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家庭牧场与环境保护建设模式效果
2018-01-18刘秋云樊蓉田宏智崔炜吴高奇王娟
刘秋云 樊蓉 田宏智 崔炜 吴高奇 王娟
(1,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农牧科技局 554200;2,贵州省铜仁市农委 554300)
铜仁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将生猪产业作为扶贫攻坚主导产业,着力引进重点龙头企业,创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生猪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城乡保价供给作出积极贡献,实现生猪规模化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建设。
1 发展背景
万山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是铜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副中心。东南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接玉屏侗族自治县,北与铜仁市碧江区、江口县毗邻。万山区因盛产朱砂、水银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被誉为 “中国汞都”、“朱砂王国”。2009年3月万山特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全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6个乡,70个行政村、15个社区,988个村(居)民组,区域面积842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2015年有贫困户4877户,人口24350人。面对我国扶贫攻坚战略决策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及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铜仁市万山区畜牧业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时期,将以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着力培育经营主体,大力推行 “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实现2017年全区扶贫出列目标。虽然在畜牧产业发展中取得较好成绩,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发展力度不强;二是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低,生产劳动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三是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监测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四是生猪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猪养殖面临污染的控制难度和治理成本不断加大。
玉屏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是广州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2014年3月入驻玉屏总投资5亿元,建设年出栏32万头的养猪一体化项目,已建成朱家场年生产16万头仔猪、田坪年生产32万头仔猪猪场和35万吨饲料加工厂。公司在玉屏县推行 “公司+家庭牧场”模式带动当地农户致富,已发展家庭牧场264户;铁骑力士2008年9月入驻碧江区总投资3亿元,建设年出栏12万头的养猪一体化项目,已建成年存栏500头原种母猪猪场1个、年生产优质仔猪12万头猪场1个,已发展家庭牧场262户,带动效益显著。
因此,2016年万山区着力引进玉屏温氏和铁骑力士,突出发展生猪,着眼生猪产业扶贫攻坚,建成生猪家庭牧场62个,加快了生猪产业发展,打造万山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业主导产业。
2 生猪家庭牧场建设模式
建设家庭牧场时严把 “四关”[1]。即用地关。严格按照国土相关规定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不占良田,少占耕地,尽量选择荒山或退耕还林区;选地关。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在居民集中区周围1km范围内不建养殖场,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家庭牧场;建设关。坚持申报制度,家庭牧场在建场之前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现场确认,是非良田、耕地、国有林、禁养区等,并填写土地备案表,上报区有关部门出具同意意见方能建设;配套关。建场与环保设施配套,做到 “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2.1 建设规模
发展1个家庭牧场,建设1栋猪舍,生猪存栏300头,年出栏600头,年收入10万元以上,猪舍实行机械配套,有利于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保证肉猪以场为单位 “全进全出”,便于猪场疾病控制。
2.2 建设投资
按公司设计要求,修建标准化猪舍580多m2,配套建设三级沉淀池、化尸池及相关保暖设施设备等。建一栋猪舍投资20多万元。为了使广大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推行 “12、5、3”投资模式,”即农户自筹12万元、银行贷款5万元(当地信用社以 “农村小额信贷”方式提供)、政府补贴3万元(圈舍每平方米补助50元)的资金筹措方案。
