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食药商蒲希密献贡宋太宗《贡表》译评△

2018-01-18唐廷猷

中国现代中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蔷薇

唐廷猷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 峨眉山 614201)

1 大食国兴起和与唐宋的贸易关系

公元631年,唐太宗贞观五年,长期分裂的阿拉伯半岛,建立起以麦地那为首都的统一的阿拉伯帝国,中国称为大食国(今沙特阿拉伯)。大食国迅速强大起来,盛时疆域包括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地区,后又占领今巴基斯坦一带的印度河流域,达到中国西部边境。故有“千国之国”之称。大食人善经商,在世界许多大城市和港口开展进出口贸易。

唐宋时,大食与中国贸易频繁。唐永徽二年至贞元十四年(651—798年)的148年间,朝贡贸易有37次[1];宋开宝元年至乾道四年(968—1168年)的200年间,朝贡贸易达49次[2]。民间贸易也十分活跃,规模很大。大食成为唐宋的重要贸易国。

广州是大食商船的停泊港,卸货和进货装船都在这里。很多大食商人,还在唐朝时就长期居住在广州的“藩坊”(或写为“蕃坊”)里,由他们的“藩长”负责内部管理和与中国当局沟通衔接,类似今日的外国领事。

大食商人运来传统的香药、犀角、象牙、珠宝和阿拉伯的精美纺织品。采购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数十种药材,行销世界各地。大食商人中,有蒲寿庚、啰辛那样的巨商,更有众多的中小商人。他们不惧宋朝路途遥远与海浪汹涌,既为赚钱,也为能亲临中国而感到自豪。《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六·大食》条,记载了大食药商蒲希密父子先后向宋太宗献贡的事,情景颇为感人,也是中国药业史的一份珍贵史料,值得研究。

蒲希密本为大食商人。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大食国王诃黎佛派他作使节携方物向宋皇献贡。14年后,蒲希密成为了海舶船主,并在当年,即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收到大食驻广州藩长的书信后,便携方物单独来贡。不幸因年老病困广州,几年都不能起程进京献贡。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大食国王遣副酋长李亚勿来贡。贡舶至广州遇见蒲希密。时蒲希密病困不能成行已经五年,遂将贡物与《贡表》交李亚勿同献。

2 蒲希密《贡表》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大食舶主臣蒲希密上言,众星垂象,回拱于北辰;百谷疏源,委输于东海。属有道之柔远,罄无外以宅心。伏惟皇帝陛下德合二仪,明齐七政,仁宥万国,光被四夷。赓歌洽击壤之民,重译走奉珍之贡。臣顾惟殊俗,景慕中区,早倾向日之心,颇郁朝天之愿。

昨在本国,曾得广州藩长寄书招谕,令入京贡奉,盛称皇帝圣德,布宽大之泽,诏下广南,宠绥蕃商,阜通远物。臣遂乘海舶,爰率土毛,涉历龙王之宫,瞻望天帝之境,庶遵玄化,以慰宿心。今则虽届五羊之城,猶赊双凤之阙。自念衰老,病不能兴,遐想金门,心目俱断。今遇李亚勿来贡,谨备蕃锦药物附以上献。臣希密凡进象牙五十株,乳香千八百斤,镔铁七百斤,红丝吉贝一段,五色杂花蕃锦四段,白越诺二段,都爹一琉璃瓶,无名异一块,蔷薇水百瓶。”[3]

宋太宗下诏:“赐希密敕书、锦袍、银器、束帛等以答之。”

[译文]

臣大食舶主蒲希密向大宋皇帝进言:

天上的繁星,环绕着北极星运转;千百条水道,都流入东海。宋皇的仁德安抚着远方的人民,显示出对他国的同等不外之心。俯首思量,皇帝陛下的仁德合乎天地,光明普照大地人间,博爱远布万国,光芒照耀四方。人民纵情为您歌唱,虔心用珍物向您敬献。回头想来,臣只是一个外国平常百姓之人,却景仰爱慕着中国,早有向往之心,想到中国朝贡的愿望十分强烈。

