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目漱石小说《心》的结构关系研究

2018-01-18冯运起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遗书小说

冯运起

[摘要]长篇小说《心》是夏目漱石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分三个部分展开故事,描写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孤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漱石在《心》中巧妙的写作构思,需要理顺小说中主要的结构关系,从文学逻辑上读懂《心》,读懂夏目漱石。

[关键词]《心》;结构关系;夏目漱石

[中图分类号] 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14- 0190-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8. 14. 083

引言

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心》属于日本的近代文学。所谓的近代文学指的是日本从江户时代向明治时代过渡过程中的文学作品。指的是经过“文明开化”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变迁,包含了从大正时代到昭和、平成时代的广泛的文学作品,它是对江户时代之后的文学作品的统称,主要特征为反映了明治维新所造成的日本人在思想上的巨大变化。也有人称之为“现代文学”,但由于有现代文学的明确的划分年代,所以个别学者所说的“现代文学”,特指“近代以后的文学作品”。

近代文学作品中,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被日本的学者称之为“古典”,而漱石本人也被称为文豪。夏目漱石生于庆应元年(1865年),当时日本社会还处于江户时代。虽然江户時代给人感觉较长,但其终结在庆应3年(1868年)。而日本在庆应3年改元为明治年号,可以说夏目漱石伴随着整个明治时代,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特征。

尽管夏目漱石作为文学大家而世界闻名,但其处女作《吾辈是猫》却是在其37岁时完成的。在此之前,漱石一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做教员,也曾在爱媛县的寻常中学做教员,甚至还在熊本第五高中做了教员。之后,漱石去英国留学归来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当上了英文教师。但自从开始执笔写作《吾辈是猫》后,在明治四十年从大学辞职,进而进入了朝日新闻报社。然后再《朝日新闻》上实现了小说《心》的连载。

小说《心》连载后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看报纸的人每天都焦急地等待报纸的到来,以期能畅读《心》的每一期连载。在那个没有电视也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报纸连载的小说《心》成了人们每天的期待。

然而今天的人们如何去阅读这篇100多年前的日本文学作品呢?其实,这篇著作通过对人的本质以及心理变化进行完美的描写,依旧能直达现代人的心灵。因此也可以说,《心》很好地抓住了人性的本质。朝日新闻社2014年策划了《心》的100年再连载活动,更是印证了这一观点。同时,这部被读者爱不释手的著作仍然给今天的人们以情感上的深刻冲击。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心》才被奉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古典,也成了当今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众多读者的精神食粮。

一、夏目漱石与小说《心》的整体结构

小说《心》的结构大体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三部分的题目分别是,上部《先生与我》、中部《双亲与我》、下部《先生与遗书》。上部从身为大学生的“我”和先生相识的场景写起,先生的名字在整部小说中却不出现;中部写“我”回到老家的故事;下部篇幅最长,是夏目漱石着墨最多的一章,主要写在上部和中部均有提及的先生的遗书的内容。

二、如何把握“先生”和“我”的关系

“我”是大学生。结识了有教养的先生。是我和“先生”相识后,从他那里听到了很多事情,然而“先生”却并不是我所就读的学校里的老师。仅仅是我自作主张地将他称为“先生”而已,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先生”所讲授的“人性”“恋爱”“善恶”等观点在我内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我也产生了向“先生”学习他的人生的愿望。随之,在作品中尽管并不是我的老师,但“我”还是称之为“先生”。我是被“先生”的魅力所吸引才走近他的,然而此时的“先生”却对我保持着一种戒心,莫名地感到他有着一种回避的地方。

同先生分别时,我问:“以后到府上拜访可以吗?”先生只简单回答:“奥,来好了。”当时我自以为已经跟先生相当要好,指望先生给两句重量些的话。结果竞这么轻描淡写,我的自信多少收了损伤。

大凡这类事先生经常使我失望。先生既像有所察觉,又似乎浑然不觉。作为我,尽管屡屡品尝轻度失望,担忧不想因此离开先生。或者不如说榆次相反,没给不安摇撼一次,我就想往前跨进一步。我想,若在往前走,我所期望的东西就会迟早出现在眼前,让我心满意足。我年轻,但并非对所有人都如此有一腔热血,都如此以诚相待。我不知何以对先生有这份情绪的举止,其用意并非要疏远我。那只是心灵遭受创伤的先生向我发出的警告,警告企图接近自己的人立即止步,因为自己不是具有接近价值的人。看上去不理会别人好意的先生在蔑视他人之前,首先蔑视了自己。

