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藏药“人工牛黄”的开发意义△
2018-01-18东知多杰尼玛才让班玛才仁
东知多杰 尼玛才让 班玛才仁
(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16)
1 藏药“人工牛黄”的渊源
藏医药历史源远流长,理论体系完整,诊疗方法独特,临床疗效显著,藏医方剂极其丰富,现有藏医药古籍文献记载的方剂约有5000多种,是中华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传统藏药“人工牛黄”是由多味天然藏药组成,通常可代替天然牛黄使用。传统藏药“人工牛黄”古验方是藏药方剂中最常用的藏药,从现有文献来看,本品始载于公元8世纪宇妥·元丹贡布所著藏医药典籍之作《四部医典》[2],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由“萨格杭”、红花等6味药组成,味苦,甘,凉。
2 藏药“人工牛黄”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与用药要求也不断的提高,随之而来的疾病也不断的增加,传统藏药“人工牛黄”具有清热、除疫,解毒,清肝利胆之功效;临床上用于小儿热病,疫病、毒症、肝胆热、心肺热、脏腑热病及烧伤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3 天然牛黄与其他牛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版印发的4本藏药标准(《青海省藏药标准》、《六省区藏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标准-藏药》)的成方制剂中含牛黄的藏药制剂已达77种,约占25%左右。
我国每年牛黄需求量约5吨,天然牛黄产量不足1吨。由于国内天然牛黄资源日益稀缺,难以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1972年陆续批准了3个牛黄代用品,即:人工牛黄、培植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其中,人工合成牛黄其制作工艺简单,价格还不到天然牛黄的0.5%,成为天然牛黄的主要替代品。但人工牛黄与天然牛黄相比,无论在成份、结构还是药效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培植牛黄虽然与天然牛黄的质量完全一致,但培植牛黄质量参差不齐,且难以控制。此外,由于培植牛黄是在牛体内接种,一般需要半年到1年才能形成结石,一块结石只有3~5g,获得优质培植牛黄的成功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体外培育牛黄虽然已得到国家药典委员会证实,质量可控、安全隐患小。但体外培育牛黄的产业规模较小,迄今为止,国内能够生产体外培育牛黄的企业只有1家,体外培育牛黄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几乎为零,特别是功能上的差异较大。
由于人工牛黄的普及与使用,极大影响藏药“人工牛黄”的使用。况且如今懂得传统藏药“人工牛黄”炮制方法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亟待传承和深入研究。
4 藏药“人工牛黄”的开发思路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藏药“人工牛黄”的工艺、质量标准、药效学和毒理学等进行系统研究,确定本品的适宜剂型,制订质控标准,建立相关的藏医药理论,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医药工作者逐步认识藏药“人工牛黄”的作用特点、原理、传统藏医药文化背景和市场牛黄比较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