前些时候在本国时,曾收到驻广州藩长寄来的书信,叫我来中国入京贡奉。藩长盛赞皇帝圣明贤德、恩泽广布,并说鼓励蕃商来华的诏令已下达广南,朝廷厚待蕃商,赞赏运来了大量丰富的远方物产。臣于是搭乘海船,带上土产方物,经过龙王居住的茫茫大海,瞻望天帝之国疆土,渴望快些得到您圣明的教化,实现平生夙愿。现在,虽然到了有五羊城之称的广州,离京城皇宫仍然很远。我知道自己身体已经衰老,又生病更不能前往,只能遥想皇宫金门的灿烂辉煌,心目怎不俱痛。今遇我国使节李亚勿来中国朝贡,恭敬地准备了蕃锦、药物,请他代我向皇帝进献。臣蒲希密共进有:象牙50株、乳香1800斤、镔铁700斤、红丝棉布1段、五色杂花蕃锦4段、白越诺布2段、孩儿茶1琉璃瓶、无名异1块、蔷薇香水100瓶。”贡物共9种,其中药物5种。

至道元年(995年),蒲希密的儿子受其母嘱咐,由舶主蒲押陁黎带到中国寻父。在广州找到父亲后,蒲希密叫儿子向宋太宗献贡致谢。朝廷安排在崇政殿进献。译者代读的《贡表》内容是:

“父蒲希密因缘射(追求)利,泛舶至广州,迨今五稔(年)未归。母令臣远来寻访,访至广州见之。具(通俱)言前岁蒙皇帝圣恩降敕书,赐以法锦袍、紫绫缠头、间涂金银凤瓶一对、绫绢二十匹。今父令臣奉章来谢,以方物致贡。”贡物有白龙脑100两、腽肭脐50对、龙涎香1银盒、眼药20小琉璃瓶、千年枣6琉璃瓶、蔷薇水20琉璃瓶、乳香山子1座、蕃锦2段、驼毛褥面3段、白越诺布3段等。贡物共10种,其中药物6种。

宋太宗问其国情、物产;又赐以袭衣、冠带、被褥等物;令内阁相关部门宴请,留住国宾馆。父子二人住数月后送回。行前降诏:答赐蒲希密黄金,准其所贡之值。至道三年二月,蒲希密的儿子又随宾同陇国使节再次来朝献贡。[3]

3 龙涎香蔷薇水无名异小议

龙涎香

蒲希密儿子贡有一银盒龙涎香,显得特别珍贵。龙涎香在大食、波斯(今伊朗)分别有香王、香神之称。

龙涎香的来源颇为传奇。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七·龙涎》条说:“大食西海(阿拉伯海和索马里海域)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鲛人采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稍久色紫,甚久则黑。因至番禺(今广州),尝见之。不薰不莸(不香不臭),似浮石而轻也。”元代人汪大渊《岛夷志略·龙涎屿》条也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近海,有一座叫龙涎屿的小岛,“每值天清气和,风作浪涌,群龙游戏,出没海滨,时吐涎沫于其屿之上,故以得名。涎之色或黑于乌香,或类于浮石,闻之微有腥气。”[4]龙是不存在的传说动物。实际上是抹香鲸,肠道受刺激后的保护性分泌物凝块。大概是因为剧烈吐泻或尸体腐烂,脱离鲸体而浮凝海面。

龙涎香的功用也很神奇。大食人用它调制香膏,用于化妆品和烹调食物。龙涎香虽本不香,但有特殊的胶结性能,配制其他香药,能散发众香,经久不绝。唐宋人用龙涎香配制香料和香烛,据说可数十年香气犹存。朝廷常在年末常向大臣分送香药。《铁围山丛谈》记载了一则赐香药趣事。宋徽宗政和年间,内侍发现皇帝收藏各种珍品的奉辰库中,有两块大龙涎香。宋徽宗只知其用不知其珍,就大方地分赐大臣、近侍。谁知过了一会,取豆大之粒焚之,竟放出奇异花香,芬郁满座,香气良久不减。宋徽宗大为惊喜,知到是奇香珍品,忙令全部收回,使众人空欢喜一场。[5]

龙涎香还有一医疗作用,就是消暑。但因价值昂贵,医生都不用它。聪明的唐懿宗同昌公主,使用一种涂有龙涎香的澄水帛,作消暑保健用品,据说效果很好。唐末人苏鹗《杜阳杂编·卷下》有如下记载。

