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与护理体会

2018-01-18李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5期
关键词:室性胺碘酮总分

李宁

心律失常是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不良情绪、负面事件、应激反应等诱发的心电冲动起源或传导异常而引起的以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频率或节律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1], 临床治疗以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解除病因和诱因、治疗基础疾病为主[2]。为了探析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作者选取60例患者进行了本次对比性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1日~2017年8月31日本院收治的60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排除合并心、脑、肝、肾功能严重障碍、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各30例。常规组男女患者比为17∶13;年龄最小19岁, 最大82岁, 平均年龄(43.07±12.98)岁;发作时心率最慢120次/min, 最快240次/min, 平均心率(168.93±23.69)次/min;心律失常类型:频发室性早搏4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5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5例。干预组男女患者比为18∶12;年龄最小18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43.09±13.30)岁;发作时心率最慢120次/min, 最快246次/min, 平均心率(168.95±25.68)次/min;心律失常类型:频发室性早搏3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4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具体为:①胺碘酮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心动过缓, 多为用药剂量不当引起, 护理人员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若患者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需在床旁备好除颤器等抢救器械和药物。②盐酸利多卡因的不良反应以心电图异常、血压和心率下降为主, 与给药途径和速度相关, 因此, 盐酸利多卡因以输液泵匀速泵入为佳。③盐酸普萘洛尔以头痛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指导患者通过按摩、听轻音乐、指压止痛、理疗及缓慢深呼吸等方法缓解头痛,若患者头痛较顽固, 须避免诱发或加重头痛的因素。④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在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状况、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3]对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状况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焦虑心境、紧张、失眠、害怕、抑郁心境及认知功能6个方面,每项分值0~4分, 总分0~24分, 得分高低与患者焦虑程度呈正相关。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4]对患者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 每个维度0~3分, 总分0~21分, 得分的高低与患者睡眠质量的高低呈负相关。患者出院前应用健康调查量表[5]调查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 主要包括RE、VT、MH、SF 4个维度, 每个维度的分值0~5分, 总分0~20分, 得分的高低与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状况和睡眠质量比较 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状况和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8.14±1.71)、(5.20±1.15)分, 常规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症状和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14.98±2.57)、(8.72±1.29)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RE、VT、MH、SF评分和总分分别为(3.89±0.72)、(3.93±0.65)、(4.08±0.53)、(4.02±0.78)、(15.71±1.35)分 , 常规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RE、VT、MH、SF评分和总分分别为 (3.14±0.43)、(3.05±0.54)、(3.32±0.87)、(3.26±0.81)、(11.79±1.34)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痉挛、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及血小板激活等机制的关系密切[6],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当影响到患者心脏的搏动和传导速度时, 会发展为心力衰竭, 若心律失常发生突然, 会导致患者猝死[7-10]。临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 药物的剂量、时间、用法及药物浓度的不当均会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患者心理、睡眠及生活质量[11-14]。

本研究中, 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状况和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8.14±1.71)、(5.20±1.15)分, 常规组分别为(14.98±2.57)、(8.72±1.29)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RE、VT、MH、SF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可缓解患者的焦虑, 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1] 江兆波.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效果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35):46.

[2] 吴飞, 赵决奎.急性心梗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18):3509-3510.

[3] 徐亚鹏.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7, 23(5):182-184.

[4] 毛楠.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与住院时间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 14(11):42-43.

[5] 李玉琼, 李雪娟, 邓方利.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0):4-6, 13.

[6] 司水清.分析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体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2):99-100.

[7] 王国萍.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比探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36):120-121.

[8] 丁高峰.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与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3):117.

[9] 刘锐, 杨巍, 陈晶, 等.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43):126.

[10] 杨巍, 陈晶, 刘锐, 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患者护理分析.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44):81-82.

[11] 周书萍, 庞秀清, 陈美.盐酸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2):178.

[12] 芮淑静.胺碘酮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研究.中国处方药,2014(10):122.

[13] 杨雨华.胺碘酮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护理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55):190.

[14] 林开秀.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0):191-193.

猜你喜欢

室性胺碘酮总分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一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