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再思考

2018-01-18吴康妮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高校课程

【摘要】多元时代背景下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基于该课程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做出的一系列转向,提出了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应思考。

【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课程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2017年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编号:GZY201736-YB)的成果、重庆市高教学会课题(编号:CQGJ17162B)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049-01

一、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时代背景

1909年,美国学者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撰写的《职业的选择》著作中首次提出“职业指导”,[1]我国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就业制度也经历了从“统包统分”、“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以及一部分“自主创业”等发展过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或生涯辅导意义日趋凸显。

《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一书深刻分析了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过程,在未来社会将产生大量新的工作机会,年轻人必须具备非常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美国学者Savickas在职业研究中提出了“生涯适应性”(career adaptability)概念,强调个体对于未来生涯和生活角色不可预测的因应准备程度。[2]基于多元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理应立足现状与不足,更新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与转向

1.目标上从毕业教育转向全程教育

2018年5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各方面同心协力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3]高校并不仅仅只是承担劳动力市场输出的人才“加工厂”。大学生完成学业进而走向工作岗位并未达到就业教育的全部目标,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能力、生涯选择与决策能力等等内容不可或缺,它们关系着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发展质量,是大学生全程发展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就业教育正从毕业教育到全程教育的理念转变。

2.内容上从就业指导转向生涯发展

相比于国外,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只提“就业指导”,直至本世纪初,“生涯教育”概念才在我国教育界提及并逐步普及。高校就业指导的课程内涵在外延上逐步拓展到生涯教育的范畴,体现在既要指导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更要着重于其生涯发展,包括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规划、创新精神、创业指导等等内容。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角色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为目标,但如今的生涯发展关注的是大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更具有现实性和教育性。

3.形式上从单纯讲授转向与辅导并举

自2007年以来,全国各高校逐步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给予一定学分作为保障。但囿于各种客观原因,就业指导课多采用传统的大班形式进行讲授,但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学生需求往往是无暇顾及的。更不可忽视的是,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个别性、特殊性,相当多的就业困惑或难题需要通过小型讲座或一对多、一对一的咨询与辅导方式才可能解决。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始重视个别就业辅导。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反思与建议

1.重视顶层设计和全员参与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担,人才的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衡量了人才培养质量。但,就业质量如何把控?仅仅靠2-4门就业课程的学习是难以保证就业竞争力的。各高校应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制度建设,只有在完善的制度建设指导下,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参与才能落实。其原因是,就业指导工作涉及范畴广,既需要就业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和行动参与,也需要教务部门的课程建设和考核管理、学校其他行政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2.深化课程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目前,我们看到在就业指导类课程上涉及生涯理论、生涯测评工具、生涯规划步骤等几乎都是西方理论和工具的中文版,相当欠缺本土化的研究成果。而就業指导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内容的制定要结合本土经济发展要求、社会总体利益和个体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强本土化的就业课程研究,尽力兼顾课程内容贴近本地区、本校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3.提升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高校就业课程的师资组成较为复杂,具有学科背景多元、工作内容繁杂、职业发展轨迹不一等特点,如此非专业化队伍显然影响了教学效果。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提出了“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4]建议提升的方式有:统一入口渠道(具有相应学科背景、获取相关资格证书)、拓宽师资学习交流渠道、稳定师资力量,等等。

参考文献:

[1]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6(1):104-107.

[2]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9):1503-1510.

[3]李克强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5/25/c_137205991.htm [DB/OL].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001/80096.html[DB/OL].

作者简介:

吴康妮(1982.05—),女,重庆渝北人,博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高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