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钳制与超越:跨区域流动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8-01-18洪赛宇邓磊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校教育对策

洪赛宇+邓磊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跨区域流动的儿童在学校适应的情况,对湖南省X市两所小学的14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支持下,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因为区域文化的差异,导致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心理情绪适应以及行为适应上存在困难。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存在明显脱节现象;跨区域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不稳定,师生关系不和谐;跨区域流动儿童情绪未完全适应;跨区域流动儿童行为适应存在偏差。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学校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1-0053-04

一、引言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年底,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45亿,其中6岁至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达到62.5%,比2011年上升了5.2%。流动人口机构上由初期的分散性、跑单帮式流动向家庭式流动转变。

流动形式的“举家迁移”化,使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流动儿童在流入地的就学模式主要以公立学校就学为主,民工子弟等其他形式为辅,流动儿童的教育起点均等问题得以保证,但其进入迁入地后教育过程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还悬而未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流动儿童跨区域学校适应现状,分析现今跨区域流动的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及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因素,立足于学校教育给出合理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研究基本信息

1.研究对象。选取来自湖南省X市两所小学,共14名流动儿童作为被试,年龄在10至12岁之间,其中男生9名,女生5名。有2名流动儿童来自于湖南省内,其余户籍均来自于省外,在X市本地定居时间最短的2年,最长的从小就定居于此。

被试基本情况如下表:

2.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调查内容涉及流动儿童年龄、性别、来本地时间以及学校适应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学校适应是儿童在跨区域流动后,面对流入前后学习环境、教师同学等因素的差异,在学习、人际交往、心理情绪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做出的改变和调适,达到自身与环境的良好融合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业成就,实现与人的友好交往和心态积极向上的一个动态过程。学校适应困境是指学生在学校适应过程中遇到的不适,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学业成就和友好的人际交往,实现自我的发展。表现为学习适应困境、人际交往困境、心理情绪困境以及行为适应困境。

(一)学习适应困境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的高低依旧是直接衡量中小学生在校适应状况的一个主要维度。学校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流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忽视了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上的困境。

第一,学习环境的陌生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在访谈中问及“现在这里的生活学习是否有让自己感兴趣的,并且会积极参加的”这一问题时,有学生表示自己对学校的活动并没有感兴趣的,还有学生面对陌生环境时戒备心较强。

A6:“好像还没有什么感兴趣的。”A7:“(X市)很多地方都去过,很好玩,但是学校的活动没有。”A10:“刚来这边的时候对身边的一切都怀有谨慎的态度。不是特别放得开,特别谨慎,特别收敛”。

时空的变动给流动儿童带来了复杂的变化,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另外对家乡的留念,加剧了流动儿童的厌学情绪,积极性不高。

第二,教学进度前后不一致,学习脱节现象明显。新课改的实施,經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区文化的差异,都合力影响着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教师风格的差异、教学进度的偏差以及儿童自身的学习风格,在新环境中需要一个磨合期,而在“安全”度过磨合期之前,儿童学习状态存在明显脱节现象。

A:刚来到本地时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

A12:“英语。一个都听不懂。”

A:在那边没有设置英语课程吗?

A11:“(毫不犹豫地说)就是英语,广东那个学校它英语就是学一点单词就行,在这边要学好多东西。”A12:“(笑)(这边)老师太凶了。”A13:“学习有一点点,因为我们原来那边跟这边学习不一样,数学英语有些跟不上。”

A:那你的学习负担重吗?

A11:“不是很重,相比于广东,就多一点吧。”

A:那现在成绩与过去成绩相比呢?

