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双主体的高职教师企业实践模式探索

2018-01-18赵继学符燕津

教育界·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

赵继学+符燕津

【摘要】实践模式的构建是影响教师企业锻炼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校企双主体的企业实践模式,基于求同存异、互利互惠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建组织机构,共谋实践方案,共管实践过程,共评实践成果,共创教师得锻炼、企业得服务、学生间接受益的多赢局面。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高职教师;企业实践模式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年度科研课题(编号:YJY2015-16-06)阶段成果。

高职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持续规范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行为,强化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理论指导,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质量,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然而,在教师企业实践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致部分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出现“放羊式”、走过场等现象。因此,构建一个集针对性、指导性、约束性于一体的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对于将教师下企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企双主体企业实践模式的提出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但凡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是校企合作开展成功的典范。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职教界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之路,将校企合作机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基于上述,笔者思考如何解决教师下企业实践现状问题,提出了校企双主体企业实践模式的设想。

二、校企双主体企业实践模式的内涵

“主体”概念源自哲学认识论。哲学认识论认为,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探讨的校企“双主体”是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是同等重要的两个主体,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两者的结合就是“双主体”。

校企双主体企业实践模式,是指在互利共赢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者各自的优势,尤其是充分调动企业在教师下企业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两者都以主体的身份、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教师企业实践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建组织机构,共谋实践方案,共管实践过程,共评实践成果,共享人才红利,共同推动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校企双主体实践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不仅具有各自的主体利益,同时也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有效避免了传统校企合作中学校作为教学主体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背离问题,使以往校企合作中被弱化的企业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强势的学校主体地位得到平衡,从而实现教师得到锻炼提升,学生最终受益的目的。

三、校企双主体企业实践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双师”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艺术设计行业具有专业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知识、技术、工艺、材料等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如果跟不上行业企业的发展步伐,培养的学生将无法适应相应岗位需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求职风险。校企双主体模式下,下企业实践的教师具有学校教师、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同时接受学校、企业的双重管理,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得到双重锻炼,有效弥补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相脱节,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分离的不足,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孜孜不倦的目标和动力源泉。效益的范疇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包括间接、长远的社会效益。在校企双主体的合作中,企业以技术、设备、场地等资源投资学校的教育,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纳入到自身的价值链中,对于企业社会公众形象、品牌价值传播等方面都会带来一些利好。此外,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受聘为企业提供员工业务培训、企业文化建设、技术攻关等服务,有助于改善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薄弱的困境。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校企双方签订协议,优先为合作企业提供优质人才供应,使企业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受益。

(三)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校企双主体模式下,教师在学校与企业共同谋划的个性化实践任务的驱动下,深入生产一线,接受企业导师的指导,熟悉岗位要求与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直接或间接的实践经验得以丰富,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跟踪项目的实施流程,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接触行业前沿动态,明晰专业在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发展方向,结合职业岗位技能素质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将收集整理的各种企业实践案例导入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得到提升。

四、校企双主体企业实践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校企共建组织机构,理顺管理

实施校企双主体实践模式,明确学校、企业各自的责、权、利,理顺管理关系是基础。既不能因校企交叉管理而造成管理混乱,更不能互相推诿而形成管理真空。因此,由学校分管培训工作的校领导和企业分管人事的负责人牵头成立实践领导小组,作为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机构,通过合作对话机制,定期开展交流沟通,协调处理相关事务。一方面,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共同承担教师企业实践方案的制定、过程的管理以及条件的创设和保障等责任;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学校在需求分析、过程监控、结果运用等方面的主动性,校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实效。endprint

(二)校企共谋实践方案,明确目标

做好教师企业实践的顶层设计,是确保实践顺利开展、锻炼取得成效的关键。学校和合作企业要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和职业岗位需要,共同制定教师企业实践方案,明确教师实践的时间期限、任务目标、流程安排、管理措施、考核标准等。方案的制定要体现问题导向,从来企业“学什么”和返校后“怎么做”两个维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对讲师(含讲师)职称以下的教师,侧重于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塑造他们的职业精神;对高级职称的教师,不仅要求其掌握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还要在科技研发、技术革新、专业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三)校企共抓岗前培训,加强教育

为缩短参加企业实践教师进入新环境的适应期,迅速转换身份角色,进入工作状态,保障企业实践顺利、有序进行,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对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是要开展企业概况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宣讲活动,使参培教师了解企业,认识并认同企业文化,从思想、行动上尽快融入企业生活中去。二是指派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企业指导教师,对参培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岗位职责等方面的教育,使教师更快地胜任拟任岗位的工作,减少磨合时间。三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要求参培教师熟知企业的各项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范,树立“安全第一”意识,营造安全生产的工作氛围。

(四)校企共管过程监控,协同育人

在教师企业实践期间,学校作为派出主体,应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每位实践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参培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实践状况,协同合作企业及时处理参培教师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教师安心实践;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查阅工作日志等方式,加強对参培教师的过程监控。合作企业作为接纳主体,根据企业既有制度,对教师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一视同仁的约束管理。此外,以时间节点或项目任务节点为契机,校企双方共同派员对教师实践锻炼的成效进行阶段性考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存在的偏差,确保实践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校企共评实践成果,多元考核

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结束,由学校和企业相关部门联合对教师进行考核。校企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确保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考核方式上,注重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企业偏重于过程性考核,学校侧重于结果性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师是否爱岗敬业,是否熟悉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是否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是否有利于今后教学开展,技术工艺是否有创新,是否为企业生产带来价值等。在考核运作中,不断修正指标体系及其权重,使之成为教师自我驱动、良性循环的动力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玉珍,张科杰.基于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双师”能力[J].职业时空,2013,9(01):30-32.

[2]亢利平.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四四三”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4,35(08):73-76.

[3]饶成明,王怀宝.中职青年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加工类”专业中职国培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5(Z6):94-96.

[4]孙红绪.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基本模式和保障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13(01):113-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