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在认知程度、年龄段等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反馈到教育当中,我们的教育模式也要时时刻刻跟上这种节奏的变化,甚至要具超前意识。
(一)“教”的方式方法要多求善变
在教学中,需认真进行课程的设计,要善于变化,突破习惯思维,为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追求变化的多样性,不能单从一个角度进行思考。比如在一节课的开始、中途及结束,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课堂学生反馈及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先思考,做到准备充分,考虑细致,以发散的思维进行课程的整体构思。在与同行的交流及听课中,也看到许多优秀的老师,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有的老师在准备上课之前,就进行了课前几分钟的用心设计和思考,也叫课前预热,把学生的心收回来,引起对本堂课的兴趣和期待,比如播放不同形式的歌曲,趣味短片,或是励志影片,也有的老师把最近的所见、所思进行总结,与学生一起分享,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等等,以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肢体语言及互动方式,来丰富教学节奏,这就是用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反之,不求善变,墨守成规,教学模式和方法单调,比如读课本式的教学、读课件式的教学以及满堂灌的教学等等。这样的教学是没有进行设计和教学反思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去教学,其结果不仅导致学生厌学,提不起精神,作为教师本身也会感觉很累,甚至很痛苦,长期下来,就慢慢失去了对教学的热情度。
(二)“育人”方式应多样化
除了“教”的方式方法要多求善变,对“育人”的引导方式也应多样化,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也是教育者的一大收获,是提高教学热情度的助推器,更是学生的最大收益。首先是课堂中的言传身教。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地方。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以传授知识的多少来进行衡量,更不能满堂灌输;其次是精湛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感染学生。学高为师,在专业研究、业务能力上要不断突破,让学生更为清楚的了解专业学习方向,行业发展动态,要以优秀的作品打动人,使学生信服;再次是生活中的用心关注。课上要育人,课后及平时生活中也时刻心系学生,做好育人教育。通过走访观察,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及专业学习情况,与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于情于理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对专业的认真态度。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及生活中,与学生真诚相待、相处,做到互相尊重,才能做到“教”与“育”的互动,才能尽一个老师所应尽的职责和使命,是真正的荣誉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是教师热爱教学的一种巨大推动力。
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更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期望;教育是一种良知,是无私的爱与奉献,是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去经营、专研,是走心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郭为禄.以综合改革的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框架下的上海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 (7):4-10.
[2]周波,刘世民.教学学术视域下大学教学的品性及其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18 (6):67-73.
[3]李文送.教育要有“开合”的姿态[J].中国教育学刊,2018 (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