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规家训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2018-01-18丘登荣

活力 2018年20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法治

丘登荣

[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来分析家规家训的本质,解析家规家训在组织制度与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刻含义。本文提出要充分认识到家规家训在人才培养、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要大力弘扬先进的精神文化,要解放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家规家训;建立完善的家规家训家庭治理机制;用家规家训带给我们的思考,来促进我国法治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家规家訓;法治;组织制度;精神文化

一、家规家训的理论分析

家规家训通常是指一个家族或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以管理教育规范子孙后代、促进家族兴旺发展为目的的一整套家庭教育体系。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表明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家规在家族管理中的作用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家规家训在我国历史上运用广泛,但到了现代也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本文用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来分析家规家训,探索其发展规律和家规家训在运用推广中的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表现在有形的器物层面。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进一步可以概括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制度组织层面,另一个是精神文化层面。家规家训就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家族”“家庭”其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一个由血缘关系组成的紧密组织;而家规家训,是一项管理家族的制度,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将主要从组织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来分析家规家训相关问题。

(一)从家规家训组织制度层面分析

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而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了土地对劳动力的剥削。土地又是稀缺不可再生的资源,因而谁掌握了土地,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在封建农业社会中,地主阶级垄断了土地,大家族中的家长掌控了土地,因而家长在家族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家庭成员等级森严。为了更好地管理家族,家长在家族中推行家规家训,可以说家长具有立法与执法的极大权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小农经济催生出与其相适应的封建制度。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以儒家学说为治理思想,以法治手段为治理方式,全面推行遵规守法,推行“三纲五常”的忠孝之道治理天下,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朝廷很难有效管理广大的农村地区,县级衙门已是最基层的管理机构,而家规家训弥补了国法无法有效治理的家族内部矛盾和广大农村的社会矛盾。在农村地区,当地地主阶级遵循儒家伦理,经过势力博弈,孕育出乡绅自治的乡规民俗管理方式。上有国法、下有家规、中有乡绅自治的乡约民俗,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律法规治理体系。可以说家规家训在社会治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执政者的需要,更是稳定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封建制度早已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土地不再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工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才与技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青年人都可以自食其力,不需要依赖土地生存,因而等级森严的“三纲五常”自然没有生存空间,依靠土地存在的大家族模式瓦解。封建家长的权威随着土地的没落而没落,现代家庭中的权威更多来自强壮劳力。现代小家庭模式崇尚平等、自由,不同于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现代家长也不再追求类似于封建家长在管理家庭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因而家规家训随着封建家长制的结束,其运用范围不断缩小。

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不再推行“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科技等现代文明取代了封建专制。上至中央政府,下至乡镇村居,全面实行依法治国。随着封建大地主阶级的消亡,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广大的农村户户平等、人人自由,因而地主阶级的乡绅自治的家规家训也退出历史舞台。

在封建农业社会中,家规家训有着重要的家族治理和社会治理功能,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但到了现代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取代了家规家训的家庭治理与社会治理功能。

(二)从家规家训精神文化层面分析

家规家训作为统治阶层管理国家的重要方式,在推行伦理道德、稳定社会、建设国家、培养人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家规家训作为封建家长的管理方式,对构建家庭秩序、推动家庭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

我国家规家训的主要内容涵盖立志修身类,读书治学类,和睦宗亲、与人为善类,处世为官类等类别。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及精髓所在。家规家训中突出立志是要树立志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拼搏。在立志的基础上,要注重修身与博学相结合,磨炼坚强意志,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学习与实践,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读书成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这些就是古代家规家训带给我们永不过时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譬如《颜氏家训》,就是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封建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对当时社会有着一定影响。

当然,家规家训中也存在一些庸俗的思想观念,如宣扬读书为求取富贵的功利性目的、崇尚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圆滑世故的处世态度等,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深刻反省,多加批判。

二、家规家训的特点

(一)家规家训较多运用于社会阶层金字塔中的中高层

我国古代社会,教育普及程度很低,广大的底层贫民出身贫寒,很少有家规家训。家规家训大都出现在权贵士大夫阶级和大地主阶级,大多流传后世的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诲学说》等基本出自社会阶层金字塔中高层的大家族。

