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汉派企业 打造昔日辉煌
2018-01-18昌仪琳严蓉遆亚荣
昌仪琳+严蓉+遆亚荣
【摘 要】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交通十分便利,作为省会城市,其发展前景不言而喻。武汉纺织大学调研小组通过对汉正街服装商户的走访调查,意在了解汉派服装当前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为汉派服装转型升级提供现实依据,期望重振汉派企业,打造昔日辉煌。
【关键词】汉派服装;武汉市服装;汉派服装企业
一、武汉汉正街服装市场的历史缘由
纺织服装业很长时期内一直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自1890年至190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平湖门、文昌门、望山门外沿江一带以“既能辅佐布局之不逮,兼可协助铁厂之需要”为由先后开办了湖北布、沙、丝、麻四局,以此开创了湖北纺织工业之先河。其中楚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对武汉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楚兴”的获利,激发了民族资本家办实业的浓厚兴趣,促使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以及在1922年开办的第一纺织公司、震寰纺织公司和申新第四纺织公司,连同“四局”使得武汉市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天津的第三大民族纺织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八十年代初,纺织业与冶金、机械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武汉的三大支柱产业,其生产规模与从业人数一直居于全国第三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四局”的开办奠定了“汉派服装”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开开放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了劳动力资源优势,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利润达到顶峰,产品以服装鞋袜为主。而“汉派服装”这一名词的的出现则是在1994年,由武汉纺织业学者和经营者共同发起的中国服装研讨会上。在随后的4年里,汉派服装开始涌现出大批的优势企业与强势品牌,他们一改以往的服装批发模式,纷纷成立品牌,并在1996年达到顶峰,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时期,武汉一些企业家也曾一度以汉派服装为荣。由于这时不少企业开始扩大规模,服装产品从劳动力密集型拓展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大型工厂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品牌建设,而中小型企业则以消耗自身产能来获取利润。因此,从1998年起至随后的十几年里,汉派服装品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昔日的辉煌,不少品牌相互模仿抄袭,导致汉派服装慢慢丢失了其原有的风格。
二、武汉汉正街服装市场实地调研
汉派服装是湖北省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服装产业群体的代名词,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却在90年末期进入行业发展“低谷”。武汉作为省会城市,其发展前景不言而喻。汉正街以前是以汉派服装批发为主(左图),而现在“汉派服装”成为一个敏感话题,有些人不愿意说自己是做汉派服装的,更愿意说自己是从广州、韩国进的货,认为款式和质量很好。“我们家不做汉派,汉正街品牌服装大楼大部分是代理的,并不是汉派本土服装,做自己本土品牌很少,整栋楼估计不到20家”一名商户愤慨的说。
“汉派服装的推广一是以发布会是形式;二是专门面向全国批发。开专卖店形式较少,在商场里面一般做知名度高汉派服饰,但也比较少。”汉正街商户谈到,“很多人都说汉正街的货不好,谈到‘汉派品牌,会觉得把自己档次拉低。汉派服装款式比较中老年化,自己本身就很少穿汉派衣服,款式不能跟随潮流。”
汉正街的面料商户说:“一般来采购面料的都是武汉企业,原来是株洲,湖南,河南洛阳采购较多,但现在也比较少。面料一般不是武漢本地产,都是通过广州其他等地进货来武汉销售。由于武汉地理位置不适合进行生产,而广州沿海等地适合生产面料,所以武汉并不适合自产模式。”
“中国有种追随潮流的风气,比如欧美、韩流、日系服装。说到底你汉派服装有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要有所追求,不能说自己的东西仅仅跟随人家的潮流,你怎么叫汉派服装。”汉正街商户负责人说,“现在有种说法是,我是从广州过来的,从香港过来的,那么我是代表全世界最潮的东西。人都是向往美的东西,流行的东西。如果说你永远跟别人学,你就永远比人家慢一步。汉派服装总是在模仿,从来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自然而然就发展不好。这也导致设计师不愿意留在本地,广州等地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当然,武汉地区在90年代,我们儿时年代有一些发展比较好的汉派品牌,例如:红人,太和,佐尔美等品牌,但是在商场中比较少见。”
三、总结
通过对汉正街服装商户的走访调查得知,汉派服装的质量规模相对于广州、杭州等地区相对落后,加上武汉本地不具备面料自产自销能力,汉派服装不具备原材料,服装款式也没有自主的创意,设计感不足。汉派的发展盛行是因为武汉位于九省通衢之地,但后来由于创新度不够,服装老板基本是在外面学习后回来自己发展,没有团队意识,家族企业化严重。江浙一带服装品牌的发展,一方面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另一方面学习外国的服装品牌管理经验来创业,而汉派服装品牌的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模糊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汉派需要崛起,这无疑是汉派服装品牌转型升级的绝佳机会,未来传统经营模式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不积极转型升级的企业注定被淘汰。汉派服装想要做大做强,必须发展本土新生设计力量,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荆楚文化的优势与掌握现代高科技技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研发设计回归到产品本身,做好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在发展道路上谋求机遇和出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