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茶经》英译过程中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译者主体性发挥

2018-01-18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典籍饮茶译者

李 科

(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1 翻译中的生态环境的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环境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生态”这个词就应运而生。令人惊讶的是,在翻译界,生态环境的适应也非常重要。生态翻译学,也就是关于生态学以及翻译学的学科,在翻译完成以后,周围的环境也是非常的重要,这种环境不仅仅说的是简单直接的翻译,反而还要涉及原文的意义,需要对文章中所要传达的思想进行翻译。在翻译界,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胡庚申先生,他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翻译译者对翻译环境的感受。这位学者觉得爱翻译的时候,对于这个环境的理解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鉴于此,他的作品十分重视原文的生态,讲究原汁原味,能够将作者的意思传神地表达出来。这个也就是要求翻译者能够理解作者,对于作者的思路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然后才能真正的翻译出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原文所构造出来的环境进行解读,然后在不破坏原文的情况下进行典籍翻译。翻译的生态环境适应致力于促进原文、译文、语言、生态环境、译者等典籍英译的因素之间的和谐相融。然后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翻译的生态环境适应要求译者的主体性与生态环境二者和谐相处,并表现在翻译的完整程序中[1]。

2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界对作品研究较多,往往对翻译主体的译者的研究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典籍的译者地位一直不被重视,尤其古代译者的主体功能时常不受人们重视。甚至有原作中心理论的出现,这种理论认为原来的作品是绝无仅有的,无论何种翻译也不能突破原来作品的特色性;部分人认为翻译就是简单的语言转化功能,译者顶多不过是语言方面的颇有造诣的人,相当于语言转化的工具。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译者的低评价和不重视。这些年,典籍翻译者的地位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典籍译者主体性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态度。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受原来作品的主体或者是外在条件及自我特征影响的制约下,为适应翻译需求,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主性和能动性。由此表现出译者素养和文化以及审美造诣[2]。

3 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结合

在翻译生态环境理论中,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学的核心,探究自然现象中生物之间的联系的科学,翻译理论学是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多种学科相互影响的背景之下,翻译生态学诞生了,翻译生态学将翻译生态和自然生态进行对比,探究译者和译者所处的生态背景,在翻译理论中,除开译者本身,其他全部都可以看作是翻译的生态环境。翻译的生态环境,就是原本的文章所呈现的世界,是译文、交流、以及译者等相互关联的共同体。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分析译者主体性的时候,从翻译生态环境的立足点出发分析典籍译者的译文,译者身在的历史大环境、社会文化背景、语言环境,都会对译者的翻译工作产生影响[3]。

4 《茶经》译文中的多维度的表现

《茶经》是一部非常厉害的关于介绍茶的著作,这本著作对饮茶的各种情况都有所介绍,将所有茶知识都囊括其中,从饮茶的起源,饮茶的方式,饮茶的器具等都有所涉及,而“三维”即语言维和文化维以及交流维。

4.1 语言维

语言维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表达方式的适应性。在语言上,《茶经》是典型的文言文。在文字上会出现具有判断特性的的词。例如“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语法上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把宾语放在前面,定语放在后面的情况,这与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不太一样。例如“肉夹馍”。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来说,很多文章都会有省略主语、谓语及宾语的情况,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以省略掉。

4.2 文化维

文化维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存在的思维差异。陆羽从小寺院长大,这在《茶经》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汉朝以后的正统思想。例如“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这个文章的本意就是对煮茶的锅有一个要求,实际上他要求锅的形状的同时,也在传达一种为人要刚直、有方圆的思想。

4.3 交际维

交际维是译者在双语交际的翻译过程中适应性的转换选择。不单单要求译者进行语言内容的翻译,还要将转换点放在交际层面。在《茶经》这本书中,可以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可以看出作者是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这种观点是一种超前的,非常“时髦”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4]。

5 《茶经》的生态环境体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的茶王说现在这个年代是中国茶的年代。在现如今的社会生活中,茶叶已经走入了人民的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人都开始习惯饮茶,已经将茶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茶经》,被称为“茶叶的百科式的全书”,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介绍最全面的关于茶的首部专著。陆羽出生以后,小的时候从小就很努力的学习,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爱好作诗,为人处事低调清明,二十一岁开始潜心研究写作《茶经》,因为考察茶而游历四方。他每每到达一个新地方,便会和当地的居民讨论茶的各种话题,将茶叶制成标本,把游历中的见闻都详细记录下来,为《茶经》的创作积累了大量内容。茶如今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适量饮用茶对身体有好处,茶多酚就像身体的清洁工,帮助身体排出废物。物质丰富的今天,饮茶能助消化、去身体多余油腻、宁气静神,对身体非常有益。

6 英译中对茶经的生态文化的体现

“茶经”两个字的翻译其学问就很深奥,可以翻译成茶研究,也可以翻译成茶之书,就看译者对于本书的理解,看译者怎么思考这个问题了。但是,重要的是,必须要理解文章中所传达的意思和思想。并且,每一章的题目的英译过程中,既要把握全书的整体性,又要注重每个章节的重点,对翻译的生态环境展开更深入的理解,进行多方位的分析而后展开翻译工作。以文言文翻译成英文为例子,其中要求很多的维度调整来拉近不同时代、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思维方式等等所造成的代沟。要做到准确的英语翻译,除了明白单词的含义,还要理解句式、语法的用途,在国家间贸易中,由于不同民族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东方人表达注重“意义”,而西方人则注重逻辑和抽象思维,因此在翻译上会出现偏差。而在文学表达方面,如歌诵茶的诗词歌赋方面,则需要更多地联系意译又或是按照现实情形进行生态意境的还原。又由于多民族多宗教的复杂社会形态,加之文化背景不同等,所以,英译语言会产生此起彼伏的效果。西方文化热情直接,中华文化含蓄内敛,因此,需要进行文化意识的转换。下面用具体例子来分析《茶经》的英译本。

例1: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直译:Its water,with landscape,river,well water.

译文:As to the aspect of cooking water,mountainwater,mountain

springs always provide a preference.The next option is riverwater.Wellwater is but a less satisfartory choice.

原文中的意思是,煮茶叶用的水,山涧的流水是最上等的,然后就是江河里的水,井里的水是等级最低的。用来描述煮茶用的水具有等级性的特点。其中译文的“preference”表达了译者对于山山水水的喜欢,属于译者的观点和感情色彩,但是不能传达出原作者对于茶的思想。而这里的直译过于单一,也没有传达出煮茶的用水的考究以及水也有好坏等级之分。

例 2:好薄者,减;嗜浓者,增,故云则也。

译文:Such a proportion may be altered to cater to differentrinkers’preferred potency.Thus the name of such a weighing device is ze.

这在汉语中,被称之为对偶,第一句中的“好”与之后的“嗜”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都是相近的,都是表达爱好之意。而“薄”字和“浓”字、“增”字以及“减”字是意思相反的词。这句话想说明的就是,如果饮茶者喜欢喝比较淡一点的茶,那就少放一点茶叶,想要喝浓一点的茶,就把茶叶放多一点,译者以原文的生态意境为基础,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来的文章,而且也是考虑到中文和英文字的差异非常大,这个翻译方式比较简单,虽然意思翻译出来了,但是没有对偶的样子,没有翻译出意境美来。

7 结语

《茶经》是中国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宝书,这本书记载了丰富的茶知识,也包含了很多的茶文化,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本文从翻译的角度出发,以《茶经》英译本为例,从而指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要还原原文的生态环境,并且要使外国读者能明白,才会让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在世界传播。

[1]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王美华.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社.2016:50.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40.

猜你喜欢

典籍饮茶译者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