(二)家规家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功利导向

汉朝推崇儒家文化,推行举孝廉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个人修养,尤其表现在孝顺父母。魏晋南北朝重视修身问题的原因也和汉朝一样,受传统儒家的修身观念影响,也与家族利益密切相关。因为选官高度重视道德情操,注重人物品评,世家大族子弟为保持家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普通家族子弟为踏入仕途、光耀门庭,都必须修身养德。所以唐朝以前的家规家训将修身、齐家列为极其重要的内容。唐朝以后开始注重科举考试来选贤任能,读书治学受到高度重视,因而家规家训又顺应时代发展,将读书治学作为家规家训的重点内容。

在局势动荡的时代.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在家训中普遍推崇守雌处弱的为官处世哲学,目的是在乱世中保身全族。而在明君盛世的局势当中,如唐朝士大夫在家训中又崇尚开拓进取、建功立业,以求光耀门楣与权势富贵。

(三)家规家训是传承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家规家训是家族内部精神文化的高度体现,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规家训在立志修身和读书治学方面有着重要贡献,尤其是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深深刻入了读书人的骨子里,成就了中华儿女高尚的风骨气节。

诸葛亮教育儿子的《诫子书》浓缩了他一生的思想精髓,其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名言警句,启迪了无数的后人,具有巨大的精神智慧价值。

(四)家规家训的实施效率高且效果好

家作为组织来说,是关系最为紧密的组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利益关系紧密交织,形成了一个感情高度融合的为官处世哲学利益共同体。对于一个每天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来说,家庭内部成员彼此非常熟悉了解,家规家训比之国法,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监督家人的行为规范,能融合情感因素,更好地落实整改行动,

三、家规家训的现实意义

(一)家规家训有利于培育人才

崇尚立志修身、读书治学的家规家训,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对孩童的性格养成和处世态度至关重要,一个重视教育、积极向上的家庭对人才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二)家规家训有利于建立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修身与处世之道是家规家训的一个重要内容,遵规守纪是家规家训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有严格家教的家庭中,孩童从小遵守家规家训,就能很好树立规矩意识。成人之后更具法治意识,有了较好的法治观,就能更好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和谐。

(三)家规家训是弘扬先进文化及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国家是由数亿个家庭构成的,只要每一个家庭进步一点,对于整个国家就是一个整体的飞跃。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求报效国家、光耀门楣。因而,每个家庭都倾力去培养后代的知识与才能。家庭教育的要求是高于法律,法律是对人的最低要求,层次越高的家庭,家规家训就越高,家庭教育就越严。历史上的例子不一而足,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及少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与家规家训有着直接影响。

四、当下家规家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家规家训普及度低,没能引起重视,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现如今在自己家庭中有家规家训的、家庭成员能明确说出家规家训的比率很小,更不要说能较好运用家规家训管理家庭。有家规家训和能运用家规家训管理家庭的都是经济和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可以说家规家训目前还是处于高端化,难以走进平民家庭。

在我国古代,家规家训广泛用于大家族的日常管理中。到了现代,由于家庭呈现小型化趋势,基本形成了三四口人的小家庭格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带来的巨大压力,让父母忙于工作事业,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也投入不够。家规家训是作为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规家训的缺失是家庭教育的重大不足。一个在良好家风气息中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孩子,与一个在放任自流、无人引导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

当前家规家训逐步退出日常管理范畴,更多表现为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教育。家规家训是家庭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家规家训激励机制来激励和引导后辈的正向行为,严厉惩罚其不良行为,这是构建一个优秀家庭的关键。现如今我们对家规家训的忽视,是一个重大的资源浪费。

(二)家规家训的内容以传统文化为主,缺失现代文化

在街头采访及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主要提供的家规家训如下: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尊师重道、吃亏是福、与人为善、重视教育等,几乎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当然对我们后辈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立志、修身、读书治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经济基础变化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只有补充先进文化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家庭治理制度不完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家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形成一个完善的治理体系。但家庭中僅仅有家规是不够的,家庭中还需要一套能够制定先进家规家训的机制,需要一套能够全面落实家规家训的机制。在现代社会中,能很好地运用家规家训来促进家庭发展的家庭还是太少,在家规家训的建设方面、在家规家训机制完善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骆毅.传统家规家训穿越时空的生命力[J].中国德育,2014 (10):21-25.

[2]杨明贵.论安康优秀传统家规家训中的进步治家思想[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 (2):11-18.

[3]焦科慧.家风、家训和家规内涵探析[J].新西部,2016(24)7-7.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法治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