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山县茧丝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8-01-18杨义应胡小萍高志霞潘声霞

中国蚕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霍山县桑枝蚕农

杨义应 胡小萍 高志霞 潘声霞

(1霍山县茧丝绸有限公司, 安徽霍山 237200; 2霍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徽霍山 237200)

茧丝绸产业是霍山县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在促进霍山县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受茧丝绸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霍山县出现了桑园弃管、抛荒等现象,造成桑园面积减少,蚕茧产量下降,茧丝绸产业呈现出萎缩的态势。为此,我们在分析霍山县茧丝绸产业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霍山县茧丝绸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供同仁参考。

1 霍山县茧丝绸产业现状

霍山县是一个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山区县,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称,全县面积2 043 km2,人口约37万人,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1],交通便利,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优越,非常适合栽桑养蚕。霍山县的茧丝绸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七五”时期和“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在霍山县经济结构中已逐步确立了支柱地位,特别是1999年霍山县在全国率先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改革以来,茧丝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我们调查,霍山县现有桑园3 333.3 hm2(可采叶桑园面积约2 000.0 hm2),蚕农1万户,蚕桑企业6家(霍山县茧丝绸有限公司、安徽海泓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霍山县丝侬蚕丝家纺有限公司、六安玫瑰红茶品有限公司、霍山县天衡桑蚕制种有限公司、霍山县永兴菌业有限公司);正常年份,年饲养蚕种5万盒,年产鲜茧2 300 t,户均养蚕年收入0.6万元,在丝厂打工的农民工年收入3.6万元,生产白厂丝400 t,白厂丝等级平均达5 A以上,生产蚕丝制品4万件,年产家蚕一代杂交种8万盒(除满足霍山县蚕农饲养外,其余蚕种销往周边的六安、肥西、岳西等市县);年产桑枝香菇、木耳等300万棒,桑枝竹荪13.3 hm2、桑叶红茶约20 t,行业总产值达3.5亿元,利税2 000余万元。霍山政府网和安青网以《小竹荪加码林下经济》为题,报道了霍山县开发的桑园桑枝竹荪,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给予了肯定[2-3]。安徽科技报、江淮时报等传播媒体也对霍山县茧丝绸及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情况做了报道[4-5],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等领导、专家到霍山县视察、调研茧丝绸工作,对霍山县茧丝绸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霍山县先后荣获“安徽省优质茧基地建设先进县”“安徽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 霍山县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优势

霍山县作为安徽省优质茧重点生产县,蚕茧产量、质量都位居安徽省前列,霍山县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较好的政策

霍山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把茧丝绸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之一,相继出台了《霍山县茧丝绸产业化实施方案》《霍山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及对该政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的通知[6]等扶持政策和《霍山县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均对发展茧丝绸产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对新辟、低改桑园基地的无偿提供桑苗,对新增桑枝食用菌的给予每万棒2 000元的补助,对新建小蚕共育室的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补助,对新建省力化养蚕大棚(蚕室)的给予每平方米20元的补助,对茧丝绸企业技术改造、拓展营销网络等也给予一定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霍山县茧丝绸产业的持续发展。

2.2 有较好的体制

霍山县原有的茧丝绸管理体制是农业部门管生产,供销系统管收烘,轻纺系统管加工,造成产业链严重脱节,条块分割、相互制约的弊端日益显露,霍山县茧丝绸行业处于全面亏损的局面。1999年,霍山县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茧丝绸产业实施贸工农一体化改革,将原农牧水产局蚕桑站、供销社茧丝绸公司和私营企业整合在一起,组建霍山县茧丝绸(集团)公司,同时成立霍山县茧丝绸办公室(2016年与霍山县茶叶发展办公室合并成立霍山县茶叶和桑茧产业发展办公室),与集团公司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把过去分属3家的人、财、物和生产、收购、加工环节全部纳入集团公司管理,形成农工商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使茧丝绸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企业直接收购鲜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可直接参与基地建设、技术辅导,为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茧丝绸产业链条和服务体系,运行至今,取得了养蚕农户、蚕茧收烘企业、政府均满意的好成绩。此项改革还得到了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等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领导批示“霍山县的体制很值得借鉴,与我们追求的目标十分吻合,应调查、解剖并推而广之”[7]。

