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茶文化中“和”的思想在高校思政实践教育中的创新运用

2018-01-18肖学文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思政

肖学文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与其他实践教育课程相同,都是以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正确价值观践行体会的教育手段。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所展开的思政实践教育课程质量以及课程选取的题材,能够最大限度的影响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切实体会。但目前国内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都并未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特征。且多数高校选定的实践教育主题缺乏创新性,学生很难在长期固定的主题中收获新的实践体会思想。而茶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具德育价值的文化种类,因此本文将以茶文化中“和”的思想作为研究基底,对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展开简单研究。

1 中国古典茶文化以及“和”思想的概念含义

1.1 中国古典茶文化的基本内涵

茶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物,茶的类别丰富,具有饮食意义的同时还能够调心养神,从古至今,茶文化始终都能够与其他“饮料”作以明显的区分。饮茶需先泡茶,中国的茶文化中,对于择选茶叶和泡茶都有着特定的形式。因此茶文化这种极具形式感的物质文化,就使得许多历史人物逐渐在饮茶和悟茶的过程中,参透出了专属于中国茶文化的“茶之精神”。说到茶文化的集大成者,由“茶圣”陆羽负责撰写的《茶经》,就是将中国茶文化总结的淋漓尽致的茶道著作。《茶经》中不但记载了茶叶种类、茶之礼仪以及饮茶文化,还详细总结了截止到唐朝的各类茶道精神,可以说在唐朝期间,我国的茶文化便已经成型。茶文化与其他古典文化不同,茶文化所含的文化形式无关于实体或精神,冲茶文化与茶道精神文化都能够在饮茶或悟茶的过程中融汇贯通,相辅相成。而在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中,“清、敬、和、美”是最为重要的四点内涵要素。因此,当代人若想要参悟茶道文化、引用茶道精神,便需要以上述四点要素为主,从其内容中找寻更加适合引用方向的要素,从而有效将茶文化应用于现实社会中。

1.2 茶文化中的“和”

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人存在的根源理由,都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概论范围内“常青”的哲学论点。在古代,人们并未拥有高级的技术和探知能力,社会与自然都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宏观环境,因此古代人为了了解自然,以及为人类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便开始征服自然。人类的渺小令这场战争的结果显而易见,但在战争中,人们并不是毫无所得。战败后,人们开始与自然和谐共处,开始重视一切无法解释其根源但依旧与人类共生共存的物质。这便是“中庸和谐”思想文化的起源。茶文化中“和”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以自然和人的“和谐”为主,教育人们要重视“和谐之美”。而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内的“天人合一”也融入到了“和”思想中。逐渐,茶文化“和”思想就成为了代表“中庸”、“和谐”的内涵思想。反观现代,中国虽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和谐为心”的茶道思想精神却被沿用至今。这说明了中国茶文化中的“和”,具有划时代的教育意义,故其能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有自身的文化地位。因此从时代更迭的必然性角度去思考,将茶文化中的“和”创新应用至高校思政实践教育中,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

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课程中现存的几点问题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完成与德育教育的高度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为思想教育,旨在将当代大学生塑造成符合时代思想特征的“完善”人才。其二为政治教育,中国国情特殊,大学生必须要在拥有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能够对家国民情、国家发展有着深厚的忧患意识。而政治教育的核心便在于需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政治发展观念等。以上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点。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单单对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观念进行培育,不符合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征。即当下多数高校仅开通理论教育课程,重视对学生政治思想内涵的积累,但不会采用创新性的实体教育或社会教育去夯实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也不注重德育教育。即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多以“完成活动”为目标,而不会特别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德育引导教育。因此多数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参与体会,基本都围绕在“可懂不可用”的范围内。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

一个国家的国情可能会长期稳定,但社会内部的活动形态却时时刻刻都在变动。人作为社会的核心主体,“人”在思想上的变动会催动社会现象的变化。例如当“孝道”被忘却时,敬老院中的老人便会出现“儿女不问”的悲惨状态。而当“仁义”与“和谐”被忘却时,人们的内心就会越来越冷漠,整个社会将处在僵硬的活动状态中,不再重视“中庸”与“和谐”之道。而在此情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课程本应以社会现象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但目前多数高校都仍旧将参与公益活动、慰问老人作为主要的实践活动主题。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会降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过度取用同一种公益文化中的教育内涵,只会令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教育素材单一并面临枯竭。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是社会调节进程中的重要活力,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创新的社会公益行动,大学生们的“一腔热血”和青春激情才能多多释放,才能符合“和谐”的思想内涵。

