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传统织染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以浦口东门染坊为例

2018-01-18王新宇

建材与装饰 2018年1期
关键词:东门建筑群风貌

王新宇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1 历史沿革及区位特征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染色技术就已十分成熟,随着南京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染色工艺得到大幅度提升。据《光绪江浦埤乘》记载,“庵北有清泉,泉宜染绿向为染人环居于此”、“此二水宜染绿色,鲜而耐久”。明清时期东门古镇的清泉和碧泉水质利于染色,最适宜织染绿色缎子,故经其漂洗过的布色泽纯正柔和,手感舒适,质量上乘,故康基田《碧泉记》谓之“浦绿甲天下,又宜染青,濠泗间人捆载转售,谓之京青”。东门染布业兴旺,有染坊20、30家,东门“浦绿”远近闻名,除供应南京和东门周边的四乡八集,还远销安徽省泗县、凤阳地区。

作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东门染坊建筑群位于浦口区左所大街风貌区,该风貌区呈现南北向狭长的空间布局,以南北向街巷为主。街巷分两纵两横,两纵分别为南北向的左所大街、左所后街。两横分别为东西向的东门大街、曹营关。左所大街保存较为完好,现状中段约800m,街道两侧建筑基本保留明清风格,两侧建筑以一层为主,宽4.4.m,形成1:1左右、舒适宜人的街巷空间,呈现明清历史风貌。东门大街宽为2.8~4.2m,自猪市河至左所后街段大多为传统建筑风貌,街巷尺度在1:1左右。东门大街与左所大街相交处称鱼市口,是左所大街历史风貌区历史上最繁华、交易最集中的地方。左所大街两侧传统街坊由若干传统住宅院落构成,住宅院落大多为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厂的形式(如图1)。

通过史料挖掘以及与原住户访谈,对东门染坊的历史情况大致弄清。历史上,该组建筑群曾做过布店、米厂、茶叶店、酱园、染坊等,其中作为染坊存在的时间较长,给当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名“东门染坊”。

2 建筑现状及风貌肌理

图1 左所大街现存建筑历史功能分析图

东门染坊建筑群现存为一组四路两进的清代建筑群,位于左所大街85~91号。该建筑群顺应街巷呈东西向布置,狭长的空间通过院落来组织内部的采光和通风。其面宽37.70m,进深25.20m,房屋共计12间,总占地面积约970m2。东门染坊属于家庭式作坊,为前店后坊的形式,据史料记载,其西南侧后院内曾有染布作坊棚、晒布场、晒布杆、踹布用的元宝石等物,今多已不存。

建筑平面格局为院落-大厅-院落-正房,入口即为单侧开敞的第一进院落,染坊第一进与第二进中间为跑马楼和天井,厅楼与厢房围合,其檐口齐平,形成“四水归堂”式格局。居民入户界面为石库门,门洞位于正中,墙上不开窗,清水墙门边和下硷处采用石材实砌,上层采用空斗砖墙,建筑侧立面采用阶梯迭落式的青砖黑瓦封火山墙形式。建筑群明间用五架大梁,上承三架梁,形成典型的抬梁结构,而次间山墙处将脊柱落地以减小构件尺寸。建筑上部结构由砖砌山墙和木柱、木枋承重,二层楼面为木楞子上铺木地板,屋面为木椽条、木檩条,挂瓦板基层,上覆平瓦双坡屋面。染坊砖石、门窗、雁翅板与栏杆等雕刻精美,花饰纹样极具地方特色,是当时施工工艺与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图2 东门染坊鸟瞰图

通过对建筑群现状及空间环境调研、测绘后可以看出,东门染坊四路建筑保存现状情况堪忧,导致建筑群传统风貌特色退化,空间格局异化,破坏了原有的传统建筑风貌,大大减弱了文物建筑的空间魅力与形象。目前其各路情况中,左所大街85号为私人所有并仍在居住。这一路虽保存相对较好,但大部分建筑构件破损严重;87号为公房闲置,该房屋内部坍塌损毁严重,原有的室内木构也因此遭受风雨侵蚀,衰败不堪;89、91号尚有人居住,保存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整治和管理,居民任意搭盖附属建筑,加建改建严重,进行不合理的装修,格局与结构改动很大,使传统风貌受到损害,完全遮蔽了文物建筑的原有价值(如图2)。这些均表明建筑群存在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衰退等多方面问题。而结构性衰退是其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时间的流逝而出现自然老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深层的社会经济原因和外部环境变迁导致了它的衰落。

3 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在完成对东门染坊的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加固后,为实现左所大街建筑群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江浦地区传统文化传播的需求,规划在对建筑群价值和现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其功能定位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策略性探讨和研究。因此,在保护文物建筑的前提下,笔者建议结合该历史建筑群及其院落的历史功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再利用。

以东门染坊85号为例,可将其改造成民宿接待。在保护文物建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活体验,将东门染坊作为民宿对外营业,提升整体性能,发掘左所大街作为历史风貌区的旅游资源,其中卫浴设备由专业厂家进行一体化设计,民宿运营中所需厨房设置于文物建筑南侧场地内并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以东门染坊87号为例,可对其进行原样保护展示。纯粹以保护文物建筑为前提,将东门染坊恢复为原有形制。后续利用以现有场地条件进行,不做其他改动;以东门染坊89号为例,可用于原住民回迁居住。在保护文物建筑的前提下,考虑原住民回迁,后对修缮好的文物建筑造成二次改造,在修缮中应提前做好电器设计,并由专业厂家进行对厨卫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升建筑整体性能,满足居住需求;以东门染坊91号为例,可用于文化展陈。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将东门染坊作为作坊式民居对外进行展示,第一进作为店铺对外售卖染布,第二路及二楼空间作为浦口地区特色染布技艺以及“浦绿”布文化展示的空间,用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提升东门染坊作为文物建筑在整个左所大街后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文物建筑后场设置染布池、水缸、元宝石、染布幌杆等染布工具,供游客体验浦口绿布的染制流程(如图3)。

图3 修缮实施后再利用的四种选择

4 总结

东门染坊作为清末南京地区重要的传统织染类作坊建筑遗存,是当时建造技术、工艺技术、施工水平的重要反映,其建筑格局清晰,形制较完整,对东门染坊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与评价清末南京地区传统织染建筑的形制特征、建造技术与工艺特点,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研究资料。其修缮完成后可用作染坊的工艺流程展陈场所、原住民回迁、民宿、原样保护等,可以向社会更好的展示左所大街悠久的手工染布传统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遗存,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1](清)侯宗海,夏锡宝.光绪江浦埤乘.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07.

[2]毕金城.浦口历史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南京工业大学,2010,04.

猜你喜欢

东门建筑群风貌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包裹的一切
东门老街
袖珍公园——高密度建筑群与户外公共空间矛盾的良药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我要吃冰淇淋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