A11:“广东那边好一些,因为在这边我英语就不行了。”

但是也有少数同学表示这里的教学环境要比之前生活的地方要好。

A7:“这里比衡阳的教学质量好。”A10:“学习有一些变化,比如数学老师如果题目不会做或者做错了,老师会单独跟你讲。甚至自己出钱打印试卷。”A12:“有。进步了,以前常常不及格,现在只有一次不及格。”

(二)人际关系困境

在学校适应中,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帮助流动儿童融入集体,实现有效的学校适应。在调查中发现,跨区域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适应困境表现为:前期语言沟通不畅,矛盾较多。

一是同伴人际关系不稳定,心理起伏大。一方面,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一个完全生疏的环境,朋友圈的陌生化以及朋友数量的减少,使得流动儿童出现心理波动。另一方面,两种异质文化的对接出现缺口,而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不适成为缺口的牺牲品。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是两种区域文化的代表,在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均会出现不一致,进而促使同伴关系不稳定。

A11:“语言沟通很困难,一般就是他们(同学)先说完,然后让他们再用普通话说一遍,老师说普通话,(访谈者引导)遇到邻居打招呼,一开始时听不懂,我就不说话,就看看他(邻居)。现在还是有点不习惯,但是至少听得懂了。”A12:“刚开始的时候是我妈妈送我,吃饭的时候他们都成群结队的,我就一个人,我好羡慕的。”“听不懂,好别扭的。”“经常有因为听不懂而误会,但都是开玩笑的。没有什么冲突。”endprint

面对语言不适的困境,流动儿童减少和本地儿童的交流,拉开了同伴关系的距离,被不断“边缘化”。

二是师生关系不和谐,出现情感空缺。一方面,教师教学不公。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存在差异,不管是在座位编排还是在课堂互动中,教师极少给予流动儿童表现自我的机会。另有研究表明:有近半数的流动儿童认为教师差别对待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评价方式单一。教师以学业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心理的变动。教师对流动儿童的人文关怀不够,师生关系生疏。师生关系的不适必然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

(三)心理情绪适应困境

情绪是生活的产品,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主观意识。调查发现:流动儿童情绪状态总体上积极,对现在的生活基本满意,但是也有极个别同学状态低落,仍然没有适应过来,孤独感强烈。

A1:“感觉现在在这边过得很开心嘛,有时候星期六星期天妈妈还会带我们出去玩,以前的话那边没有什么娱乐场所(不是很多),我们不经常到很远的地方去,家里附近走走。总体还是很开心满意的。”A4:“人都挺好的,感觉很亲切”。A8:“还可以。(情绪波动,哭了)因为当时好舍不得爷爷奶奶,我妈妈没时间回去,爷爷奶奶不想过来。”

(四)行为适应困境

流动儿童的行为适应困境就是指的流动儿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适和困难。总的来说:流动儿童在行为适应上较为乐观,但是对本地的某些行为表示困惑。

A14:“(再说到老家是笑着的)现在吃中饭的时间都被规定了,以前在老家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也可以吃两餐。”

A13:“这边人太暴躁,发生一点什么事就开始骂骂骂,骂着骂着就开始打起来了。吃槟榔,味道不好。”

行为是一种文化的外化,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分别代表着两种文化,在学校适应过程中会因为两种文化的不兼容而出现行为适应上的困境。但是在学校适应中,这样的文化不兼容成为一种常态,未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总结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流动儿童的学习、人际关系、情绪和行为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困境,这些困境是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中的“拦路虎”。时空的流动给处于资源弱势的流动儿童带来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同时心理的落差加剧自我认同的迷茫与焦虑,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学校适应。

基于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学校教育中教师在主要的社会组织——学校中,通过特殊的社会文化,进行核心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因此,将立足于学校教育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一)校园环境支持:利用校园文化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

重视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的参与,会弱化流动儿童的陌生感,增进学校适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流动儿童视为管理者的一员,充分考虑其意见,让他们自己成为校园文化的管理者和参与者。真正适合儿童成长的学校应该是充满了师生共同的灵感和创造。

优质适当的校园文化能够舒缓流动儿童的陌生感,增进融合。例如,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汉川街小学为了给流动儿童打造一个多彩的教育梦想家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了“博雅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美国在解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困境中有一些有益的项目,如(欢迎)新来者项目(Newcomer Programs),帮助学生平稳地过渡到新环境,并向家长提供了解学生学习的机会,形成学生、家庭和教师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二)教师支持:利用教师角色引导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

