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孩子背唐诗?你OUT了!

2018-01-18徐媛媛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8年1期
关键词:玩法记忆诗歌

徐媛媛

因为自己是初中语文老师,女儿乐乐又刚刚升二年级,所以平时我对语文教改之类的事情比较关心。前一阵子听说,“语文新教材‘大一统时代即将来临,一年级和七年级先行!新学期中小学语文教材‘大换血”——使用多年的沪教版教材要换成全国统一的“部编本”新教材,据称2019年将覆盖所有年级,之后最大亮点来了:文言文入选比例将是教材史上最高!

我顿时心头一紧,然而冷静思索,根据国家近几年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包括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屡次引用古诗词,以及娱乐节目中增加了很多富有内涵的古诗词诵读大赛、听写比赛,央视一姐董卿主持的朗读节目等等,不难看出国家对我们母语的重视程度在加深。所以说,这次教材改革虽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重视母语即重视我们的文化之根本,这是好事。

唐诗不要等

有些家长看到这里恐怕会想,教材改革那是学校的事,是语文老师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因为我自己既是家长又是语文老师,感触比较深。以初中为例,目前中考满分150分,文言文40分,现代文40分,综合运用10分,写作60分(教材改革后,文言文分值是否会增加不得而知)。目前的文言文40分中,默写15分,题型固定,出上句默下句,或者出下句默上句,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可谓是语文试卷的送分题。但就我们平常的教学来说,居然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反复训练默写上,中考的各门学科复习重点那么多,再花时间在这种简单题上,实在浪费!

记忆PK,孩子完胜

我在平时进行过比较,同一首诗歌,六年级的孩子并不比幼儿园的孩子背得快,成人也并不比孩子记得深。甚至正好相反,我和女儿背同一首新诗,现场记忆我比她快,因为我更能理解诗歌的涵义,但是隔几天我就完全想不起来了,我能想起的都是很早之前记的,成年后再记诵的内容似乎更容易遗忘。而女儿隔几天有些还能全部记住,有些提个别词也能接上下半段。

六年级一个学期每周一诗,共有16首,全部用于默写,不考其他题型,期中考前8篇,就这16首诗歌还把我们很多孩子难倒了。当然,年级越高,学业越重,精力越分散,因此,对于记诵性的知识,最经典就如古诗词,还是越早学越有利。我们老祖先所提倡的以诵记为主的蒙学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怎么学?玩中学!

要家长来教唐诗?有些家长可能不服气了,这都要家长教,还要老师干嘛?当然,你也可以等老师来教,只不过孩子大了,记诵的优势就减少了;有些家长忧虑了,自己就不爱学习,怎么教孩子呀?我的建议是,和孩子一切有关的事情,我们不要把它当成课本死板教,而是当成一场游戏来玩。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嘛。

插一个小故事,乐乐有几次跟我说班里有个孩子不受欢迎,原因居然是那个孩子太乐于助人了。我不太理解,乐于助人怎么就导致不受欢迎?结果乐乐居然说了句很经典的话——小孩子就是要爱玩嘛,她都不爱玩,只帮助别人,都不像小孩子。

那么怎么玩呢?下面我推荐几种方法供家长参考,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现有材料自创玩法。既然是玩,就没有任何规矩和束缚,开心就好。

●借助工具之玩法(适合0~3岁)

有些家长确实自己上学时就不爱学习,但没关系,这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特别棒的家长。如果自己记得的诗歌并不多,就买几本书,推荐买彩图版的唐诗三百首。

不要把书当成书,当成玩具就行。有人给孩子买芭比娃娃舍得,买乐高玩具舍得,买起书来就嫌贵,当然,也可能和芭比、乐高一直都这么贵,而书的质量优劣不等,网上甚至可以买到很廉价的盗版书有关。劣质书印刷质量和文字表述都堪忧。更糟糕的是,读劣质图书的危害用肉眼看不出来,举个例子,有些人长大不会搭配衣服,品味糟糕,你能想到那跟他儿时欣赏的图片都缺乏良好的色彩搭配、审美情趣有关吗?实际上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我还是建议大家把书(尤其给孩子看的书,因为图片较多,涉及到绘图和色彩的品味)当成一项玩具来购买,不要买劣质“玩具”哦!

