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粮仓”辽西示范区成果丰硕
2018-01-18程小丹
程小丹
(凌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辽宁 凌海 121200)
渤海粮仓是一项巨大的农业科技工程,涉及1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亿人口,分别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3%和总人口的22.2%。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 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 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改造,实现到2017年增粮30亿kg,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
自2013年4月“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以来,环渤海辽宁项目区就以“提地力、增单产、水保障”为指导方针开展增粮工作。在辽西地区,围绕“水保障”,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联合凌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业乡农技推广站建立了“渤海粮仓”凌海市玉米示范区,通过示范增粮技术与模式,促进了玉米的大面积均衡增产。
凌海市属于辽宁西南部,紧邻渤海,属于半湿润偏旱地区。目前,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一少四低三不高”:一少指降水量少,四低指种植密度、土壤抗旱能力、植株抗倒伏能力、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低;三不高指玉米产量、效益和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①降水量较少而且不均,变化幅度大(200~900 mm),春旱、夏旱、秋旱频繁发生,2013~2015年生育期533、288(55%)、175(33%)mm,导致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②品种选择不合理、种植密度低(稀植2 200~2 500株/亩,密植3 000~3 200株/亩)。土壤耕层浅,根系下扎浅、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作物抗倒伏能力低,抗旱灾能力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低,只有0.8~1.2 kg/m3。③产量和效益低,产量400~500 kg/亩,纯收益400~500元/亩(投入每亩450元),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以提高玉米产量为目标,提高雨水利用率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开展抗旱抗倒高产品种筛选与应用,深旋耕改土保墒增密抗倒技术,地膜覆盖抑蒸保墒增产技术,膜下滴灌和地表沟灌等补灌技术,生物炭基缓释玉米专用肥施用技术,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秸秆深翻还田培肥扩容技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等研究,集成玉米增产技术模式。
通过技术和模式示范和大面推广应用,实现玉米单产提高100 kg/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 kg/m3,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建成核心试验示范面积1 000亩。
当前,示范区已经建立了深旋耕改土增密技术,全膜覆盖抑盐保墒技术,覆膜保墒滴灌增产模式,全程机械化培肥增产种植技术等,通过示范与辐射,带动了辽西地区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2017年度渤海粮仓辽西示范区成果丰硕。凌海、葫芦岛连山区、兴城、绥中等四个县区的198.0万亩中低产田增产15.02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1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渤海粮仓”项目是国家级农业科技项目,内容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高效现代农业种植新技术,改造盐碱地等中低产田,进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而辽西示范区主要“水保障、提地力、增单产”作为工程实施核心,以增粮作为实施重点,通过强化管理、协同创新,发展现代高效粮食产业。
承担“渤海粮仓”辽西示范区增粮任务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凌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专家团队引进筛选了15个耐旱、抗倒、高产玉米品种,为中低产田增产增效生产提供强大的品种资源;完善了中低产田深旋耕改土、地表滴灌补灌、秸秆深翻还田、生物炭基缓释肥增施等7项关键技术,组装配套了玉米地表滴灌轻简化节水补灌技术模式、深耕扩容蓄水抗倒增产模式、秸秆还田培肥扩容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模式等5套集成技术模式。通过深入田间地头,采用田间指导、技术示范、培训、观摩等多种方式,辐射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粮食增产,为中低产区农业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