柈湖听雨忧天下
2018-01-18施展
施展
摘要: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号南屏。湖南巴陵(今湖南岳阳)人。早年出仕而晚年隐居。吴敏树一生淡泊功名,纵然柈湖小楼听雨、洞庭系驴饮酒,依旧是胸怀庙堂之高、心念天下苍黔。纵观其所处之晚清时代,内忧外患,动荡不安,大清帝国已是风雨飘摇,而吴敏树身为湖湘的有识之士,一直身怀“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研究吴敏树作为有别于其他“仁人志士”的个案,是对晚清复杂社会局势下文人传统家国情怀与隐逸思想矛盾冲突的一个有益探索和补充,对当代家国情怀的培育和继承具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吴敏树;家国情怀;近代历史;当代启迪
家国观念自古有之,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意义被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面临复杂的社会局势,爱国情怀也进入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发展时期。吴敏树作为这一时代的人物,其生平经历波折坎坷,既历经国“变”之忧,又看破宦海沉浮,人世荣辱。辞官回乡后,他醉心山水,但又屡屡看书作文于听雨楼上;他不慕功名,却又频繁与友人讨论时事,商论救国之道;他不喜俗世,而乐于在湖畔系驴饮酒与百姓交谈……
吴敏树的一生是有别于其他“仁人志士”的个案。他的一生,不得不说是“风雨飘摇”的真实写照。本文将从吴敏树不同时期的经历及其著作,通过不同视角,不同领域的论述和探讨来诠释吴敏树的家国情怀。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吴敏树自八岁入塾以来,便开始学习各类经文史书。尤其热衷于研究韩愈、柳宗元、归有光等人的著作。早年的爱国主义思想熏陶和“入世”影响不免伴随他的终身。
从韩、柳、归三人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三人浓厚家国情怀对吴敏树人格成长时期的影响,如归有光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时逢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作品,流露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1)再如韩愈当年条陈方略,献计献策的事迹与《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不私于家》等作品的创作,皆展现出他的爱国胸襟。柳宗元早年推行永贞革新受阻,后被贬为邵洲刺史,此后历经人生风雨,因病而终。其身虽处江湖之远,依旧是难平家国之思。在吴敏树史学方面的探索和钻研方可证明,吴敏树在《史记别钞》中的序言引出自己的历史观点“余独以此悲史公本志之不明,笔削之不彰。又以知后代史官文字之不相逮及者,亦由未讲乎此也。故欲以己意论说《史记》”。(2)吴敏书独特的历史眼光和视角从当世来看仍旧存在一定的启发意义。正如柳宗元一首五古“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3)柳宗元另辟蹊径,把全文的重心放在批评燕丹、荆轲的短浅眼光,仓促的计划和鲁莽愚蠢,开启了另一个视角的历史反思。而吴的《驳候方域燕太子丹论》同样是保持了自己为文“自我求之”的原则,全文气度不凡,纵横开阖,有条不紊,体现出吴敏树史论文中个人思想的独立性以及作为一名文人的历史责任感。
回顾吴敏树的一生,他的一生里中华民族历经历了亘古未有的多事之秋,以时间为基点,吴敏树一生相继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等事变。
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鸦片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双方都基本属于中华民族一员的民族矛盾和战争,这场战争的矛盾也并非是中华民族可以凭借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优势可以化解,这是一场真真正正的,有别于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异族”入侵。换言之,此际为亡国灭种之危。而传统的士大夫的心态却依旧认为这只是一次蛮夷入侵历史的重演,对待救国和救亡保持着漠然的态度。而吴敏树却针对当时的时局撰写了一组名为《御夷私议》的政论文。
吴敏树在《御夷私议》中先是陈述了鸦片战争对国家产生的巨大破坏及其隐患,表现出吴敏树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吴敏树在文中分析夷的长处在于炮和巧,即武器装备和作战战术,而弱点在于近身战斗和作战士气,并针对此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作战方法。在宏观战略上,吴敏树考虑到英国人单车劳顿的作战情况而指出的经济战对策的高明独到。针对国内的政局和时况,吴敏书总结了防御夷寇的“三大难事”即“兵力衰弱,一也;形势分散,二也;财力不足,三也”。并对此展开论述,最终得出“故御外莫如治内,胜敌莫如自强,古今不易之常道也。”的道理。而面对鸦片痛害民生的情况,吴敏树更是慷慨陈词,强烈谴责鸦片对中华民族带来的诸多祸害,并由鸦片对生灵的戕害而唏嘘感慨“不知今天下患此者,天意与?人事与?夫天心仁爱,讵宜有毒祸人者耶?吾是以反复洋夷之事,而不胜痛叹也。”字里行间满溢吴敏树拳拳报国之心和爱国之情。道咸年间发生的沉重的民族危机,反而起到了“疾风知劲草”的作用。吴敏树在当时展现出对鸦战战败的唏嘘感慨、为国家牺牲的壮烈情怀、对鸦片流毒百姓的痛心疾首,皆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心系天下、记挂苍生的精神品格。