拿到图文版的诗歌,剩下的就简单了,和孩子一起看看图,编编故事,顺便读一读诗,只要你表现出很有兴趣的样子,孩子也会跟着产生浓浓的兴趣。没啥特别的方法,多念就行。这时和孩子讲理解那是拔苗助长,我們只要培养孩子的语感,在其记忆深处留有痕迹就行,孩子背不下来也没关系。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有强迫症,一定要求孩子背下来。今天读几遍,不会背没关系,明天再复习几遍,我们只求过程,不求结果。

●触景生情之玩法(适合3~6岁)

这个游戏需要腹中有些底蕴的家长来操作,因为脱离书本、出口成诗,需要你自己的记忆,但这种玩法也是最因地制宜,孩子理解和记忆更透彻。这比上课讲解更有效,毕竟上课的环境有所局限,不能身临其境。

比如:春天,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经过一个河堤,看到柳树发芽了,你就可以讲讲贺知章的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夏天你带孩子去西湖游玩,看到大片碧绿的荷叶了,就可以来一首——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过年,带孩子回老家,正好碰到老人家在用豆杆当柴火,锅里正煮着豆子,那就来这首——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有个亲戚出国多年,回来探亲了,那么试试这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当然,亲戚可能鬓毛尚未花白,但是乡音未改是有的……这种游戏相比前一种,好处是它调动了人体的多种感知器官,观其色、闻其味、听其声,这种记忆可能会让孩子终身难忘,前一种反复吟诵的游戏方式就让孩子混个耳熟(也不要小看这个耳熟,对终身记忆很有帮助),此时的“触景生情”才是孩子真正理解的開始。

●寻根问源之玩法 (适合7岁及以上)

语文教学中有一个词叫知人论事,就是要读懂一篇文章,得先了解这个作者。诗歌教学也是如此,前面我们和孩子一起背的都是单首诗,就像一个一个的点,这种记忆其实是零散无序的。当你把这些点串成一根线时,才有了逻辑性和科学性。有些人认为语文难就是没有看到它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记忆,无迹可寻,当然难。

我之前跟乐乐玩的是前两种游戏,最近偶尔和她讲起了写诗的人,她突然萌发了特别的兴趣,每天都要求了解古代诗人。讲了几次,我发现自己不行,虽然我是语文老师,但我的记忆也是零散的,是由一个个作品构成的,并不了解完整的一个人,于是我做了一个整理诗人生平的工作。

其实很简单,唐诗宋词,我们小学初中阶段的入选诗文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两个朝代,名家也就那么几位,网上搜索一下,用笔记下来,这么一比较,你会发现原本被膜拜在书本里的人物立即走下凡尘,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原来李白因为出身问题,无缘问津科考,只能走干谒权贵这条路,却屡屡碰壁,居然还谒见过写《咏柳》的贺知章,贺知章很欣赏李白,夸他是“谪仙人”。杜甫比李白小11岁,居然和杜牧是同支,虽然支派有点远。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两人都怀才不遇(杜甫参加科举两次落第),经历坎坷,诗中皆有流露。而与他们同时代的王维年纪轻轻就状元及第(据说进士是5000万取100人的入选比例),虽然安史之乱因被迫任伪职被下狱,但很快就被弟弟救出。一生半官半隐,很是悠闲。王维和孟浩然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山水田园诗人,因为经历不同,诗歌又有不同。王维很爱在诗中用“空”一字,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描写了一种空寂,但两者有什么不同?就类似于画画中的冷色调和暖色调,比如黄色,柠檬黄就是冷色调,深镉黄就是暖色调。王维的人生较为顺利,又信佛,可能和性格也有关,心性平和,诗中表现的也是一种宁静空灵闲适之感,柳宗元的经历和性格导致诗文中屡屡表现的是一种凄冷空寂的心境,这也是他较为早逝的原因之一吧……

听说追星族会打听明星的喜好以拉近距离,了解了这些古人的八卦就可以把他们串成一条线。乐乐去了趟海南,听导游说苏东坡是个吃货,跟我打听是不是真的,我告诉她苏东坡是很爱美食,所以他性格很开朗。还顺便告诉她欧阳修是苏东坡考科举的主考官(她不懂科举,我就告诉她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结果她还是不懂,最后我说像老师给学生考试,她就懂了),他们俩是一派的,王安石和他们想法不一样(北宋的新党旧党之争),顺便普及了一下唐宋八大家,然后我们一起感慨了“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小半壁江山。

这个方法其实一点都不难,只是要耗费些家长的时间,要找一些诗人的生平,再找一找他们之间的同与不同,零散的人物就被历史这根线串了起来,所以说文史哲不分家,也是这个道理。

听美国一位画家说过一句解释天赋的话,他说天赋不等于才华,有些人在某方面是有特别的才华,但如果没有兴趣,光有才华也不行。所以天赋应当是兴趣,万事万物,有了兴趣才能坚持,坚持才能出众。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萌芽里。边玩边学,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猜你喜欢

玩法记忆诗歌
零跑的新玩法
诗歌岛·八面来风
记忆中的他们
创意玩法
TPP的新玩法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