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主义翻译观视阈下汉语新闻英译原则探析

2018-01-18瞿慧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新闻翻译

瞿慧

[摘要]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入手,结合具体新闻翻译实例,阐释了新闻翻译中文本规约对翻译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认为新闻翻译中译者成为“带来改变的使者”,而非简单的“传话筒”。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观 新闻 翻译

汉语新闻英译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西方国家希望第一时间了解中国的近况,而新闻报道自然成了其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中国各个媒体也积极将不同形式的新闻报道翻译成英文,但是由于译者缺乏相应的翻译实践,加之缺少必要的翻译原则的指导,很多翻译并不能实现其预设功能。对此,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针对新闻翻译过程、方法、原则等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

张美芳通过对5组汉英新闻翻译实例的分析,指出在新闻英译过程中,编译是最为主要的形式,同时目的语文化社会价值观、读者期待、意识形态等超文本因素会影响到新闻英译的过程。程颖等发现同一种新闻,即使语境和写作目的相似,英文文本和汉语文本在词汇、语法、体例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继而提出,应该建立以文本类型为基础的译文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应该符合译入语的文本规约。

徐英认为在新闻编译中,译者应该注意意识形态的转换,考虑目的语受众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期待。提出在改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重新命名,对原文词汇进行褒贬意义的转换,进而实现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郑庆珠、刘源佳认为有些媒体报道富含某种特定意识形态,缺乏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等特征。为了分析意识形态对新闻翻译的影响和操控作用,研究者以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2012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的英文报道及《美国之音》中该报道的中文版为研究对象,发现意识形态因素确实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客观性。陈刚从语篇分析的角度,以新闻案例为语料,探讨了新闻翻译所涉及的翻译原则、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等问题。通过研究,作者提出新时期新闻翻译需要的不仅是文字编译能力,还需要译者重视新闻正义,提升职业道德。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中国作为大国的风范。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新闻翻译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新闻翻译有时也被称为编译;另外,学者们也发现,目的语受众与源语受众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期待值不同,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翻译文本“可接受性”大打折扣。为此,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结合具体新闻翻译实例,探讨在新闻翻译中译者做出改变的必然性,分析译者翻译时“主体性”发挥应该如何把握,进而提出新闻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

功能主义翻译原则

20世纪8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崛起带动了整个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翻译研究的进步,同时为多种实用文本翻译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供了解决依据。不过,功能主义翻译观被大家接受绝非偶然,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

按照诺德的观点,“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研究(Nord,2001:1)。”从宏观而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可以包括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和英国学者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功能主义翻译观。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理论注重文本类型和译文的功能。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以德国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KarlBuh]er)的语言功能观,将平时翻译中涉及的文本依照文本功能分为不同类型。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Reiss)在1971年《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文本功能类别问题,依照文本功能将所有文本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三类。英国学者纽马克也基于布勒的文本类型学理论认为文本有三种主要功能: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感染功能(vocative function)。进而纽马克提出根据文本功能不同可以形成“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或者“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两种译文,而且两种译文有时可以兼而有之,有时则无法兼顾。

注意到文本類型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之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发现在现实翻译中并非仅是译者参与翻译整个过程,更多情况下还会涉及翻译发起者等多个参与者“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Nord:2001:13)。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了著名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其核心思想就是“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lneans),认为决定翻译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是翻译行为的目的。

在先前功能主义翻译家的基础上,诺德丰富并扩大了功能主义翻译观的内涵。首先,她将文本按功能分为信息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和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四种功能。由于翻译过程涉及语用、文化、文本等方面的问题,在翻译中译者应从语用层面人手,决定哪些内容需要保留和重现,哪些内容必须根据受众文化背景、心理期待等因素进行调整。

