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鱼类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调控方法
2018-01-18王东
王 东
水质控制是渔业养殖中的关键因素,“养好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控制不好,可能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水质恶化造成损失的事件屡见不鲜,并且,水中的溶氧状况、pH值等是影响养殖鱼类摄食量及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可见水质管理对于鱼类养殖的重要性。要管理好池塘养殖用水,生产者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水质变化的规律性,在生产中及时根据水质变化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1.池塘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池塘养殖用水,首先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生产者要了解养殖需要的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通过平时定期对水质的监测,调整水质达到最佳状态,池塘养殖中常用水质指标有:透明度、pH、DO、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重金属等,并且,不同的水质会表现出不同的水色,生产者可以根据水色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1.1 池塘养殖水质标准
透明度:25~40cm。pH值(酸碱度):最适养殖用水为7.0~8.5。DO(溶解氧):连续24h中,16h以上必须大于5,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氨氮:≤1.0mg/L。硫化氢:≤0.2mg/L。亚硝酸盐:〈0.1mg/L。重金属:汞≤0.0005mg/L,铜≤0.1mg/L,铅≤0.05mg/L,镉≤0.005mg/L,铬≤0.05mg/L。
1.2 水质与水色
1.2.1 根据水色判断水质
(1)黄褐色水(包括褪色水,褐绿色水)。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硅藻门、绿藻门的藻类为主,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当硅藻大量繁殖时,水体的颜色呈黄褐色,该种水色是养鱼的上好水色。
(2)黄绿色、草绿色水。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主要以绿藻门的藻类为主。一般情况下,生长绿藻的水体颜色呈黄绿色,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鲜绿色,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所以以绿藻为主的水体是较稳定的,是养殖者所期望的水色。
以上两种水色的水质都比较好,水体中所含有的浮游植物一般都是鱼类易消化的种类,要注意保持。硅藻对水体变化的适应性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绿藻对水环境的变化适应性强,但要注意水色太绿(如墨绿色)时则说明水色已老。这时,就需要及时换水或加注新水或者用氯制剂全池泼洒来控制池水中绿藻的数量。
(3)墨绿色水。水体在天气较热时,池塘的下风处常浮有一层绿膜,这说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较多,水体中所生长的浮游植物以裸藻门的藻类为主,这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品种。
(4)红棕色水。池水在阳光照射下呈红棕色,且藻类在水中分布不均匀,成团成缕,此种颜色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甲藻门的藻类。当它们大量繁殖时水色呈酱油色,是水质变坏的标志。
(5)翠绿色水。当水体的颜色呈翠绿色时,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当水温升高时,在池塘四周,尤其在下风处的水面上浮有一层翠绿色的浮膜,此种颜色的水体中常常含有大量的蓝藻,该水色是水质老化的标志。
以上3种水色的水质都不好,水体中所含有的藻类多数是鱼类不易消化的种类。
(6)灰白色水。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数量较多,它们是鱼苗下塘的优质生物类饲料,在鱼类养殖的中后期,鱼池中已经不需要这些浮游动物,当这些浮游动物的繁殖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易引起鱼类浮头,同时还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食与生长。故应该在鱼池的四周用药将它们杀死,随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施一些无机肥来培肥水体。
1.2.2 优良水质的特点
优良水质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
肥就是浮游植物多,易消化吸收种类多。活就是水色不死滞,随天气好坏和时间不同而常有变化,是浮游植物处于系列旺盛期的表现。嫩就是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细胞没有衰老。爽就是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浑浊度小,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cm,水中含氧量较高。
2.常见池塘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实际养殖中的水质问题主要由透明度、pH值、DO、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指标的好坏与天气变化引起的,生产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2.1 pH值
水体中的pH值会随着水的硬度和CO2的增减而变动。池塘中pH值通常随着日出逐渐上升,至下午16:30-17:30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持续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反复。池塘中pH值的日正常波动范围为1~2,当水体中pH值过高、过低或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
2.1.1 pH值过低处理措施
pH值过低,下降幅度过大通常是水质变坏,水体中溶解氧降低,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加的综合体现,pH值过低或下降过快都会降低和削弱鱼类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其生理缺氧和应激;亦会降低水体中磷酸盐的溶解度,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繁殖减弱,有机物分解速度降低;而且在酸性的水体中鱼类更容易感染寄生虫。