2.3 推行 “四到位”服务
公司发展家庭牧场,推行 “四到位”服务。即饲料由公司的饲料厂统一生产,然后再统一提供给养殖农户;各种疫苗和药物,则由集团下属的动物保健品公司统一提供;养殖技术方面由公司技术服务部,免费提供上门服务,每3天一次进行通风保温、饲养密度、饲养周期、药物配比、免疫接种等技术指导;对于猪苗则是公司下属种猪场,根据贵州山区消费习惯进行品种选育,选择合适的品种,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公司对养殖户购进的仔猪、兽药、饲料和疫苗等款项,采取记账的办法,直到出栏公司才从猪款中一次性扣除。
2.4 环境保护建设模式
建设家庭牧场认真贯彻执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家庭牧场要与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优质林果、生态养殖园及优质有机肥生产厂等项目建设相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确保生态美化,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温馨的人居环境。家庭牧场污染治理设施与设备建设模式[2]。
(1)推行雨污分离:建设家庭牧场沿猪舍两侧雨水屋檐深埋DN300PVC排水管作污水沟,污水管从源头至化粪池保持前高后低,坡度在10°以上,污水单独排进地下化粪池或沼气池;沿猪舍两侧污水沟上建设宽30cm,深15cm雨水沟,雨水沟用水泥砂浆砌成抹面,场内雨水全部贯通排出场外,实行雨污分离。
(2)科学建设残留水排水沟:在生猪自动饮水笼头下建设斜面排水沟,生猪饮水漏落部分清水通过排水沟排入舍外雨水沟,减小清水进入污水沉淀池或沼气池。
(3)配套建设沼气池和沉淀池:圈舍下方配套沼气项目建设50m3沼气池,将尿液和污水集中排放于沼气池;沼气池下建20m3的沉淀池,作为沼液沉淀后用于林、果园基地,或作种植施肥用。
(4)配套建设异位发酵床:每个家庭牧场建设120m2的异位发酵床,20m3的地下化尸池;并均加盖防雨棚,并周边建撇水沟,确保不受雨水冲击。发酵床每天循环1~2次。
2.5 推行综合利用模式
家庭牧场结合一村一产业的发展,引导家庭牧场发展以沼气生产为纽带的猪带果、菜、粮,以果、菜、粮促猪,粪肥还田、还土,种养结合,促进粪污废弃物综合利用,广泛推广运用 “猪+沼+菜(果、粮)”的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建设。
3 建设效果
3.1 加快生猪产业发展
据统计显示,到2017年底,全区存栏生猪9.98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01万头,分别比2015年同期增加2.04%、6.31%;出栏生猪14.95万头,猪肉产量1.271万t。分别比2015年同期增加了12.98%、10.82%。
3.2 提升生猪规模养殖比重
在温氏集团、铁骑力士、武陵农牧等企业带动下,全区新发展生猪代养户20户,共发展生猪代养户62户,现存栏生猪46520头,出栏肉猪27630头,带动发展规模场和大户325(场)户,共出栏65380头,规模养殖出栏比重达到43.73%,比2015年同期提高了7.2个百分点。
3.3 生猪产业扶贫效益突显
生猪产业带动贫困户814户3098人,存栏生猪6454头,在发展生猪代养户中,其中直接参与代养的贫困户有168户,解决就业人员168个,已走上养猪脱贫致富道路。如敖寨乡贫困户李代芬、杨胜清参与川军芹家庭牧场建设,出栏生猪3200头,养殖收入达634万元,纯收入61.32万元,头均利润201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人均纯收入0.4万元以上,使他们走上了养猪脱贫致富道路,实现出列。
3.4 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通过配套建设沼气池,推行 “猪--沼--菜、猪--沼--粮、猪--沼--果循环利用养殖模式;配套建设异位发酵床,利用酵母菌、锯末和稻壳做成发酵床,对猪粪尿直接发酵处理,具有无污染、省水、省料、省药、省工等特点,发酵床垫料使用1~1.5年后,加工成肥料还田还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有效防止土壤板结,形成养、种结合,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4 小结
生猪规模化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模式,在铜仁市万山区推广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规避传统养殖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保障养殖户利益,尽管目前猪价下跌情况下,每个家庭牧场每头猪利润均在200元以上;二是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逐渐改变传统养殖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不高和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三是企业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保证肉猪生产质量,同时在利润分配上,保障养殖户的利益,实现双方在资金、劳力、场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企业带动解决了散养户的局限性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四是家庭牧场,通过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使其变废为宝,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环境保护与生猪产业发展同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