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引进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018-01-18鲁海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可行性必要性体育

鲁海涛

[摘要]在阐述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论方法分析了当前大环境下高校引进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方面的问题,包括高校现行发展制度与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矛盾、行政班级授课制度限制、高校体育功能定位与俱乐部模式不匹配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基于自身评估基础上对引进体育俱乐部模式的选择途径。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 5918( 2018) 14- 0035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8.14. 016

近年来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引进和应用成为各高校积极探索和尝试的新领地,但诸多高校引进体育俱乐部模式后,却出现自身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未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大多是高校在对自身体育各功能、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对本校现状评估不到位的前提下,盲目引进不切实际的体育俱乐部模式,最终导致了不匹配性出现。

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引进应与高校自身的体育机制、特色相适应,高校应明确现行体育俱乐部模式运行机制的优缺点,合理分析并判断体育俱乐部的引进是否与自身体育实际相符,这也是当前高校广泛缺失的对自身引进体育俱乐部所做的各项必要性、可行性分析,本文拟对此进行对比探究。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内涵及外延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概念及分类

学者吴秋林将高校体育俱乐部界定为: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这一界定从宏观层面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内涵做了表述,与当前广泛提倡的“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谋而合,有较为深刻的借鉴意义。

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较为流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提高单项运动项目水平和成绩;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及延伸;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以教学为主要目的。其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是目前比较完善的模式,其将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将校园体育单项项目从基础教育到运动竞赛发挥到极致。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功能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有共性功能,即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及练习,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虽然俱乐部学生水平有多层次性,但不影响其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同时,俱乐部的存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俱乐部可以使学生个性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出来,体现了创造性、选择性相结合,从客观上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条件,与高校的教育大环境及新时代学生特征相符合。

二、高校引进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自身内涵决定了它的根本功效,即在高校中发挥其价值,同时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融合,服务于社会。

(一)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使得高校体育管理人员特别是广大师生,从被动性、约束性向主动性、开放性转变。将学生从相对刻板的体育课程安排和教学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权利,满足了学生多层次运动水平的差异性需求,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创新、创造的热情。

(二)促进高校运动队建设“精尖化”

体育俱乐部为各运动特长生提供了相对固定的锻炼场所,通过体育俱乐部对校内学生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集中了校内体育特长生资源,而层次化作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一大特点,决定了俱乐部学生运动水平的“梯形”化现象,高水平学生一般成为领导者、管理者或是活动的发起者。同时,体育俱乐部的出现让高校运动队后备力量得到长期的支撑和保障,为校运动队输送高质量队员,提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

(三)助力高校多元化发展

如果运动队是高校体育对外展现风姿的“舞者”,高校体育俱乐部就是学校体育运动与外界交流、融合、发展的大舞台。高校体育俱乐部从一定层面讲,是高校“外交”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校园体育服务社会的重要根据地。相比于校运动队,高校体育俱乐部所涵盖的各类人员更为全面和普及,使俱乐部的发展更为多元化,与外校交流的范围和与社会的接轨面都将显著增加。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可行性分析——基于自身各要素及功能定位评估

(一)体育俱乐部建立的基础条件概述

体育俱乐部将专项水平较高或有共同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学生会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这决定了体育俱乐部的开展需要建立在更专业的场地、设施等硬件设备基础之上,因此只有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才能使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向高水平、持久性迈进。

大多院校的体育俱乐部都有专业的教师或外聘教练队伍指导,这样可以保障体育俱乐部运行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有体育俱乐部是采用专项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主要负责人管理俱乐部的发展,这一情况适用于专业的体育院校,其学生专项水平有连续性的保障。稳定性和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保障是校园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

(二)高校现行制度下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体育自身制度及功能评估要与引进的体育俱乐部模式以及社会整体发展背景相匹配,其中各层次矛盾的产生都关系到体育俱乐部模式引进的可行性和困难程度,因此高校体育评估应尽可能全面和客观,涵盖与前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和内容,才能尽早发现和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使得体育俱乐部的引进向可行性方面发展。

1.体育俱乐部模式与国家整体发展相适应性

高等学校推行体育俱乐部建设,与现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相一致,与新的体育教学《纲要》实施相一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不断地进行深化改革,高校不断重视挖掘自身特色体育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高校体育设施的日益完善和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高也催生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兴起,同时体育产业的高度渗透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提供了机遇。

2.高校现行发展制度与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矛盾

虽然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常态,但高校体育的教学重心仍然可能发生偏差,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更为突出,其课程设置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占據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只起到了保持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甚至每周一节的体育课活动量已不足以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这种情况下引进体育俱乐部显然是不可行的。

3.行政班级授课制度限制体育俱乐部发展

由于教委对体育有素质考核的要求,学校、体育部在仅有的两三个学期教学安排上,大多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这与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矛盾。即便是第二学期采用选课模式,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均衡,也会导致各个项目选择人数上的失衡性,如学校篮球教师较多,则选项课程的数量设置就会偏向于篮球,这种情况大多适合引进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通过课外扩展的体育活动,来弥补教学资源的均衡性问题。

(三)高校体育功能定位与俱乐部模式的匹配选择

体育俱乐部的引进只有建立在高校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切实作用,因此高校体育功能定位是决策层要把握的导向性问题。以教学为主或自身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高校可尝试引进教学体育俱乐部或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追求自身特色体育发展或教学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的高校可以考虑引进单项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一)当前高校对于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引进存在一定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校在对于体育俱乐部的认识和了解不足的基础上盲目追求其所要达到的效果,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二是高校对于自身的体育资源和发展情况评估不足的前提下,盲目引进不符合自身现状的体育俱乐部模式,导致不匹配性的出现。

(二)体育俱乐部的引进需要高校体育制度的改革作为先决条件,只有高校重视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无论是体育教学或是群众体育和竞赛,才能脱离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为广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和创造平台。

(三)高校引进体育俱乐部模式要与自身体育制度和功能定位相匹配,需要对自身体育发展现状的各要素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可行性的条件及要素,把体育俱乐部与高校现有资源优势互补及融合,实现体育教学、竞赛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孟凡伟,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文献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139 - 141.

[2]陆跃琴,高校体育特色项目教学俱乐部的构建与实施[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2):59 -63.

[3]李响,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D].吉林:吉林大学,2010.

[4]马秀梅,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方向性探讨和比较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06(6):77 - 80.

猜你喜欢

可行性必要性体育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