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类常见鳃病诊断与治疗

2018-01-18欧阳月

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10期
关键词:病鱼全池细菌性

欧阳月 王 震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鱼鳃是鱼类的重要器官,通过与水体接触为鱼类提供氧气。鱼鳃作为病害高发部位,对鱼类病害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快速发展,鱼类鳃病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部分水产从业者包括基层水产技术人员分不清具体病因,不能对症下药,往往导致延误病情,加重损失。笔者总结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经验,对鱼类常见鳃病诊断与治疗提供几点个人见解。

一、鳃病的类型

1.真菌性鳃病

主要病原有水霉菌和鳃霉菌。发病时,病鱼通常在水面独游,食欲下降,经常聚集在进水口或增氧机周围,呈缺氧症状。鳃丝色泽深红或发白,呈“花鳃”状,鳃丝黏液分泌明显增加,常附着水体泥沙等异物,1~3天即可出现死亡。

鳃霉病只发生在鱼鳃部位,常流行于春秋季节,水温20℃以上,镜检霉菌菌丝呈黑色;水霉病可发生在鱼体各个部位,肉眼可观察到明显的“白毛”。常流行于春冬季节,水温20℃以下,镜检或目视有明显白色霉菌菌丝。

2.细菌性鳃病

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主要危害草鱼、鲤鱼。发病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常离群独游。体色尤其头部的颜色明显发黑。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腐蚀穿孔,出现常说的“开天窗”症状。鰓丝黏液增多,附着大量污物,末端肿大发黑,严重时鰓丝腐烂缺损,呈长短不一的“扫帚”状。细菌性鳃病主要流行于4-10月,温度越高越容易暴发。

3.寄生虫性鳃病

病原主要有指环虫、中华鳋、车轮虫等。发病时,鰓丝出现损伤,表面多黏液覆盖,有时会有一层白膜。病鱼有时鳃盖半张开,游动缓慢,体色无明显变化,通常还伴有细菌性感染。

4.水质性鳃病

池塘水质恶化时会引发鱼类鳃病。如果池塘pH偏高,氨氮含量过高,或者pH偏低,硫化氢浓度过高,病鱼鰓丝发黑腐烂,养殖生产中容易与细菌性烂鳃病混淆。

5.毒害性鳃病

养殖生产中过量使用药物,容易导致鱼类鰓部出现病理性变化。通常表现出鰓丝发黑发紫,肿大腐烂,出现类似细菌性烂鳃病的病理特征。

二、诊断

1.现场问询查看。通过向养殖户询问了解池塘水源状况、养殖品种及数量、水体颜色变化、近期用药情况、死鱼病鱼特征等。

2.现场查看池塘水色及透明度、典型病鱼症状,检测主要水质指标,镜检鰓丝状况、有无寄生虫。特别需要注意只有在观察到寄生虫有足够数量,才需要进行治疗。如在低倍显微镜下视野能看到指环虫4~5个以上,车轮虫 20个以上等等。

3.有条件的可进行实验室精准诊断,进一步明确病因。

三、治疗方法

1.真菌性鳃病:真菌性鳃病目前主要以预防为主,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可使用亚甲基蓝按照每3~5mg/L,隔天全池泼洒,连用3次;或用五倍子末拌饵投喂 ,每1 kg饲料用5g,每天2次,连用5天。同时拌喂维生素C、E以增强鱼类自身抵抗力。

2.细菌性烂鳃病:可用强氯精按每1m3水体0.3~0.5mg/L、溴氯海因每1m3水体0.05g(有效成分)全池泼洒1~3日。同时内服大蒜素或氟苯尼考,连用3~5日。

3.寄生虫性烂鳃病:使用晶体敌百虫0.5mg/L全池泼洒,或采用指环绝杀等杀虫药物杀灭虫体。中华鳋、车轮虫引起的烂鳃病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mg/L全池泼洒。

4.水质性鳃病:主要调节改良水质。如果pH偏高,通过换水降低池塘水体pH和氨氮浓度,并使用酸性药物或泼洒生物制剂改良水质。pH偏低,硫化氢浓度过高,则可通过换水并使用碱性药物如生石灰等提高水体pH,同时泼洒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环境。

5.毒害性鳃病:主要通过加注新水,降低药物毒性,减轻对鱼类的伤害。

四、预防方法

1.放养前应清理过多淤泥,使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清塘消毒、改良底质。

2.鱼种下池前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或食盐水浸浴消毒,杀灭鱼种体表病原体。

3.运输、操作过程中应小心轻放,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4.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是降低鱼类鳃病发生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养殖生产中应加强水质管理,定期使用调水药物如强氯精、漂白粉等或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全池泼洒调节水质,保持池水“肥活爽嫩”。

5.避免使用未发酵完全的猪粪等有机肥。

6.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按照“四定”原则,投喂优质饲料,提高鱼体抵抗力。

7.出现病害后,应及时治疗,科学合理用药。

猜你喜欢

病鱼全池细菌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健康养殖问答(25)
裂唇鱼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
水霉病的预防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