2.3 有较好的基础

茧丝绸产业是霍山县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蚕农对栽桑养蚕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全国蚕桑生产呈现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霍山县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且每年都有新栽桑园。据霍山县茶叶和桑茧产业发展办公室统计,自2010年开始,已连续7年栽桑发展蚕桑生产,新增桑园全部栽植农桑14号、育71-1、强桑1号等优质高产桑树品种,现全县桑园95%以上为优良桑品种,并呈现出向重点乡镇、蚕桑大户集中的倾向,规模效益逐步显现;而且大部分蚕农修建了专用蚕室,购置了蚕具,且蚕具数量充裕、结构合理、使用得当。由于蚕农的饲养技术普遍较好,养蚕效益也较高。据我们调查,2017年春季霍山县盒种产茧量平均达52.5 kg,最高达65.5 kg,盒种产值平均达2 625元/盒,3 000元/盒以上的比比皆是,蚕茧质量优良,70%以上可缫制5 A级以上的生丝[8]。

2.4 有较好的条件

一是产业链条完整。霍山县拥有安徽省最大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企业1家(霍山县天衡桑蚕制种有限公司),茧丝绸加工销售企业3家(霍山县茧丝绸有限公司、安徽海泓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霍山县丝侬蚕丝家纺有限公司),蚕桑资源开发利用企业2家(六安玫瑰红茶品有限公司、霍山县永兴菌业有限公司),农民栽桑养蚕不仅蚕茧销售无忧,而且养蚕废弃物(如蚕沙、桑枝及摘蕊叶)也被逐步利用,收入逐年增长。二是服务网络健全。霍山县茶叶和桑茧产业发展办公室是霍山县茧丝绸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直属县政府的正科级单位,现有职工6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5人,霍山县茶叶和桑茧产业发展办公室根据各乡镇桑园面积的多少、任务的轻重安排人数不等的蚕桑技术干部,在重点村、组安排农民技术员为蚕农及时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蚕桑技术服务网络,对茧丝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和服务作用。三是地理位置优越。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区北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6.2 ℃,1年可养蚕7批,70%以上的蚕茧可生产5 A级以上的高品位生丝。四是农村资源丰富。据我们调查,霍山县约有6 666.7 hm2坡地、河滩地和荒田荒地可供栽桑养蚕。虽然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在县内工厂上班,但农村女劳动力及中老年等半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居多,可为栽桑养蚕源源不断地提供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同时栽桑养蚕相对于其它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高,增收明显,单个农民既可本人发展栽桑养蚕,也可为养蚕大户打工获得收入。

3 霍山县茧丝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霍山县茧丝绸产业虽然有较好的发展优势,但还是存在着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蚕桑比较效益下降 蚕农生产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在中国农村地区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霍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相对贫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另外,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加,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且价格不断攀高,而蚕茧价格上涨缓慢,蚕桑比较效益下降。据我们调查,霍山县农村养蚕2000年雇工为15元/d,2017年为90元/d,上涨了5倍,鲜茧价格2000年平均为19.2元/kg,2017年为历史最高价50.06元/kg,仅上涨了1.6倍;另一方面,茧丝绸产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茧丝绸商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蚕茧价格基本上是每隔3~5年1个循环,每隔2~3年1次价格波动。价格的忽高忽低,产业的忽上忽下,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与短缺使栽桑养蚕这种劳动密集型农业,成本增加,效益下降,造成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3.2 桑园复种指数低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

霍山县桑园复种模式主要有桑-菌(竹荪)、桑-菜(豆荚等)、桑-草(红花草)、桑-果(西瓜)4种。其中桑园套种竹荪是利用桑枝等作为栽培原料,利用桑树枝叶遮阳进行竹荪生产,产值较高,是一项非常好的复种模式,但因对桑园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等原因,推广面积不大;桑园套种豌豆、青菜、红花草等,因产值不高等原因,推广缓慢;桑园套种西瓜仅限于一年生新栽桑园,种植面积不大。据统计,霍山县桑园复种总面积约133.3 hm2,仅占可采叶桑园总面积的6.7%。霍山县已开发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有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叶菜,据霍山县茶叶和桑茧产业发展办公室统计和测算,目前霍山县年生产桑枝食用菌300万棒,利用桑枝约750 t,占可采叶桑园桑枝总产量(约30 000 t)的2.5%;年产桑叶茶、桑叶菜约20 t,利用春季摘蕊鲜叶约80 t,仅占可采桑园摘蕊叶总产量(包括春季摘蕊叶、秋季顶梢叶,总产量约750 t)的10.0%,利用率不高,还有大量未开发的蚕沙、蚕蛹、蚕蛾、桑椹等可利用资源。