功能主义翻译观可以帮助译者解决翻译中存在的很多现实问题。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译者在工作中所处理的文本不再局限于文学文本,更多情况下实用性文本成了译者经常需要翻译的文字,比如旅游文本、商务信函、广告宣传等。功能主义翻译观认为,不同文本所重视的语言功能并不完全相同,翻译行为的目的也因此有所差异。新闻报道虽然不同于旅游文本和广告宣传这些显然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文本。新闻文本以事实为依据,本来应以“信息功能”为主,但问题是由于其源目标读者与目的语目标读者的差异,有些信息在源语文本中的呈现方式应与目的语文本中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有时,源语文本中,读者迫切了解一些细节信息,因此相关信息会以大篇幅详细阐释。然而,目的语读者往往并没有相关期待,新闻报道贵在简洁,此时这些不属于目的语读者“期待”范畴的信息往往毫无价值,因此如果如实全部翻译,必然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初衷。因此,较为合理的做法往往是直接省略不译,或者寥寥数语,简略带过。相反,如果原文中由于受众具有先期文化或背景知识,有些信息可能较为简洁,但该信息又恰恰是目的语文本受众所期待的内容,此时译文应该对该部分信息进行补充说明。除了“期待值”不同可能导致新闻翻译中译者“随意地”发挥主体性,对原文信息进行重组、删减、增补之外,有时新闻报道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如果直接翻译也会导致不应有的负面结果。endprint

正是因为上述情况的存在,我们往往看到新闻翻译有两种情况存在。有些新闻英译文显然没有注意上述文化差异和“期待值”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将原文直接按照文学文本的翻译原则“忠实地”转换成目的语,从而形成了“看似正确”的问题译文;有些译者在翻译时任意删减、增加,影响了新闻信息功能的实现。为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具体文本信息,探讨较为可行的新闻翻译原则和策略。

新闻翻译原则探析

由于新闻文本的特殊性,我们主要从文本类型要求和文本外因素影响两个层面对新闻翻译原则进行分析。

1.文本类型之要求

功能主义翻译研究者认为,翻译之前,译者须首先确定翻译文本的文本类型。根据文本语言功能不同,德国学者莱斯·诺德、英国学者纽马克均提出其较为详细的观点。在此,我们采用诺德的四分法,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和寒暄功能。但无论根据其他学者的分类方法还是诺德的四分法,新闻文本以“信息功能”为主,主要传达较为客观的信息,同时在某些报道中也兼有表情功能。“信息功能”是新闻文本的主要语言功能,译者本应该如实传达原文信息,不能作随意改变,然而,新闻文本有其特殊的性质。新闻文本旨在向目标读者传达其所需信息,因此在新闻写作时,作者势必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期待,从而确定信息内容的选择。然而,翻译目的语时,目的语受众势必与源语受众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期待,此时虽然译文文本仍然以信息功能为主,但内容却应该发生改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新闻翻译时,正是其文本类型决定了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对信息进行调整。

具体而言,由于中英新闻结构不同,译者需要从文本结构、信息结构和信息呈现方式等方面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我们以新华网一则有关中国“春运”的新闻报道为例(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I/06/c_128598669.htm],分析译者为何需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2016年1月,新华网以“铁路春运1月30日进高峰客流高峰期至2月7日”为题报道了中国2016年春运即将开始,各部门严阵以待,做好预案,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众所周知,一则新闻最先引起读者注意的无疑是其醒目的标题。因此,在将汉语新闻译为英文时,译者必须为英译文选择一个能够吸引目标语受众眼球的标题。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英文读者有兴趣阅读新闻,以实现翻译行为的“目的”。此时,新闻标题最重要的文本功能就不再是“信息功能”,而是转移为“感染功能”。因此,翻译时,译者在“忠实”传达原标题信息的同时还应遵守英语新闻标题文本规约并凸显英文标题的“感染功能”。原汉语标题“铁路春运1月30日进高峰客流高峰期至2月7日”信息清晰,作为较为正式的新闻报道,符合汉语读者的心理期待。但如果简单翻译成英文“Railway Swing Festival TravelRush Reaches Peak on Jan.30th and Will Transport the Larg-est Number of Passengers on Feb.7th”显然太过啰嗦。究其缘由,汉字所占字符有限,原标题长度恰当,信息全面,且不会影响空间布局的美感;相比而言,同样的信息在英文中如实展示,显然太过冗长,不符合英语新闻标题的习惯。因此,译者需要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对标题进行整合,故建议如下:Chinas 40-dav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Peaks 0n Jan.30th。如此改变,英文标题显然更为精炼,重要信息全面、简单醒目,符合英文标题的特点。