同昌公主在长安时,一次宴请夫君韦宝衡亲族。当时正是盛夏酷暑,虽珍食满庭,众人难有食欲。公主叫人取来澄水帛,浸水后挂在南窗,不多时气温骤降,以至人们都想加衣服。暑消食欲大起,诸餐桌都不断添食。此说不免夸张,倒有可能是澄水帛散发的芳香之气,沁人心脾,令人兴奋,忘却了对热的感受。苏鹗听说或见过澄水帛,他记载:“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也。”原来是一块涂有龙涎香的粗绸,可以随处挂用。这种创新用法很有启迪作用。

龙涎香的传奇来源和神奇作用,使它的身价大增。宋徽宗时为官京城的张知甫,在所著《可书》中回忆说:“仆见一海贾鬻(卖)龙涎香二钱,云三十万缗可售鬻。时明节皇后许酬以二十万缗,不售。遂命开封府验其真膺。吏问:‘何以为别?’贾曰:‘浮于水则鱼集,熏衣则香不竭。’果如所言。”结果成交没有,张知甫未说了。明节皇后是宋徽宗宠妃刘贵妃,宣和三年34岁死后加封为皇后,谥号明节皇后。原书说的二钱真龙涎卖三十万回价二十万,金额单位都是缗。笔者认为金额单位可能是文不是缗。千文为一缗。宋徽宗崇宁元年外贸总收入才110万缗。喊价30万缗占总入的27.27%,回价20万缗占18.18%,均太高不可能成交。只有回价是二十万文,合200缗,不到总入的1%,买下才有可能。

蔷薇水

蒲希密父子均贡大食有名的蔷薇水。大食距东亚大宋朝数千里之遥,却不怕到宋时已香气散失。北宋人蔡絛知道秘诀,因为他是宋徽宗得宠宰相蔡京之子,可能在宫中见过和听说过蔷薇水。他在《铁围山丛谈·卷五》中说:过去说蔷薇水是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其实不是这样的。大食蔷薇水制法,是用白金(银)为甄,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屡采屡蒸,积而成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故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着衣袂(宽大衣袖),经十数日不歇也。今广州仿外国造香水,则不能得其蔷薇,只好取素馨花、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眼鼻。但与大食蔷薇水相比,相差有如主仆之别了。[6]

无名异

中药本有无名异一味,主含二氧化锰,尚含铁、钴、镍等微量元素。为少常用活血祛瘀止痛药。但多用做青花瓷釉彩青料用。我国无名异主产广东、广西及四川、陕西等地。波斯所产无名异,高钴低铁低锰最宜做青花瓷釉料。宋代有御窖专门为皇室生产青花瓷。故蒲希密带来波斯无名异向宋皇献贡,可谓精明之极。

镔铁为一种大食精铁,作锻制兵器用。

4 大食人向往中国两大原因

蒲希密《贡表》辞藻华丽,文字优美,恐为广州司舶司人代写。但“臣只是一个外国平常之人”以后向往中国内容,真切朴实,则是蒲希密本人真意。蒲希密向往中国真情如此强烈,绝不是他个人现象,成千上万的大食人云集广州等中国城市,即是证明。这大概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还在唐朝时,唐军与大食军发生怛逻斯之战后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让大食人开始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原委是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唐朝镇守西域的节度使高仙芝,因对西域藩国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无蕃臣礼”处治不义,滥杀无辜,抢掠财物。逃脱的石国王子请大食保护。高仙芝骄傲轻敌,率2万唐军及部分西域联军共3万人,长途奔袭七百里主动出击。10万大食联军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与唐军遭遇。双方激战5日,唐军战败,大部被歼,少数逃脱,万余人被俘。俘虏中有医师、画师和造纸等各种工匠,带去了先进的唐朝文化和生产技术。大食安排工匠们进入造纸、丝织、陶瓷、冶金等产业劳作,促进了大食经济文化发展。所以,这场战役不但未使两国关系恶化,大食反而于次年3次遣使献贡与唐修好,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7]大约一百年后,大食所属的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巴格达先后出现造纸作坊和卖纸商人。造纸术再向西传到欧洲。