理解教师角色,可以在四个层面展开。作为社会成员、学校成员的教师以及作为学生社会化和自身社会化承担者的教师。那么在流动儿童的跨区域流动的学校适应中,教师的角色层面则更加集中于“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和“作为学生社会承担者的教师”。

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即教师是一种社会代表,代表学校的文化与形象。首先,老师持有包容的心态,在教学和生活中爱儿童,发挥学校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儿童。其次,教师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的导向,应引导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相互交融,达到两种异质文化的统一,促进流动儿童人际交往。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增加流动与本地儿童相处的机会,在游戏中让儿童的关系升温。最后,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健康小游戏,让流动儿童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其和本地儿童一起快乐成长。

作为学生社会承担者的教师,是儿童在学校中的重要他人,是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与儿童建立优质的关系有利于儿童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主动亲近流动儿童,会弱化儿童的戒备和孤独感。对进入陌生环境的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社会化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支持。

(三)同伴支持:利用隐形资源助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

首先,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就是流动儿童在学校的“家”,流动儿童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将班级文化建设打造成“家文化”,营造“家”的氛围,建立家庭式亲密关系,有利于流动儿童更好、更快地融入“新”教育。所以要以爱为流动儿童安家,重视“家文化”。其次,要注重班级间的互动。班级授课的形式,让同学成为每一个儿童在学校中最亲密的人。班级同学是流动儿童的同辈群体,是流动儿童归属感得到满足的重要因素。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流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与本地儿童的融入;创建互帮互助小组,由当地儿童牵头,对流动型儿童进行帮助,并且能够加速融合。

(四)课堂支持:利用课程与教学的衔接提升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

课程是文化的一种外显行为,是一种文化的导向。跨区域的流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在日本,为了有效地实现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专门设置了JSL(Japanese as Second Language,日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解决流动儿童的语言困境,开设彩虹教室的实施来辅导流动儿童的学业以及开设家长—教师联合会来辅助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在美國,使流动学生信息网络化,保证流动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在“互联网+”时代,开发流动儿童远程教育计划,通过加强多媒体、网络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开设专门的衔接课程,尽快实现城乡课程间的有效对接。endprint

课堂是流动儿童和教师亲近的机会。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策略。首先,座位的编排要考虑周到。充分调和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保证公平。其次,在课堂上采取代币强化系统和集体绩效系统的方法管理儿童,既能够保持流动儿童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融合。再者,带动班级一起,陪伴和鼓励有适应难题的流动儿童,促进其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71.

[2]谭千保.城乡流动的困与解: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3]符太胜,王桂娟.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特点的调查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24):40-44.

[4]吴新慧.融合教育:流动儿童师生关系及其校园适应[J].教育科学,2012,28(5):62-63.

[5]贾琳.营造一个温暖的家——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汉川街小学关爱流动儿童[J].中国德育,2015,(3):60-61.

[6]石人炳.美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0):34-36.

[7]吴康宁.教育社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王虹.试论流动儿童班级“家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3,(30):53-55.

[9]萧然.日本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9):120-124.

[10]石人炳.美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0):34-36

[11]赵文博.试析农民工流动儿童的教育衔接问题[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32(4):112-113.

[12]胡恒钊.断链与衔接: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的现状调查[J].农业经济,2017,(1):70-72.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oss regional flow of children in school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of 14 migrant children in Hunan province X city primary school b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In support of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analyze the results found.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culture,caused by the cross regional flow of children in learning adaptation,interpersonal adaptation,emotional adap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behavior adaptation.The cross regional flow of children learning enthusiasm is not high,there is obviously out of line;cross regional flow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 is not stable,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not harmonious;cross regional flow of children's emotion not fully fit;there are deviations in the behavior adaptation of children across the region.

Key words:migrant children;school adaptation;school education;countermeasure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学校教育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的关怀德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