第二,汉语新闻文本与英语新闻文本在文本结构方面有所不同。汉语新闻往往平铺直叙,虽然近年来也借鉴了国际新闻报道的一些样式,但总体而言结构并不十分严谨。究其缘由,是中国人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英语新闻结构较为固定,往往采取“倒金字塔”结构,便于后期采编。英语新闻第一段往往是导语部分。该部分就像一则短新闻一样,概括描述了整个新闻中所有的主要信息,包括who,where,what,when,how等所有信息。这样的行文符合英文写作的基本方式,也符合新闻“高效性”的特点。读者可以在阅读完标题和导语之后就了解新闻大意,决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点,从而选择继续阅读还是放弃阅读。中文新闻报道虽然也有导语部分,但往往信息点并不全面,这时,译者必须考虑是否需要重新概括新闻基本信息,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或补充;另外,上文分析指出,由于新闻内容需要改变,有些信息可能由于目标文本受众期待值的差异会被删减或补充,因此新闻的导语部分也需由此作出改变。我们依然以上述新闻为例。上述新闻中的导语部分十分清晰,原文如下:

铁路春运自1月24日至3月3日,共40天;北京西站春运临时候车区迁至北广场地下一层

新京报讯(记者信娜)昨日,北京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铁路春运自1月24日至3月3日,共计40天。其中,高峰日约为2月5、6日,预计客流在24万人次左右。此外,北京西站春运临时候车区将迁至北广场地下一层,并开设南北两个入口。

分析上述文字,我们发现,原文信息对中文读者十分重要,毕竟北京西站每年都會输送大量旅客,极具代表性。但翻译时,我们就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心理期待,考虑读者是否需要了解所有信息,从而依照判断作出改变。经过信息调整,其英译文可以改为:

A 40-day Railway spring Festival travel msh was expect-ed to start fi'om Jan.24.with its peak 0n Feb.5 and Feb.6.a relevant official from Beijing Xi Railway Station said Wednesday.

之所以删除有关北京西站临时措施部分的描述文字,是考虑其与整体新闻关系并非很大,尤其是对于西方读者更是如此。

2.超文本要素之限制

在文本规约之外,新闻翻译中还有很多文本之外的因素影响了译者的行为,而且“在大多数时候,超文本的作用远远大于原文和译文的作用”(张美芳,2011:55)。下面,我们依然以“春运”报道为例,阐释新闻翻译中,译者可能遇到的超文本因素,并分析翻译时译者应遵循的翻译原则。

上述报道中除了对春运具体时间的报道,还包括一些采访,比如对客运站负责人的采访、对火车站上水工的采访和对上水工领导的采访。报道总字数1440个字,对于上水工的报道长达690个字。之所以如此行文,我们可以从中国具体情况加以解释。每年春运影响到中国几乎所有人的出行,但由于春节这一特殊节日,中国人回家团聚的心情绝对不会因为拥堵而有所减弱。因此,每年中国人都很关心春运的情况。新闻中之所以用很大篇幅对上水工进行报道,无非是想让大家理解每年春运火车上缺水的现实情况,希望大家因此而节约用水;同时,对于普通工人的大篇幅报道,也让中国普通大众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价值,一方面肯定别人的劳动,同时也对自己一年的努力加以认可。

此时,译者需要考虑,这么大篇幅的报道对英语文化背景的读者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其心理期待。其实,稍加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这些信息在原文本中的价值在于其信息意义和语用功能,但西方读者对中国春运关心最多的应该只是具体时间是否影响其中国行程。而对于届时没有出访中国计划的读者而言,他们只需要看到中国春节所有人都盼着回家与家人团聚,从而给交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些信息足矣。由此可见,功能翻译观要求,在新闻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信息结构进行处理。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译文传达信息的真实“目的”,也符合“目的决定方法”的理念。

结论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对具体新闻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由于新闻文本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导致的受众期待差异,新闻翻译中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化身为“带来变化的使者”,在对比分析中英新闻文体规约的基础上对新闻文本进行删减、增益和转换等操作。当然,限于研究话题,文本未对其他影响新闻翻译行为的因素——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今后有更多学者从该角度对新闻文本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翻译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