采取措施:①可以将池中水排出1/4~1/3,注入新水,反复2-3次,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②每半月泼洒生石灰水,每亩用量5~15kg,既可以调节水体pH值,又可以防治病害发生;③加速培植浮游植物,形成新的藻类,对于形成的蓝藻要及时控制,必要时追施无机肥料,促使优良藻类繁殖;④充分增氧,控制还原型物质的生成。
2.1.2 pH值过高的处理措施
pH值过高或上升过快会腐蚀鱼类的鳃部组织,使黏液凝固,严重时体表黏液成丝状;而且pH值过高的水体中易形成蓝藻水华;pH值过高的水体同样也会形成难溶的磷酸三钙,从而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循环减缓。
采取措施:①用滑石粉调节,用量为每亩1~2kg;②每亩用0.5~1kg明矾,全池泼洒;③对pH值过高或升幅太快的水体也可用醋酸泼洒,少量多次泼洒后,及时测定水体pH值;④多施有机肥,以肥调碱。
2.2 溶解氧
水中的溶氧高低对鱼类的生长繁殖意义深重。在冬季时节,很多养殖者会注意对水体的供氧,然而对于炎热的夏季,供氧却常常被忽略,其实这时同样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夏季气温较高,这样会使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而高的气温则会促进水体中藻类以及好氧细菌的生长,它们的过快生长会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过度下降,其结果会使鱼类不爱进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大面积死亡。养殖池塘中溶解氧通常要求在5~8mg/L,至少不低于4mg/L,当溶解氧低于3mg/L,会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造成鱼类的死亡。另外,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工业排放产生的硫化物在水体中产生硫化氢等物质,与鱼体血红素中的铁化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影响对氧的吸收,此外,硫化氢的氧化过程还会消耗溶氧。
当池塘中溶氧不足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合理使用增氧机。池塘中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可以使水体表层富氧水带入水体下层,达到增氧目的。②合理换水。注入新水,使新水中所携带氧气进入水体中。③防止工业污水排入水体。④减少池塘中有机物、微生物等耗氧量。⑤逐渐培育出所需适用的藻类。⑥合理使用增氧剂,如过硼酸钠、过氧化钙、过碳酸钠等。
2.3 氨氮
水体中氨氮含量高,是由于水体中的氨主要来源于含氮的有机物的分解和缺氧时被反硝化菌还原而成,分子氨和离子铵在水体中可以互为转化,它们的数量取决于水中的pH值和水温,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比例相应减少,毒性越低。反之,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比例越大,毒性越强。所以消除氨的毒害作用,需要有效控制氨的来源和pH值。另外,池塘封闭水体中,微生物分解,饲料投喂过量,使水体中鱼类粪便增多,氨氮量会随之增加,水体中亚硝酸盐也会增加,亚硝酸盐长期残留水体中,造成水质污染。
采取措施:①在养殖初期严格清塘、清淤,减少池塘中氮的含量;②养殖初期肥水的时候注意有机肥的使用量;③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④选择品质好、品牌高的优质饲料,科学投喂,做到四定投喂;⑤正确使用增氧机;⑥定期检测氨的指标,早预防、早处理;⑦及时清理养殖水域底层的污垢及鱼类粪便。
2.4 硫化氢
水体中的硫化氢对鱼类具有较强的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的浓度要严格控制在0.2mg/L以下,水体中硫化氢的来源主要是饲料残饵、水生生物的尸体和淤泥等在溶氧缺乏时厌氧微生物而产生的。
水体中硫化氢偏高,采取措施:①铲除池底较多的污泥,曝晒池底,改良底质;②保持水体中的高溶解氧,避免硫化氢的产生和积累;③放养密度要合理,投喂优质饲料;④适当换底层水,减少硫化氢的生成和积累;⑤按20mg/L的浓度施生石灰,全池泼洒;⑥池塘中施硝化菌、硫磺菌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使硫化氢转化。
2.5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硝化细菌等其他微生物会将其转化成硝酸盐,并不影响鱼类的生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错误的时间使用了消毒剂,将负责硝化的硝化细菌等杀死,亚硝酸盐便会富集。亚硝酸盐的富集,还与其他有关。例如池底淤泥、过盛的饵料、鱼类排泄物等的分解均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鱼类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减少,从而降低了其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自身的新陈代谢缓慢,从而影响生长。尤其在养殖中后期,由于鱼类生长需要,投喂量增加,生物及氮的库存量增加,而硝化细菌自身繁殖较慢且生长易受到其他菌群的抑制,使池塘中的亚硝酸盐偏高。
防治措施:①合理使用增氧机,有必要的话使用化学增氧剂;②使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利用活菌剂加快氮分子的分解、转化;③偏瘦的水体,要追施磷肥,促进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偏肥水体用沸石粉或明矾+食盐全池泼洒;④及时更换底层水和污水,注入新水;及时清理池塘中的污物。
2.6 水体蓝藻水华
高温季节,由于残饵、粪便、水生动物自身代谢产物等,使得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尤其在强碱性淡水体,更容易出现蓝藻水华,水面形成带状的绿色油膜或漂浮于水层,养殖者简称“老绿水”。
采取措施:①排出表层的绿色油膜水,增加换水次数;②控制投饲量,不投粉料、散料,避免与排泄物结合而肥水;③使用水产专用除藻剂,并合理使用增氧机;④生态防治,放养适量鱼类摄食蓝绿藻和代谢产物等。
2.7 池塘水色发白
在养殖前期浮游动物或浮游植物大批死亡,单细胞藻类不能正常繁殖,造成池塘水色发白。而在养殖后期因为天气突变,溶氧下降,毒素增加,进而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所致。
采取措施:①开增氧机,排出底层水,加注新水;②采用增氧剂,光合细菌等施肥;③发白水体中如果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应当使用亚硝酸盐降解剂,并减少投饵量,加注新水,适当肥水。
2.8 池水发黑、发臭
池中较多有机物质(如残饵、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导致池水发黑、发臭,有机物分解不仅消耗大量溶氧,而且产生大量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危害鱼类健康,造成鱼类机体免疫力差,易发细菌病害,甚至泛塘。
防治方法:①更换底层池水,加注新水,同时采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消毒杀灭过多有机物和微生物,并充分增氧;②注入新水,增加新藻群,并加施磷肥,及早培育出新的优势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