因为“先生”一直认为自己是r乃<℃屯客o、人同J r允o、L,允二b /-L、J,不论我怎么认为“先生”了不起,“先生”也只会认为r奄尢客二匕东o、④t/-J而徒增烦恼。就算有别人对自己展示了好感,也难免某一天会发现白己r乃<℃屯东o、人同J,为了减轻r裹切岛扎允J的伤痛,才在一定程度上对“我”有所警戒,故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三、现在的“我”与“家”的关系

当时,从地方来到东京并成为大学生的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精英阶层。因此,家里出一个大学生对那个家庭来说是非常大的荣耀,同时整个家庭对未来也随着充满了巨大的期待。“我”自然就被寄予厚望,最理想的自然是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然而作为当事人的我却并不认为在社会上工作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先生”在小说中成为了明治时代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而“双亲”则是乡下极为普通的人物,是因循守旧的旧观念阶层的代表。于是,在“我”与“家”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价值观上的鸿沟。“我”逃离“双亲”,投奔“先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人口少而显得过于宽大的旧房子里一片寂静。我打开柳条筐,找出书本翻动。不知何故,总是心神不定。还是在眼花缭乱的东京那座宿舍二楼听远处电车的轰隆声一页一页翻动书页更叫人学得来劲,学得开心。

我时不时靠着桌子打盹。有时候甚至特意拿出枕头正正规规大睡午觉。醒来听蝉鸣。意识清醒时就频频传来的鸣声,很快就把耳底搅得喧嚣不安。我一动不动地听着,事儿涌出一股伤感。我提笔给同学甲某、乙某写信,或写明信片,或写长函。同学中,有的留在东京,有的返回遥远的故乡,有的回信,有的音信全无。一开始我就没忘记先生,随意回想的自己为题,用小字写了三张原稿纸。

“我”一回到老家就感到人情、风俗的束缚,而求学的东京,自己景仰的“先生”则代表着自由。所以同样是嘈杂声,东京宿舍二楼听到的轰隆声要远比老家听到的蝉鸣声更让人觉得悦耳。因此我对东京自由的向往愈甚,提笔给先生写信也就非常自然了。

四、小说中的“先生与遗书”

《心》分为上、中、下三部,而下部正是“先生与遗书”,可以说这一部最为重要,伏笔尽在本章中展现。遗书是以给我写信的形式留下的。在上部中,我对“先生”说希望得到他过去的人生的教训。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先生”以遗书的形式总结了自己的过去,也将它传给了我。遗书中也是以第一人称来展开故事的。然而遗书中的“我”与上部和中部中的“我”不同,遗书中的“我”是在上部和中部中出现的“先生”。在上部中讲了先生学生时代的自己的故事,《心》的整个故事的伏笔也尽在这一章中。

我几乎忘掉殉死这个词了,平时用不上,大约沉在记忆底部快要朽了,听得妻的玩笑我才记起。我回应妻说:假如自己殉死,就殉明治的精神。我的回答当然不过是玩笑。但我当时觉得这个已经不用的老字眼儿里已有新义装了进去。

我将我的过去——无论善恶——供人参考,但只有妻除外,这点请你答应我。我什么都不想让妻指导。让妻对我过去的记忆尽可能保持清白是我唯一的愿望。

这一章中,如同推理小说中最后的逻辑剖析一样,把此前从未提及的“先生”的过去以及产生“为明治而殉死”的始末都一一展现开来。“先生”早前失去父母,又被叔叔欺骗,在失去亲人和一部分财产后倍感孤独。终于在生活中感受一点爱情阳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挚友也喜欢上了自己爱慕的“小姐”。为了得到所爱,不惜牺牲友情,用K的名言“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都是混蛋”批判K以图让K罢手。却不想将K逼上了绝路,使K陷入“自己意志薄弱、前途无望”的绝望而自杀。然而,“先生”自己也陷入了“自己不可信”“别人都不可信”困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此后虽然如愿与“小姐”结婚了,但感觉已经像死了一半的“先生”自己,并未觉得幸福。其心中的内疚愈甚,其寻找死的契机就越近,而其追随K“不能为道而生则死”这种以高尚的道义来殉死的愿望就越强烈。因此,当其听到乃木大将为明治时代所殉死之后,就下了决心,他亦不能不受伤害守着秘密死去。于是,让“我”继承其精神,也就有了遗书的由来。

