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角色定位

2018-01-18郑孟昊

活力 2018年20期
关键词:院校互联网+高职

郑孟昊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以开放、共享、互动、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新教育模式成为社会的一大焦点。而智慧教育概念的出现,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角色定位进行分析。

[关键字]“互联网+”;高等职业院校;角色定位;多元视角

一、时代的变革、技术的更迭、行业的变迁等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得到应用与发展的同时,时代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了行业的变迁,以及新行业的诞生。而技术的更迭,则又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信息化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智慧教育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不断融合与渗透,信息化教育在质量、深度以及内涵上均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教育教学系统结构也受到了影响,逐渐发生了转型与变革。高职院校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渐增加。智慧教育的出现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地位受到了影响,急需结合新的发展形势,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智慧教育的发展,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以及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困境、症结

(一)招生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高职教育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但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虽然在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日渐增多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地位得到了一定提升,但生源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作为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院校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与本校教职工的利益有着直接关联。面对新的改革形势,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认清招生工作的现状,积极应对,并正视遇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就业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而市场的需求,在给高等职业院校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情况,高职院校也应当做好毕业生求职前的相应准备,积极探索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为前提,帮助学生理性择业,提高就业的质量,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之一。

(三)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新的形势下,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與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将会以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程度等形式体现。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积极探究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服务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到,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应当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例,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重要要求以及职能定位。但结合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院校对社会服务功能不够重视,加之缺乏相应的经验,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互联网+”时代多元视角下高等职业院校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学生角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以及国际激烈竞争的挑战而做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虽然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为此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传统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此外,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终身学习,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需要通过相应的探索与实践,获取有效的培养途径。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信息化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并逐渐在现代教育中扮演重要教育。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推行为其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基于信息化教育模式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信息化学习系统,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但是,要真正实现信息化教育,高职院校还应当在信息化教育的视觉下,重新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从信息化教育的特征来看,信息化教育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信息化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任务,就是做好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

(二)企业角度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虽然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能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实践与正常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较好的实践。针对校企合作模式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仍然是高职院校角色重新定位中的重要参考因素。伴随着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发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被提出。基于信息化教育的特征,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实现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共赢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自身的桥梁作用,避免以往校企合作开展中存在的模式单一、形式空洞、成效低下等问题,深入思考院校自身的特有资源,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

(三)政府角度、社会角度

从政府角度以及社会角度出发,为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的形式并不仅仅只有人才培养这一渠道,还应当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实验与实训物资资源、科研实力等,直接参与到社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进程中,直接服务于社会,积极开展各项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益项目。基于“互联网+”时代,资源的共享以及成果的交流更加方便,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立足于当地的产业,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进而服务于当地产业。

四、发展趋势预测及对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展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在于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級,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国内职业教育培训主要面向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导致市场上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供给不足。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而未来的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将会以更加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信息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得信息化教育朝着更加智能、更加智慧的方向发展。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调节机制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开放化教育形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区域产业特征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协调好院校规模扩大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两个重要因素,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保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情况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规模之间的和谐发展,将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以及智慧教育概念的出现,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结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应当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规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巧叶.“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经济师,2016 (5):185-186

[2]吴彬瑛,倪锋.“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研究[J].职教论坛,2017 (2):30-34.

[3]郭志清,赵吉芳.“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 (33):20.

猜你喜欢

院校互联网+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