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自然观下的中西建筑艺术比较

2018-01-18沈志野

活力 2018年20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

沈志野

[摘要]“宇宙是为了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是天赐的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利。”这是著名生态建筑学家麦克哈格所说的话,宇宙是人生存的整体环境,而建筑则是联系人与宇宙的中间环节、过渡部分。所以,研究建筑因人而存在的不同艺术特征,和不同民族地区中人们对于宇宙的不同自然观所造就的建筑,对于我们人类面对一个被我们如何理解的大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创造建筑、最终保护大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今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西自然观;建筑;艺术

一、中西自然观

(一)本文所探讨的自然观

自然观首先是人们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基本看法,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然观概念的第一个层次是关于自然世界是怎样一种存在,自然存在与运动受怎样的法则支配,历史上各个时代及各民族的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对自然存在曾做出不同的解释。

由对大自然的各种解释生成了自然观的第二个层次,即自然世界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是什么,再向人类无言地提供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之外,自然世界的权益是否需要得到尊重,人类应如何把握自然规律和利用大自然。

第三个层次是人类精神同大自然的关联,包括审美活动中怎样对待自然美,人类有丰富的感情,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这种高尚的生命价值是在同自然对立和征服自然中实现,同自然成为一体。迎合自然和接受自然的启迪中实现,受到自然观的左右。

(二)古希腊自然观

西方世界把古希腊当作自己文明体系的发祥地,这个早期文明的辉煌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自然遗产,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和“泛神论”,以及突出强调人类思辨能力的古典哲学,在同基督教的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左右着近代以前西方精神文明地发展。

泛神论又称多神教(polytheism),它反映着人类早期文明的这样一个认识阶段:人们注意到大自然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在生生不息的运转中从各方面影响着人类生存,人们对此感到恐惧、敬畏,由此产生了原始自然崇拜,并发展成力图通过某种方式借助自然力的巫术与宗教。在生产力的发展尚未产生科学的智慧时,人们把影响人类生命的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神圣化,并把人类活动受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且能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的属性也赋予了大自然,从中幻化出人类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之对话的,代表自然界方方面面的各种神灵。泛神论把神视为自然存在本身,并以一种非常神圣的态度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泛神论宗教,泛神论的宗教所关心的神意,直接体现于自然环境中,具有注重人与自然一体关系的可贵意识。

(三)古代中国自然观与西方的区别

近代以前的中国文化,大体是几千年一脉相承的传承改革,考察中国传统自然观及其如何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首先要涉及古老的神话与哲学以及它们认识自然的方法和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早熟而稳定发展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长期以来具有“天人合一”的色彩,对大自然的实践性依赖,影响着上古“自然崇拜”的传承和先秦以来哲学与环境意识的发展。

各民族先民中都曾存在着泛神论和自然崇拜的神话,神话中最初的神往往就是各种自然现象和事物本身,但是西方古代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中神的存在及代表意义并不尽相同,西方的神虽然可以代表某些人类属性,但神与人之间的区别仍然是明确的:神是自然事物或现象背后的神性生命和强大意志,人类则是自然环境中的生命,受到人格化自然意志的制约,而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许多神的面目: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之类的神话,显然是一种被神化的生命,具有超人的力量,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能力,通过认识自然,在对大自然以人力的改造和实践中,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促进自然拟人地演化发展。

中国和西方在相似的历史时间段内,都曾把大自然看作神圣的,但关照和把握其神性的出发点却大相径庭:一个是自然被人格神化,或自然充分受到人格神的支配,一个突出了人化的神活动在神圣的大自然之中,认识它、利用它,使它对人日益美满,显示着神人存在于自然中的共性,因此,中国泛神论神话就很容易使人关注现实自然环境的作用,建筑艺术的发展也因此并未把重点完全放在同神对話式的神庙或教堂中。

二、中西建筑艺术特点

(一)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希腊建筑艺术为西方留下的最丰厚遗产之一,是在神庙中发展成熟的古典柱式,柱式构图法则中被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称作法式(Tasis)、布置(Dathesis)、比例(Eurythimia)和均衡(Symmetria)的部分,在西方建筑史形式美学中特别得到重视,成为建筑美的一种特定形式,人们关注它们所体现的比例尺度和谐,局部与整体风格的一致,光影丰富的体积感,以及人体美及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

希腊神庙建筑从结构和空间上看都是极简单不过的,内部空间反献给神,对人的活动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希腊神庙建筑代表着一般性的和谐,地景的存在则没有显而易见的秩序。希腊人不仅使建筑和地景两种对立的景观达到和谐,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整体意义,内部只是一个简单的庇护性房间。几何化造型同建造手段有关,它的完美比例同一切生命的形式和人的本能知觉有关,本体论哲学和“理性”美学的发展使人们视之为宇宙本体和谐形式的表达。

希腊神庙具有这类性质,更试图把单一的和谐形体同周围环境的杂多形态组织到一起。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同西方的区别

在先秦以来血脉相承的发展中,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技术基础,产生了楼、堂、殿、阁、亭、榭等多种空间体量造型和丰富的内外雕琢彩绘装饰,这类建筑特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建筑艺术,中国传统观念肯定认识事物的关键,包括审美的观念在于悟道,创造亦要合乎道,同西方建筑艺术对“理式”“理念”之类的关照相似,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重视把握世界中各种自然关系的现实意义,人类的“居”与“礼”同大自然的关联,是中国建筑艺术与道相关的重要含义。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作为建筑的基本物理功能,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护性的内部使用空间,从自然旷野中分隔出属于人的场所,同时又在实现防护的条件下利用外部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这种功能的客观性以及它在任何时代与民族建筑中的意义,都是直截了当、无须解释的。

然而,不同的自然观以及同自然观相联系的人的生存观、价值观渗透到对建筑的理解中,产生了历史上建筑艺术的两种基本取向,形成了把握这种分离出来的空间及其相关造型的不同方式;或为了造就一个独立于自然的人类内部世界,突出建筑实现人类空间同自然空间分离以至对立的一部分属性,形式上孤立得接近某种抽象性的世界本体图示;或从外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需要所产生的作用出发,强调建筑反映人类生存需迎合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特点,把建筑当作人与自然间的中介,接近一种可抽象为宇宙图示的自然作用,前者以实现一个内部空间为目标来确定建筑艺术的基本场所意向,是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后者从外部和内外关系的角度来确定建筑艺术的场所意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

参考文献:

[1]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
纸的艺术
建筑与数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爆笑街头艺术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