3.3 适度养蚕规模户比率小 机械化程度低

据我们调查,目前霍山县年饲养蚕种10.0~20.0盒的养蚕户有454户,年饲养蚕种20.0~30.0盒的养蚕户有70户,年饲养蚕种30.0~100.0盒的养蚕户有55户,适度规模养蚕户(单户年饲养蚕种10.0~100.0盒)共计579户,占霍山县养蚕户总数的5.8%,年饲养蚕种9 352.5盒,占霍山县蚕种饲养总量的20.3%,所占比率小;霍山县桑园翻耕除草、施肥治虫、采叶伐条,养蚕切叶喂叶、消毒防病、上蔟采茧等均是手工操作,且山区桑叶运输都是肩挑背扛,仅有少数养蚕大户蚕室蚕具的消毒采用电动喷雾器,机械化程度低。

3.4 蚕茧质量差 生丝品位较低

据我们调查,霍山县2017年春季蚕茧平均上车率84.83%,解舒率58.71%,茧丝长1 063.2 m,茧丝纤度2.87 dtex,万米吊糙3.52次,清洁97.5分,洁净93.5分,出丝率31.00%,70.00%左右的干茧可缫制5 A级以上的生丝,和周边市、县相比,蚕茧质量、生丝等级位于前列,但与江苏省东台市、海安县,四川省绵阳市培城区等茧丝绸产业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4 霍山县发展茧丝绸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对茧丝绸产业的认识 加大扶持力度

霍山县各级政府和部门既要充分认识到茧丝绸产业是农耕社会留存至今非常宝贵的资源,是一项资源可以再生,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应,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蚕丝纤维制品凭借其舒适、保健、绿色的特点,必将成为国际消费的主流之一。又要认识到发展栽桑养蚕对提高霍山县的森林覆盖率,保护水土,净化空气,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帮助贫困户脱贫等方面作用明显,发展茧丝绸产业是一项利县、利民的工程。因此,建议霍山县借鉴山东省莒县、江苏省海安县、四川省培城区等茧丝绸产业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尽快出台加快霍山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意见,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大对茧丝绸产业农、工、商、贸全链条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全心全意大力发展茧丝绸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

4.2 加快基地建设 提高规模效益

规模决定效益,霍山县必须在扩大蚕桑总量、拓展产业规模上下功夫[9]。要根据霍山县地貌特征、农村资源和蚕桑生产的实际情况,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以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栽植、高水平管理、高效益开发的要求,加快蚕桑基地建设,促进霍山县茧丝绸产业的发展。重点实施蚕桑“强镇专村大户”工程,即将黑石渡、衡山、大化坪、漫水河、佛子岭、下符桥6个乡镇建设成年产茧500 t以上的蚕桑强镇,提高霍山县蚕桑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将黄家畈、牛角冲、汪良、平田、通水灌、庙岗集等30个村培育成年产茧100 t以上的专业村,并在各乡镇选择1个基础条件好、规模大的行政村予以重点扶持,建成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辐射带动周边;重点扶持建设年饲养蚕种50盒、年产茧2 500 kg、蚕茧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蚕桑大户,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并引导有条件、有能力的蚕桑大户建设果桑采摘园、蚕桑科普知识体验馆、桑和茧丝绸产品展销厅、桑和蚕为主体的农家乐等,吸引广大市民前来观光、体验和消费,走桑、蚕、丝、旅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提高茧丝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蚕农的收入。

4.3 加快资源开发 提高综合效益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人们常年关注的茧丝实际上只利用了整个蚕桑生物资源的3%[10],开展蚕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使桑、蚕、茧、丝、绸由单一用途向多种用途转变,由以蚕为主的单一产业向以蚕、桑并重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一是要扩大桑枝食用菌生产规模。在现有桑枝食用菌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投入,从钢架大棚、菌棒生产机械等固定资产投入方面予以支持和补助,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户从事桑枝食用菌生产,迅速扩大规模,提高综合效益。二是要加强桑叶资源的研究、开发和销售。桑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及黄酮类化合物、DNJ(1-脱氧野尻霉素)等多种药用成分[11],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药食同源”食品[12]。据现代药理研究,桑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肿瘤、抗衰老、清火明目等功效[1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桑叶的营养及保健功能将被逐步认可,随之,桑叶产品的销售市场将被逐步打开,前景十分广阔,应重点支持利用春季摘蕊及秋后顶稍叶开发出的“桑叶茶”“桑叶菜”等餐饮产品,扩大销售,带动增收,提高综合效益。三是要加强蚕沙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蚕沙有机质含量高,药用成分丰富[14],可用于开发蚕沙枕、提取叶绿素、生产有机肥等[15],据我们调查,每盒蚕种约产蚕沙250 kg,蚕沙按1.0元/kg计算,每666.7 m2桑园年饲养蚕种2.5盒,蚕沙综合利用可增收600元。四是要提高桑园复种指数。发展桑园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提高桑园的复种指数,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让农民感受到栽桑养蚕有“钱”途,蚕茧销售有收入,桑枝、蚕沙、弃桑剩叶也能卖钱,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促进茧丝绸产业的发展。

