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不见的客人》:看得见的底线

2018-01-18方正宇

上海工运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德里罪行保密

◎方正宇

国家/地区:西班牙

出品:2017年

导演:奥里奥尔·保罗

主演:马里奥·卡萨斯阿娜·瓦格纳

台词三段论

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

一个谎需要更多的谎去补。

当你失去了挚爱之人,便已无所畏惧。

前情预告

身为年轻企业家的艾德里安,原本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却因为一次交通意外而惹上麻烦。在车祸中一名年轻人遇害,而他不希望因此导致自己的婚外情被曝光,于是与情妇进行了一系列掩盖。不久之后,情妇被谋杀,艾德里安成为头号嫌犯并遭遇指控。为求脱罪,他重金礼聘了一位业内知名的女律师,希望后者全力为自己进行辩护。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方要求艾德里安毫无隐瞒地复述此前经过,艾德里安的话被认为夹杂着真相和谎言,甚至还出现了此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新变化。最终,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昔日的真相终于完整地被呈现在观众面前,至于艾德里安的未来命运,也将他的交流对象主宰。

剧集展开

之前热映的《看不见的客人》,让很多中国观众第一次领略到西班牙电影与众不同的魅力。与我们所熟悉的好莱坞大片相比,《看不见的客人》并没有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大明星,也没有令人血脉偾张的刺激场面,但它以细腻的刻画和严谨的逻辑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一直在探求真相,但前一刻被认定的所谓真相,却有可能被后一刻出现的变化所推翻。直到影片的结尾处,观众才被最终的真相震撼到。

作为一部依靠对话不断推进剧情的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就是主人公不断向律师吐露案情。包括律师一开始就提出,必须把所有的真相都告诉她,才能真正在辩护过程中帮到当事人。那么暂且撇开剧情不谈,很多观众对此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倘若在辩护过程中发现当事人真的犯下了罪行,作为律师,此时到底应该选择举报罪行,还是隐瞒真相呢?

应该说,这是一道自从律师职业诞生以来就始终具有争议的选择题,也许从来都没有最完美的答案。如果选择举报罪行,那么就意味着对于当事人利益的出卖,有悖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但要是选择隐瞒真相,律师个人又可能面临良心的拷问,客观上也在妨碍法律应当具有的公正性。

如此艰难的选择,倘若要求每一名律师都必须独自作出选择,恐怕有点强人所难。正因为如此,在结合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律师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对此给出了标准答案:一方面,律师对在执业活动中知悉了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情况和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另一方面,以上原则也存在例外情况,如果委托人或其他人准备或者正在实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其他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犯罪行为,那么律师可以不再保密。

简单一点说,如果发现了已经结束的罪行,那么律师应当基于职业赋予的特殊性义务选择保密。但对于正在进行或者即将实施的罪行,律师就不必为之保密,而是应当履行公民义务,及时制止犯罪行为。通过这样一种界限的划分,可以帮助很多律师扫除在刑事辩护过程中的思想负担。

实际上,在执业过程中有可能面临难题的又何止律师。比如心理医生,经常会接触到患者内心最深处的隐私,其中有些内容或许会触及医生个人的道德底线,让人有将其公之于众的冲动。又比如哪怕是普通职员,也可能接触到公司内部一些有悖公共利益的机密,会因此萌生公开披露内幕的念头。总而言之,职业道德未必总能适用普通的道德标准,两者之间有时会出现冲突和矛盾。那么一旦在工作中面临这种局面,我们又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还是那句话,如果把这些难题直接抛给个人来进行选择,恐怕会令后者不堪重负。真正有效的做法,应当是仿效律师职业那样,对于有些特殊行业和特殊情况,由法律法规或者行业协会来对焦点问题作出指引,并且就指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针对整个社会作出说明,从而让普通公众都能理解律师、心理医生等特殊职业为何有时要帮“坏人”隐瞒真相,也让每一个工作者都能了解职场上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

猜你喜欢

德里罪行保密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保密防线
心似彩云归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征稿函
加油,中国
穿梭德里新德里
民间借贷涉罪行为中受害人法律责任的刑民分析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东窗事发
论中国共产党的保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