大食人崇敬中国文化,喜爱中国商品,随后贸易关系大发展,大食甚至将首都从大马士革(今叙利亚首都)迁往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当时的国王曼苏尔(754—775年在位)说:这里有底格里斯河,可以把我们和遥远的中国联系起来。底格里斯河码头有几英里长,经常停靠着几百艘国内外商船。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汇流,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北部,入口处有巴士拉港(今属伊拉克)。阿拉伯半岛南端,有著名的亚丁港(今属也门)。阿拉伯半岛东北角,有马斯喀特港(今阿曼首都)。巴格达、巴士拉、亚丁和马斯喀特,都是大食与唐朝贸易的重要港城。在巴格达和亚丁,有专卖中国商品的市场,中国丝绸、瓷器和麝香等药材,是主要商品。一些中国药材有了新的俗名:肉桂被称为“中国木”,土茯苓被称为“中国根”,火硝被称为“中国雪”,磁石被称为“中国土”[8]。大食医学、药学发达,建有药剂学校和制药作坊。在他们编写的医方书里,收入了中国大黄、樟脑的功效和用法。繁华、富庶的中国引起了大食人的向往。

有趣的是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期,唐肃宗因兵力不足,许以厚赏邀请大食等西域国出军相助。中国回族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大食派3000骑兵助唐。这批大食军人果然不负众望,立下战功,受到嘉奖。他们还喜欢上了中国,唐朝政府也鼓励他们留住长安结婚生子。于是从扬州等州县选来3000女子,送到长安与他们婚配。他们后来成为中国回族的先民之一。

二是宋朝实行对外友好的朝贡政策。外国国王或派使节到中国朝贡,是中国皇帝的客人,因而所带商品不上税;一行人由中国负责从口岸到京城至离开回国的吃、住、行接待;献贡后,安排下榻国宾馆吃住数月;中国皇帝往往有超过贡品价值的金、银等众多赏赐;无返回船的献贡人,中国还安排搭乘中国使节的出国船或商船。所以,到中国进行国家间的朝贡,虽然路途遥远艰辛,但是有丰厚之利可图,又为诱人的愉快旅行,故导致一些商人以朝贡形式和中国做生意。

朝贡贸易增加,所贡之物又多为无实用价值的奢侈品,金银铜等金属也流失太多,使中国不堪重负,南宋时不得不采取限制朝贡措施,大力发展正常的海上商业贸易。《宋史·食货志下》记载: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下诏批评市舶司说:“市舶多以无用之物费国用,自今有博买笃耨香环(一种产真腊国呈环状的香料)、玛瑙、猫儿眼睛(一种中显光、棋子大的绿宝石)之类,皆置于法;惟宣赐臣僚象笏、犀带,选可者输送。”建炎四年(1130年),宣抚使张浚奏:大食国遣人进珠玉宝贝。宋高宗谕张浚勿受,适当赏赐答谢了结。以后,大理国要求进贡,宋高宗也令只许买马,大象及其他物品一律不要,仍嘱酌情给与赏赐和慰劳,不忘人家一番劳累幸苦,体现出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中国与大食的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现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破坏极大、伤亡惨重。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对中国伸出了援手。尤以沙特阿拉伯援助重大,我国《环球时报》5月22日发表陈菲的署名文章:《感谢沙特的慷慨捐助》[9]。

文章说:沙特阿拉伯在向四川地震灾区捐助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后,再次追加了8.5万顶帐篷、40万件篷布、50万条毛毯的宝贵物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很容易”地拿出几千万美元和这样大规模数量的物资。沙特政府和人民对四川灾情的真诚同情,以及对患难中的中国人民的特殊善意,值得我们永久铭记。2006年,中国和沙特两国元首实现了互访后,中沙关系发展非常迅速。沙特人对中国充满了友好的感情,许多沙特人来华旅游后赞不绝口。特别是当时年过80的阿卜杜拉国王本人,2006年严冬访问中国,是他登基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现在中沙贸易的规模大、变化大,已由过去的丝绸、瓷器换珠宝、香药,变为中国的工业品换石油、石化产品了。

猜你喜欢

蔷薇
芒种时节话蔷薇
夏夜之梦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刘扬画虎的探索与创新
蔷薇在诉说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Esoteric Grandioso K1X Gold Edition(金色限量版)
中华谣
隐居在蔷薇园的老狐狸
花开恣意是蔷薇
朵朵和蔷薇(上)
生如蔷薇,为情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