五、“先生”与“K"的关系

“K”是作为“先生”学生时代的友人登场的。他出生在和尚世家,比普通的和尚还更接近和尚的性格。也是思想非常固执的一个人。然后被医生家庭所收养,成为医生的养子,并进入了东京的学校。这个人物和“先生”一样也没有出现名字。K和“先生”上同一所大学,在同一个专业读书。然而在大二的时候,K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出现了问题,于是“先生”就带K到自己的寄宿处暂住。K原来是精力旺盛的人,曾经说过“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都是混蛋”。“先生”在小时候面对K就一直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无论在出身上还是在志向上,在K面前总有一种劣等感。对K来说,“道”是非常重要的。“先生”向“培养意志力,成为强者是我的想法”的K说“我们一起住,想和你一起奋发向上”,于是将K领回了自己的住处。

关于K的性格,文中也有提及“而这样一来,他这人就可怕了,就非同一般了。从结果来看他的伟大不过表现在亲手毁掉自己的成功这一意义上而已。然而这绝非平凡之举。我深知他这个脾性,所以终归什么也没有说出。加之在我眼里——前面也已说过——他似乎多少有点神经衰弱。纵然我说服了他,他也一定很冲动。我并不怕和他吵架,而是不忍心让这个好友陷入我一度有过的那种不堪孤独的境地,更不愿意把他推进比我还孤独的深渊。”

由此可以看出,“先生”最初把K当做真心朋友,想要帮助K治愈他的孤独之症,所以拜托“小姐”与K多亲近。然而,随着K和“小姐”熟识起来,“先生”的心里产生了不安。此时,他的想法是想办法疏远“小姐”和想要接近她的K。甚至一度产生更疯狂、更歹毒的想法。“

我时常想,假如这么静静坐在自己身旁的不是K而是“小姐”,心里保准快活。光是这样也倒罢了,而有时我倏然心生疑念:莫非K也和我心怀同样希望坐在这石崖上?而这样一来,我便没办法在这里安心看下去了,突然站起身,肆无忌惮地大嚷大叫。我做不来吟诗弄赋那种悠然自得的事,只是如野蛮人狂吼一通。一次我猛然从后面抓住K的脖子,问他就这么把他推进海去他怎么办。K不为所动,仍背着身子,答说正好就推下去好了。我马上放开按他脖子的手。”

“先生”此时因为“小姐”的事对K的嫉妒心已经非常强烈。当K向“先生”表明对“小姐”爱意的时候,“先生”心里都是“糟了,被抢了先了”的想法,已经失去了冷静思考的余地。数日后,K再次找“先生”聊天,内容是“先生如何看待已经陷入爱情泥沼的K”,此举实际上是主动寻求“先生”的批判。此时K的话尽是“自己是懦弱的人,实际上很无耻”“深陷迷茫之中自己已经不认识自己了”“是向前一步还是退后一步,很是迷茫”“(对你要后退一步吗?这个问题)非常痛苦”之类。当“先生”以K自己的人生信条“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都是混蛋”再进行相逼后,K在心里已经下了必死决心。其实,“先生”以私利之心将自己认为的学业以及爱情上的对手闭上了絕路。

六、当时的价值观与现在价值观的不同

小说《心》的背景是日本的明治时代,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明治时代的价值观与 之前的也大相径庭。《心》可以看成是在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人们内心在价值观上的动摇。同时,在友情和爱情之间,无论是“先生”还是K都出现了动摇和矛盾。最终,无论是K的以死明志,还是“先生”的以死殉友都是他们解决矛盾的方式,也成了日本社会的明治之殇。

参考文献:

[1]夏目漱石,心[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

[2]石原千秋,『二二乃』大人}二客札玄加?允先生[M].办寸守害房,2005.

[3]江藤淳,『心』C二挡C于为光匕罔[M].有斐闺,2004.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遗书小说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抓住对方的心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银环桥下的遗书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