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场“跨界”不设限

2018-01-18海问

上海工运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天赋跨界职场

◎海问

引子

近几来,“跨界”一词因媒体传播而渐入人心。在行业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下,具备跨界思维与心态,对职场人来说,似乎已是一种必须。历史上,跨界高手大有人在。本杰明·富兰克林不仅对美国的建国功勋卓著,而且他也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商人;再如天才牛顿,能够同时在数学、天文学、力学、光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过旷世成就,甚至还发明了识别假币的方法。好了,大咖归大咖,回归到现实与平凡的你和我,究竟该如何正确跨界,在职场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华夏·礼友汇全球礼仪联盟ECE系统事业合伙人,华夏盛德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高级金牌礼仪讲师 孟 晶

新风潮 不可挡

海问:当下,“跨界”一词很热。有人认为,在一个领域不断深耕精进的事业观才是好的,跨界择业实为冒险之举;也有人说,能够在多个领域大获成功的跨界高手,毕竟是少数,与大多数凡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孟晶:传统的择业观,当然更推崇在一个领域不断精深追求,但是,尝试不同领域发展是否就为冒险呢?这个问题就需要仔细分析。我并不认为只有少数人才可以在其一生的职业历程中游刃有余地驾驭多个行业、领域;而大部分人,只能随着岁月的流逝,年轻时刚确立的职业起点,就成为自己退休时的终点站。这是上一代人的就业观,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而现在完全是不同的时代,在新一轮技术革新的驱动下,属于旧生产关系的行业正在迅速消亡,而适应新生产关系的行业在不断涌现。也就是说,对于更多的平凡人而言,都将可能会在未来遇到跨界这一问题。说得更积极些,当更多新行业出现时,这也意味着,所有的职场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这不是一件让人很兴奋的事吗?我们可以在弥足珍贵的职业历程中,去实现自己不同的抱负、理想。就好比很多人从劳动者的身份,跨界去当创业者,这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

不过,我觉得我们今天讨论跨界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细想一下我们每天的工作内容,难道都只封闭在一个框架之内,没有丁点的越界?你是一名记者,难道只需懂写文章的技巧,不也要会沟通、会倾听嘛;我是一名讲师,不仅要苦练语言表达,还要深谙心理学,如此才能让信息更好地直达听者。这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就想忠于一个行业,认定一份事业,要做得出色乃至卓越,都需要我们具备调度各类知识体系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是固守城池,拒绝体系之外的新知,这在未来与优秀之人的差别将是两个时代的距离。要知道,因为人的分类,知识才有了边界,而即使知识有界,生活无界啊。所以,比起行动上的跨界,思想、思维方式的跨界更为重要。这要求我们每一个职场人,开拓视野、拓宽胸怀,鼓励我们像海绵一样,去有意识地涉足不同门类的知识、信息,成为一名复合型的跨界人才。

勿玩票 慎评估

海问:职场人常会陷入的跨界误区在哪里?

孟晶:古往今来有许多跨界高手。本杰明·富兰克林不仅对美国的建国功勋卓著,他同时还是科学家、教育家与成功的商人;再如天才牛顿,同时在数学、天文学、力学、光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旷世成就,他甚至还发明了识别假币的方法。但请注意,跨界只是结果,并不是他们成功的手段。他们因有着天赋、能力与社会责任,在出色地完成了一种职业身份后,尚有余力,又转战其他领域。反观当下的很多年轻人,打着跨界的旗帜,为自己胡乱跳槽找借口,以为只要不停地尝试,总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样,囿于失败的规律中就是必然的了。

还有一种失败跨界,实为战略失策。我有一个朋友,早先她任职一家企业的行政文员,因为看淡自己的职业前景,又格外看好IT从业者的收入待遇、工作环境等,她决定转行投身其中。由文转理相当不易,或许也凭借天赋和兴趣吧,在中断原有职业而苦学编程几年后,她真的应聘成功了一份较基础的软件工程师的工作。但直到她真正进入IT业之后,她才发现自己与计算机专业背景之人的差距有多大,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她虽然很努力,却难以为继,慢慢地就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开始抱怨。我这位朋友与我前面说的那种胡乱跳槽的人不同,前者更多是玩票,但她是真心想做好一件事,并且也为此做了准备。但这种准备远远不够其能持久地胜任新行业、新工作的要求。很明显,两个领域差别越大,个人的跨界要求就越高。所以,在你没有认真、慎重地进行各项评估之前,切莫因为爱好、情怀,甚至是眼红别人而贸然行动。

身未动 心可远

海问:一方面,跨界之风势不可挡;而另一方面,跨界也是有门槛的。那么,对于那些正准备跨界的人,你有哪些建议?