3 将茶文化中“和”的思想在高校思政实践教育中的创新运用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人员应确认茶文化中“和”思想的教学目的与价值

应用茶文化中“和”的思想主要有两个出发点。其一,应用“和”思想,能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对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相关政策。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极为独特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认知亦或是传承,中国学生都必须要对各项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传承感情以及学习感情。其二,应用“和”思想,能够催动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改革。针对上述两个出发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在将茶文化中“和”思想融入到教育体系之前,应对新型教学目的和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和设定。例如利用教学来促进大学生建立传承意识,也为中国茶文化拓宽传承渠道,有效增加文化“继承者”的实际数量等。而创新运用的价值,就是通过传统文化中特殊的“和谐”教育内涵,将现代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加以“中庸和谐”的价值调整。

3.2 应确认茶文化应用至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教学的基本教育方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和”思想,实际上属于一种开拓性的教育改革行为。也就是说,在没有较多的应用实例可供参考时,校方就应该以校内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既有模式为主,在教育文化中找寻“和”思想能够代入的关键点。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中所涉及到的活动内容多以校内和校外两个途径为主。校内活动中,校方可以开展一节“茶文化”特别思政课程。教师需备好完善的茶具,并提前预习好有关茶道中“和”思想在饮茶文化中的融合点。在课堂中,教师以泡茶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席地而坐。教师可以一边科普饮茶知识,一边将茶道思想代入到政治文化思想中,让学生在观看和体会的过程中,“参悟”中国茶道“和”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点。例如教师可以在冲泡砖茶时,将茶与羊奶结合。一旦学生对于这种冲茶方式表现出疑问,教师便可先让学生品尝,从而在奶香浓郁、茶香清逸的实感氛围下,为学生讲解“和谐”之美。当学生能够意会到茶中的“和谐”时,教师可以使用含义替换的教学方式,如使用“一国两制”政策来令学生对“和谐、和平”等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在形象类比的进程中,对国之和谐和社会和谐产生正确的主观思论。

在校外活动中,校方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茶文化”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茶文化“和”精神的参悟渠道。同时,校方也可以将茶文化之“和”思想作为主题,要求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后,以“和”为主题撰写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引申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中融入“和”的思想时,重点就在于一定要保证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该思想的内涵。

3.3 以“和”思想为核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完成创新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不应该只将思路放置在社会辅助和公益性活动中,一些以夯实思想政治理论为主题的课堂活动也能够起到实践作用。针对此,思政教育人员需要将设定一些以“和谐”为主的课堂活动。例如学生对谈、思想政治辩论等活动。以辩论为例,辩论活动是一种高度锻炼参与者逻辑思维、对应思维和话语能力的活动项目。双方参与人员若要求胜,就不单单要对本方论点进行研究,也需要根据对方论点进行了解性的研究。而就在这种互相研究,并根据对方语境特征来制定不同对应战术的举动,就是一种在矛盾环境中追求和谐的具体体现。同时,辩论双方的辩论目的除证明己方更具话题意义外,也需要将对方的论点与思路扭转。因此这种你中有我、相同相成的互动模式,也是对“和”文化的形式呈现。从辩论活动的开展成果中看,完成一场完善的辩论需要完成搜集资料、制定战术、整理语句、整理论点等工作。而当学生将上述工作妥善完成后,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中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就会得到充分的提升。如此一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便完成了将“和”思想创新运用到实践教育中的改革工作。

4 结语

综上,文章以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和”思想为主,运用该思想简单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创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稳定国民群众思想风向的重要教育手段,而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位于核心的文化精神。因此将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运用,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教学效果,以及加强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质量,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正面作用。

[1]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227-228.

[2]杨晓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与价值体现[J].福建茶叶,2017(7):168-169.

[3]王秀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现代传承[J].福建茶叶,2017(11):324.

[4]施静谱.基于茶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J].福建茶叶,2017(12):204-205.

[5]李施蓉.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分析[J].福建茶叶,2018(3):177.

猜你喜欢

茶道茶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茶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