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1”教学模式下的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8-01-18张艳艳高秀芝黄漫青张馨如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食品教学模式

张艳艳+高秀芝+黄漫青+张馨如

摘要:“3+1”新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3+1”教学模式下的微生物实验课程,以求提高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缩短社会适应期为主旨。本文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的培训、学生行业认知度的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筛选、校外实习阶段的监控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3+1”模式下的微生物课程。

关键词:“3+1”教学模式;微生物实验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1-0167-02

一、前言

高等院校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保障人才通过高等院校四年的培养,尽快适应和更好地融入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工作。因此,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以及在校期间的实践实习经历,更被用人单位和社会所重视。这就要求高校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1”教学模式就是基于此产生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用3年的时间完成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的学习,最后1年完成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和实践,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增强学生的就业和考研竞争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二、“3+1”教学模式的优势

第四年的创新实践锻炼,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诉求,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促进以专业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改革。“3”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1”深化提高了实践能力。“3+1”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拓宽就业口径,增强学校就业能力,使教育与产业、高校与企业结合,增进企业活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三、“3+1”人才培养模式下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微生物中“3+1”中的“3”课程体系,其构建主要是在校完成化学、基础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相关学科的学习,以期让学生在校掌握和具备关于微生物方面、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的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技术。“3”还包含在本校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理化检测综合大实验、食品安全生物检测综合大实验、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综合大实验,让学生在校掌握食品分析和食品卫生检验的方法,具备关于微生物方面的食品安全控制和快速检测新技术,为第四年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微生物“3+1”中的“1”,设计了校外专业调研、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等,主要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提高服务社会、自主择业的能力。

四、“3+1”人才培养模式下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完备的教学大纲。在设置课程安排方面,精选课程门类,压缩课内学时,形成专业内课程的系统化。同时增加实践类课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艺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程方向)不同方向的毕业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大纲,微生物主课和实验课内容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比如,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微生物,相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微生物的授课内容,更强调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分解菌和耐熱菌的检测,同时还在校内的实践课程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生物检测综合大实验》和《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综合大实验》这两门综合实践课程。

其次,着重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微生物基础,能及时掌握食品行业新动态,并和监督检验机构及各大企业有密切合作的教师参与到“3+1”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面,以老带新,每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都会由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领,传授教学技能。在学习方面,为教师提供到微生物检验相关单位进修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第一时间学习和掌握新的微生物检测国标、微生物研究领域的新动态。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时间,集中或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学习时间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在学院支持方面,由学院牵头,根据教师教育和科研背景,以自愿的原则组建不同的微生物科研平台,开放“北京农学院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都市农业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学院要组织、引领教师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推动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从另一方面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一支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能将科研的新动态和新技能良好融入教学中的师资队伍,保证“3+1”实施过程中良好的教师素质和教师储备。

再次,“3+1”的新的教学模式中,不仅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更看重学生个性、知识的构建和培养,以及对专业竞争优势的培养。比如,针对学生专业背景和素养的培养,特聘食品相关领域的专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开展讲座,从宏观角度介绍食品行业发展状况、本行业的优势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行业有高度的认同和认知。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专长,与行业发展动态、社会需求相结合,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应用技术发展,还是管理,形成初步的界定。

最后,在校外实习阶段,为了保障实习效果,可通过推荐、考察和论证,学校与企业签订和建立18家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这不仅包括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北京理化分析中心永丰分部、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营养源研究所等监督检验机构,还包括庆丰包子铺、北京市第五肉联厂、北京红叶葡萄酒有限公司、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秦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京味坊等一批知名企业。许多实习基地,校系两级领导多次考察,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推动了实习的建设和发展。其中,红叶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此外,为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每个实习点明确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单位的直接负责人,在实习期间,单位学生和学校签订相关实习协议,指导教师定期以面谈、电话等方式,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监督和指导,由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endprint

五、“3+1”人才培养模式下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首先,加强对毕业实习环节的教育,重视实习过程,不能走过场,切实帮助学生处理好毕业实习和毕业求职的关系。

其次,加强各个实践环节的监督。例如,学校的基础实验课和综合大实验,要有切实可行高效的评价机制,保证校内实践环节的质量。同时,在校外实习环节,要由指定的指导教师管理学生的实习,保证学生做到熟悉生产流程、熟练操作技术、了解技术动态,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到微生物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活动实践良好结合,为尽快入职进行角色训练[6]。

六、结语

“3+1”的新模式,可以良好地构建微生物课程体系,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科研、教学和服务企事业的结合。“3+1”的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其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等的综合能力也得到锻炼。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的良好训练和磨合,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择业目标更加明确,提高了就业率,提升了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震,朱昌平,范新南,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28-130.

[2]江冰,吴如漪,周燕,等.“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学报,2002,16(3):60-63.

[3]卞少辉.“3+1”教学模式给高校带来的思考及启迪[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93-94,111.

[4]张馨如,黄漫青,王芳.科研型食品理化检测综合大实验教学实践改革及对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8):238-239.

[5]高秀芝,刘慧,易欣欣.《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综合大实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46-47.

[6]杜鵬,许晓曦,孔保华.“3+1”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18-20.

Abstract:"3+1"is a novel teaching pattern,which focuses on training 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3+1" pattern,the objective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is to improve the hunting-job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make them adapt to society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fore,making a plan on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needs to consider teaching program,teachers' training,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n the relevant industries,selecting off-campus practice base,and controlling off-campus practice.

Key words:"3+1"teaching mode;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course;construc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食品教学模式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食品造假必严惩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