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堆技术在温室番茄生产中的应用
2018-01-18权银株雷金繁杨广元
权银株,雷金繁,杨广元
(1.陕西省凤翔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凤翔721400;2.陕西省杨凌区农技站,陕西凤翔721400)
日光温室栽培产量高、效益较好,是目前农业增收的主要种植模式。但由于部分种植户对效益的一味追求,片面加大化肥、农药用量,导致土壤板结、盐渍化程度加重,病虫害频繁发生且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产量和效益[1,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密切结合农村实际,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的有效转化,使生态改良,环境保护与农作物高产、优质、无公害生产相结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开辟了新的途径[3,4]。实施生物堆技术以来,温室产值提高,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度下降,土壤得到改善,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1 番茄应用生物反应堆技术要点
1.1 番茄品种选择、育苗
依据当地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对路的番茄品种,目前以德贝利、海星、冬冠等为主。
提前整好苗床地,一般在9月中旬开始播种育苗。
1.2 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制作
1.2.1 开沟
8月份在温室栽植行挖宽60~70cm、深25cm,长与栽植行相同的沟,要求南北向笔直,沟底平整,无坡度。
1.2.2 压秆
10月上旬开始收集玉米秆,并在栽苗前20d铺于沟内。铺设时玉米秆下端压在前面秆的中部稍下处叠加,秸秆用量标准是铺满沟槽并高出地面8~10cm,并在沟两头露出秸秆20cm为宜。
1.2.3 菌种处理
菌种、麦麸和水的使用比例为1:20:18,具体方法是先将菌种和麦麸搅拌均匀加水润湿,湿度以用手握住能渗出水滴、松手散落为宜,接种堆闷4h后即可使用。菌种每667m2用量4~5kg。把接种好的菌种湿料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铁锨拍一遍,使菌种湿料均匀分散在秸秆里。
1.2.4 浇水覆土
浇水时在秸秆上点穴式压土防漂浮,确保秸秆湿透。水渗后盖土,覆土厚度15cm。
1.2.5 打孔
浇水后2~3d打孔通氧。然后整地、定苗,苗定植在高畦上(即反应堆上面),定植后离苗10cm周围立即打孔,打孔数量不少于5个,用14#钢筋穿透秸秆层即可。
1.3 生育期管理
1.3.1 种植时间及密度
冬春茬番茄定植时间一般在10月下旬,苗龄40~45d,栽植密度为 2600 株 /667m2。
1.3.2 温度管理
缓苗期棚内白天25~28℃,晚上不低于15℃。缓苗后,秸秆开始腐烂,地温稳定,棚温升高,应逐步拉大昼夜温差,黎明前棚温10~12℃,控秧促根,降低夜温防旺长。遇到连阴、降雪等灾害性天气时放风排湿,降低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
1.3.3 水分与施肥
果实膨大前尽量少浇水,促根系下扎。为降低棚内湿度,提倡使用膜下暗灌方式。在使用有机肥作底肥的前提下,前期尽量以堆沤肥、沼液、冲施肥为主,中后期逐步增加化肥用量,以防化肥用量过大或过频伤根[4,5]。
1.3.4 后期管理
实施内置行下式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温室,应以单干整枝为主,一般留果6~7层,每摘一层果,其下的老化叶、全黄叶要及时摘除,尽量多保留叶片,以保证果实膨大和着色。
2 实施效果
2.1 提高地温,增强作物抗逆性
据调查,使用该技术后可使温室深冬季节20cm深土层温度提高2~3℃,有效地保证秧苗根系免受低温影响,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增强作物抵抗低温的能力。
2.2 减轻病害,节约成本
由于根系通气状况良好,温室内湿度减小,有效地控制了灰霉病、晚疫病的发生。在移栽前不施化肥且有机肥用量减半,配合浇水施用沼液,每棚节约肥料成本,同时减少了农药、浇水等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2.3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3月份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温室内上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反应堆示范棚CO2浓度在8:30至下午14:30较高,比对照棚高出2~4倍。
2.4 增产效果明显
应用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温室番茄果实圆整,色泽红亮,果汁丰富,酸甜可口,商品率达到95%以上。番茄植株生长健壮,一般上市期提前7~10d。示范棚从2月底上市半年来已采摘7000kg,单棚收入2.4万元,比对照增产25%。
2.5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实施该技术后温室内20cm耕作层土壤孔隙度提高1倍以上,有益微生物群体增多,水、肥、气、热适中。据测定,连续推广两年的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9.7g/kg,提高了2.5g/kg,为根系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3 注意事项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一项科学利用秸秆资源,大幅度提高瓜果菜产量,改善品质的现代农业生物工程创新技术。在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前必须对菌种进行预处理。
(2)吊蔓绳下部应预留足够的长度。随着生物堆逐步的分解,幼苗处土壤慢慢下沉,如果苗基吊绳预留不足就会造成苗被拔起而吊根死苗。
(3)为保证秸杆生物堆技术的实施效果,开沟要底部平整,使水流均匀,以免造成旱涝不均,影响秸秆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