值得关注的是,《书御夷私议后》写于同治五年(1866)六月秋前五日,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以战败结束,不仅如此,中国还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而吴敏树早已于咸丰元年(1851)三月辞官回乡。此时的吴敏树已是历经人生宦海浮沉,看破世情百态。当他面对国家的江河日下、黎民百姓的困顿生计时仍旧把自己当年手书的《御夷私议》拿出细读并作《书御夷私議后》,感慨唏嘘“余时粗有当世之志,独居忧念揣摩,不能自已。”吴敏树此时已是完成了由“庙堂”到“江湖”的人生转变,按照常理,论政已是有极多的顾虑和忌讳且吴敏树已是“处江湖之远”,论政亦无影响于时局。而吴敏树仍旧于《书御夷私议后》最后一句赫然写道“然则吾中国逐夷而歼之,其必有日矣”。身退江湖的吴敏树却依旧怀抱着对河清海晏与民康物阜的期望和热情,“饮冰十年”的吴敏树,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热血难凉”的一片赤诚之心。
吴敏树与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渊缘非浅,吴与左为同榜举人,并与曾关系非浅,而却他与两位“权臣”以“君子之交”的态度保持距离。一方面,他接连推脱了出任幕僚和两广盐运使的两个职务。另一方面,吴敏树与曾二人谈论军事与时事,如吴敏树在《京师寄曾侍郎书》与曾国藩谈论太平天国运动时,不仅谈论了战争的危害,也批判了当时清军不检点的行为。在当时盛赞高调的时风中,吴敏树对民族和国家又抱着独特的情感,正如王聿均所说,士大夫的忧患意识是“落实于整个时代、国家、历史、文化的层次的。”(4)吴敏树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以“半退半隐”的身份进行自己独特的“入世”。
吴敏树虽是行为隐逸,但内心始终潜藏着那份家国情怀。对喜好出游的他而言,最为醉心的一处景则是岳阳楼。此处岳阳楼历史皆不赘余,同治七年(1868),吴敏树再登岳阳楼。登楼远眺,书一楹联。“乾坤吴楚双开眼,廊庙江湖一倚楼”寓意为:身处当年的吴,楚两国,应思乾坤不变之理;一生历经廊庙江湖,白云苍狗的世事变迁在此樓上一时涌上心头。这副对联是吴敏树对人生中复杂情感的一个概述,抒发了吴敏树对于历史、人生、自然的感慨和自身宦途变迁产生的“身易退,家国难安”的责任感。同样,吴敏树的笔下也曾多次提到过岳阳楼,如《浩然楼记》《新修吕仙亭记》等篇中均有对岳阳楼歌颂与感怀。吴敏树种种行为,不仅是表达吴敏树与岳阳楼的亲密的表层联系,更是吴敏树与岳阳楼这一心忧天下的政治象征所建立的深层的情感内涵。
所谓的“家国情怀”,其概念是多层次的:第一,家国情怀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识分子阶级优越性的自我标榜,具有狭隘性。第二,家国情怀在形成过程中,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宗族伦理、个体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是经历了战争失败、骨肉分离、国破家亡之后伤痛思维的沉淀。第三,家国情怀是近代特殊社会历史的思想产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断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个民族遭受苦难之后精神的重构,千锤百炼,浴火重生。近代的“家国情怀”带有很强的积极、正面意义。第四,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超越民族、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建设、国家统一、展现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开始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当前所说的家国情怀就应该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目录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5)吴敏树出身于士大夫阶级,在少年进学与中年入仕的过程中不断培育了自身的家国情怀。一方面,吴敏树的家国情怀具有超阶级性,纵然是处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吴敏树都从未有一刻不记挂天下与苍生。另一方面,吴敏树的家国情怀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近代特殊的社会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冲撞和变革,他的人生也经历了入仕再到辞官、归隐的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吴敏树的家国情怀被进一步考验和升华。
吴敏树的家国情怀受到早年阶级性的影响而又能超脱阶级,受到时代性的影响而又能跳脱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形成一个具有个人主体意识而又不受时间、地域、阶级等限制的独特的家国情怀。这些方面,对我们当代家国情怀的培育和传承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
家国情怀,是千百年来涵养滋育我们炎黄子孙人格修养的源泉,是鼓励我们奋发上进,创造美好明天的动力。而在当今时代下,我们的境遇或许不免和吴敏树类似,一样“身居江湖”且面临着各自生活中的不如意。因此,吴敏树的家国情怀更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敬重。我们更要用文化去陶冶自己的性灵,培育自己的情怀,用一种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去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担当,进而用家国情怀去书写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张在兴.《吴敏树诗文集》校点[M].湖南:岳麓书社,2012:311.
金性尧.夜阑话韩柳[M].北京出版社,2016:291.
王聿均.《清代中叶士大夫之忧患意识》,台北,《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第11页.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