孟晶:做一件新事,总会让人怦然心动。但我想给所有想要尝试跨界的职场人,首先提一个醒:尽力做好你当下的这份工作。不管这份工作你是否真心喜欢,是否适合,抑或者是否未来前景无量。每一项大小工作,只要你用心投入、全力而为,都会给你带来宝贵的收获。这或许是丰沛的人脉、扎实的专业、宽广的见识、恒久的品格……它们都会在你投身新领域时,成为你成功的基石。去看看那些留名于世的跨界高手,遵循的均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你的每一份工作履历都是要厚重的,而不是蜻蜓点水,总是如新手过客。

职业跨界,一定意味着行业转换的跨度比较大。普遍对此的观点就是“做熟不做生”,多是认为跨界风险不小。但我觉得,此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不少人的择业思维。那么,细化我前面谈到的,如何评估自己是否适合一个全新的领域?我想给两点建议。其一,明确你的天赋有哪些。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拥有天赋,且不止一种。当我们选择的工作可以激发内在的天赋时,我们的业绩表现就会轻松地优于常人。天赋就是你的优势。即便你所要做的事情与事情之间,看似差别很大,但只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天赋,你依然可以很快地胜任。这就是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其二,明确你可转移的资源有哪些。我所指的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评估的,比如人脉、专业能力;不可评估的,好比阅历、职业习惯。这些资源中有多少是可以助益你新选择的行业与职位的?可转移的资源越多,意味着你能胜任的几率越大。天平的一边是天赋,与生俱来、闪闪发光;另一边是资源,后天累积、稳固持久。那些高手正是将两者很好地运用发挥,实现着跨界成功。

其实,我自己也可以算是一个跨界案例。我现在的身份是一家传播国学文化公司的高级讲师。但如果将时光倒退大半年,那时我还在百货公司担任人力资源及培训经理。这些年,百货业的困境人所共知,我一直在思考,实体店可以强于电商的着力点到底在哪里?“服务”是我的答案。无论电商怎样强大,真诚、周到而富有温情的面对面服务,永远不可或缺。因为那是根植于人心底的需求,即便再尖端的人工智能也无法给予。那么,如何提升百货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与行动力呢?因缘际会,我来到了现在的公司学习礼仪文化,试图从老祖宗的智慧中找寻答案。原本的计划是学成后,将知识亲授给公司的员工,让企业受益。但越深入学习,我越发痴迷其中,见识与愿景宽广了。所以后来我的初衷转变了,想跨界成为一名真正的传播国学文化一线从业者。

从人力资源到国学礼仪传播教学,我经历了相当大的一个跨界,因为两个职业各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所面对的对象。但是,我在短短数月内成为了公司的金牌讲师,这是如何做到的?我觉得知识的学习迁移是最为重要的。即使面对过去很少涉及的新知识,我依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而在资源转移上,在百货公司我也有多年的培训师历练可以借鉴。累积的讲课、沟通的一整套技能,助力我迅速从一名听课的学生,转型为台前的老师。此外,勤奋,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那段准备跨界的时间里,我甘愿整天整夜地泡在无涯的书海之中。看似横跨的领域不小,但目前我做得还算游刃有余,且干劲十足。

最后我想说,即使你还没有跨界的冲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跨界的思维,永远不会太早。身未动,心可远。开拓视野、拓宽胸怀,像海绵一样涉足不同门类的知识、信息。如此,在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世界里,一定会有一个值得期待的自己。

猜你喜欢

天赋跨界职场
跨界
跨界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测测你隐藏的天赋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用努力换天赋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