4.4 做强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化水平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茧丝绸产业也不例外。一是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以霍山县茧丝绸有限公司、安徽海泓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为霍山县茧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六安玫瑰红茶品有限公司、霍山县永兴菌业有限公司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安徽省茧丝绸结构调整资金用于企业技改和技术研发。引导企业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增强自身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要大力发展合同蚕业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二次返利”的经营模式。为保障蚕农收入,鼓励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蚕农”的股份制新型农村经济联合体,探索股份制农企利益分配新机制,确保茧质提高,效益增加。三是要加大品牌建设。着力打造茧丝绸新品牌,努力实现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提升竞争力,力争再创2~3个茧丝绸行业的省级著名商标,不断带动霍山县茧丝绸产业向前发展。

4.5 加强科技服务 促进持续增收

一是要推广良种良法。加大优良桑、蚕新品种的繁育和引进力度,使优良桑品种的推广率、优质蚕品种的推广率均达到100%。大力普及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自动化上蔟等实用技术,使其推广率分别达到50%、100%、100%。二是要完善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以产业主管部门为主导,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为窗口,村级农民技术员为网络,蚕桑大户为基础的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蚕桑技术服务体系,经常邀请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蚕桑站、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前来培训指导,并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全国各级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会议,学习最新的蚕桑知识,掌握最新技术信息,深入田间地头为蚕农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将蚕桑技术人员服务的好坏纳入其年终考核,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进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充分调动各级蚕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霍山县蚕桑生产水平。三是要做好蚕桑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的网络平台工作。利用短信、微信、QQ等先进媒介和蚕桑专家热线等手段,将有关蚕桑产业的新技术、新政策、新动态及时传送到蚕农手中,全面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技术水平,促进霍山县茧丝绸产业的发展。

[1] 佚名.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称的六安市霍山[EB/OL].六网论坛网,(2013-11-16).http://bbs.6wang.cc/thread-464462-1-1.html.

[2] 佚名.小竹荪加码“林下经济”[EB/OL].霍山县人民政府网,

(2013-08-05).http://www.ahhuoshan.gov.cn/content/detail/538ed2ef93cd3986e9529212.html.

[3] 佚名.小竹荪加码“林下经济”[EB/OL].安青网,(2013-07-15).http://www.ahyouth.com/news/20130715/954610.shtml.

[4] 佚名.创新蚕桑资源型经济 提升茧丝绸产业发展[N].安徽科技报,2015-05-14(3).

[5] 佚名.霍山县茧丝绸工作[N].江淮时报,2016-02-29(3).

[6] 霍山县政府办.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EB/OL].霍山县政府信息公开网,(2016-08-29).http://www.ahhuoshan.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57c3aab7e1d5bdcb21f373ba.html.

[7] 霍山县茧丝绸办公室,霍山县茧丝绸(集团)公司.致辞[EB/OL].霍山茧丝绸网,http://hsjsc.ahhuoshan.gov.cn/list.ph9?fid=44.

[8] 安徽海泓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泓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15—2016年霍山县蚕茧缫丝茧质统计报表[Z].霍山:安徽海泓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17.

[9] 杨燕妮,张丽云,单成科.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蚕业,2012,33(3):50-52.

[10] 封槐松,李建琴.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的意义、现状与对策[J].中国蚕业,2015,36(3):1-6.

[11] 舒惠国,金佩华,朱祥瑞.蚕业资源综合利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38-43

[12] 佚名. 醉蚕:“药食同源”之桑椹、桑叶[EB/OL].搜狐网,(2017-07-22).http://www.sohu.com/a/159111530_124520.

[13] 刘利,潘一乐.果桑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2):61-65.

[14] 陈华玲,黎小萍,彭火辉.蚕沙资源的利用价值及其开发途径[J].蚕桑茶叶通讯,2010(3):9-10.

[15] 冉艳萍,杨琼,李丽,等.蚕沙资源利用研究进展[J].广东蚕业,2014,48(3):42-45.

猜你喜欢

霍山县桑枝蚕农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小小书画廊
躲雨
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高寒山区水稻科学施肥的原则和方法
推进霍山县农业品牌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