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雕塑底座作为材料的独立性

2018-01-18蔡博

活力 2018年20期
关键词:底座独立性观念

蔡博

[摘要]雕塑底座一直在雕塑艺术中扮演着附属品的作用,它除了在架上雕塑中所起的功能外,它也是公共雕塑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艺术空间中的重要媒介,在这个功能与审美的基础上,雕塑底座能不能作为独立的雕塑材料在作品中发挥作用,从而在当代雕塑中找到新的形式、提出新的观念。

[关键词]底座;独立性;观念

底座作为雕塑艺术的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对雕塑底座的理解,一般意义上取决于它的承载作用和它是作品与展示平台的纽带。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有雕塑再有底座,底座永远为雕塑主体所服务,无论从尺寸、材质、形式上都是如此。因为在雕塑创作中,无论是从小型的室内架上雕塑,还是大型雕塑的基座,它们的大小、跨度、材质、尺寸都直接和雕塑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密切相关。底座还变成了现在的人们去判断一尊雕塑是否可以上架的标准之一。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将底座作为雕塑艺术中独立的材料或者说对雕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时候,雕塑的艺术形式能不能带来新的形式,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底座作为独立材料的可能性。

一、在传统雕塑概念中底座的价值

如果说架上雕塑的底座被作为美学判断标准之一,带来了形式上的美感,那么大型室外的雕塑底座作用则在于支撑和稳定雕塑主体的重量和重心,增强其雕塑作品的稳固性和安全性,降低工程事故和排除安全隐患,从这方面讲的话跟建筑更为接近,实际上,室外大型公共雕塑其实就是一个观看的建筑。有一些大型雕塑底座是隐藏着的,也可以说没有底座,那么从宏观上讲大地就变成了雕塑的底座。由于底座与雕塑主体联结在一体,是整个雕塑重心稳固的基础,雕塑作品无论从观感上、视觉上,还是从稳定度、安全性上都会显得更加完整,具有强烈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然而这些都是传统雕塑中底座的意义及功能。

二、底座作为雕塑整体审美的一部分

如果用审美的角度去欣赏雕塑,你很难独立欣赏雕塑本身,底座作为雕塑的一部分,在审美趣味上同样也是无法被忽视的,底座有着明确的点明主题、烘托气氛,使艺术家个性得到自由释放的作用。它在增加作品最终展示体量空间的同时,能唤醒欣赏者进入一个雕塑的空间中去。在当代,随着雕塑家对雕塑材料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们对底座的要求在原本功能性作用的基础上,开始对底座的处理加入了更多的个人审美因素。无论从材质或是形式,都成为雕塑家追求个性的手段之一,雕塑底座的内涵和外在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底座的表现更趋于自由与丰富多样,在材质上有石头的、金属的、有粗糙机理的、有图案纹样的,在形式上也不仅仅出现方形或圆形的底座,而且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底座样式,如双底座和多层底座构成的形式。有时候还出现了雕塑剪影的不规则底座来当作雕塑的影子,这一现象在现代雕塑创作中多有出现,当底座以这类面貌出现时,它依附的不仅仅是功能作用了,而且提升到了审美这个阶段。

三、底座作为独立的雕塑材料的可能性

从上面两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底座本身在承載着审美、文化、实用、传承等作用的同时,雕塑底座本身是否能够有独立承载主体意义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以底座作为主体或主导去延展雕塑本体的内容呢,著名雕塑家贾克梅蒂曾经做过尝试,将底座的意义放大到雕塑本体的意义上。如果我们试着想把雕塑理解成为建筑,那么建筑的基底在建筑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力学上的功能性还是作为基底向上生长的空间,建筑的基底一开始就被设计进去了,而不是像传统雕塑一样,先做好一个雕塑再去配一个底座,设计的顺序决定了其功能和审美上的重要性。从建筑上的理解可以视为物的生长,然后回到雕塑,环境雕塑,亨利摩尔告诉我们将环境当作一开始考虑雕塑的一部分,现代雕塑告诉我们底座不仅是雕塑主体转向周围环境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的体量直接造成雕塑艺术张力的表达。因此,雕塑家在制作雕塑时,环境、底座、雕塑三者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纳入审美中。公共雕塑在这一方面做得尤其好,在公共空间中,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雕塑作品没有底座,主题雕塑作品直接摆放在草坪或广场中,这样的表现形式以低底座或无座的形式来达到人们能近距离接触雕塑、走进雕塑空间、拉近人与雕塑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公共雕塑与传统纪念碑式的雕塑的区别,美国著名纪念碑雕像《国家纪念碑》又是一个特例,它既是纪念碑又是公共雕塑,依据自然山石形状雕凿而成,采用高浮雕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将美国四大总统的形象突嵌在高大的山峰上,在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以山体为底座,顺势造型,使雕像愈发生动、大气,并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大山就是它的底座,或是大山依托了雕塑的主体。在中国的佛像造像雕塑中也有很多例子,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四川乐山大佛都是依仗着山作为承载媒介,当然这是观念上的理解,将底座的位置重要化、独立化。

总而言之,雕塑底座从作为雕塑的附属品,上升到了审美高度,再将底座独立地看作一种材料或是一种载体作为雕塑生长空间的重要依附对象或直接决定着雕塑主体的空间体量以及尺寸的本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可能性。这种观念并不是一种新的或硬性的角度,它在古典造像上已经有所体现,只是没人将这个观念提升,作为雕塑家,还要在实践中不停地去探索和研究底座带来的可能性。雕塑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到今天其实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今天的雕塑家如果要真的创新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如果能往前走那么一小步已非常了不起。那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底座,可能恰恰是当代雕塑新形式和新观念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李嗣彤.雕塑底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

[2]孙兰,郑先觉.论雕塑底座的功能与意义[J].艺术科技,2016,29 (1):38-38.

猜你喜欢

底座独立性观念
独立品格培养
钓鱼的观念
可以360度旋转的智能鱼缸
船底座星云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做最好的自己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