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途径
——以泾川县为例

2018-01-18

甘肃农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示范村美丽群众

(中共泾川县委党校,甘肃 泾川 744300)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全县按照“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的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不断强产业支撑,多类型推进项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注重分类指导,强化规划引领

全县编制完成3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修建性详规和4个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规划,实现了乡镇、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对产业基础较好、群众经济宽裕的村,广泛发动群众自主投资,适当提高建设标准,统一建设小康住宅;对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村,积极引导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建设生态旅游示范村;对立地条件差、居住分散、危房户数相对较多的村,将危房改造与易地搬迁项目紧密结合,在交通便利的区域重新选址,实施整村搬迁,集中建成了玉都康家、汭丰郑家沟等产业支撑型,党原城刘、高崖、泾明白家、王村二十里铺等生态旅游型,汭丰东王、太平盘口等易地搬迁型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整合项目资金,强化政策支撑

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项目扶持与多元筹资并重,联网配套与改造升级并举,整合危房改造、通村油路、安全饮水、农综开发等项目资金5.67亿元,建成通乡通村油路(水泥路)55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建成北部、南部、东北部三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8%和96.8%;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4 880户,全县小康住宅比例达到64%;新建户用沼气池2.2万口,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28.1%,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配套产业发展,强化统筹推进

把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按照果品、畜牧、蔬菜三大特色产业适宜区全覆盖的总体目标,明确产业定位,确定发展重点,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全县栽植果园55.3万亩,建成日光温室2 447座、大中拱棚1.8万座,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113个,形成了塬区果畜、川区菜畜、山区草畜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在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生态旅游示范村4个,发展农家乐26户,群众增收基础进一步夯实。

(四)完善发展要素,强化公共服务

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全方位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县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4.9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幼儿园37所,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12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6%;精心实施乡村舞台、农民体育健身中心等文体惠民工程;认真落实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等政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中心示范区域内幼儿园、卫生所、金融服务点、电商服务站、便民超市实现了全覆盖,初步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普惠化。

(五)突出地域特色,强化内涵挖掘

把文化保护传承作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层次的有效途径,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集中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传承创新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党原高崖村依托皮影戏表演传统文化,在中心区域建成皮影戏社,村内道路沿线布设皮影戏剪影,修建休闲凉亭及健身长廊,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品位;城刘村围绕挖掘北魏“当原之战”历史文化,建成古城门、古城墙等建筑,再现了历史遗址;以陇东民俗地坑庄基为基础,在全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党张支部原址建成地下党支部会议室、儿童放哨等景观雕塑,还原了当年革命活动场景;泾明白家将传承农耕文化与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建成了农耕文化展馆,引导游客追思农耕文化,体验农耕乐趣,丰富了文化内涵。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规划还不完善。个别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缺乏长远性,特别是旅游示范村建设,没有充分发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和区域自然特色,对用地布局、风貌控制、特色塑造等方面规划不系统、不完整。二是资金制约现象比较严重。按照项目规划要求,省市县共配套财政奖补资金300万元用于村级公益事业项目,而实际所需资金在1 000万元左右,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导致项目建设中资金捉襟见肘、工程建设未做到尽善尽美,项目建成后乡村债务沉重。三是配套设施跟进不及时。有的美丽乡村整体工程已经建成,但水电并未接通;有的美丽乡村供水不正常,存在水质浑浊、大部分时间停水的现象;有的美丽乡村实施了易地搬迁工程,但存在居住地点与生产用地之间道路不畅通的问题,全县美丽乡村集中供暖和排污问题还未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四是管护机制还不健全。大部分美丽乡村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经费紧张、管护责任没有落实,村屯环境管护存在问题突出,配套的垃圾箱存在损坏、变形、烧毁等现象;垃圾清运车由于缺乏运行经费和后期维护费用,导致部分设备闲置;有的美丽乡村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箱周围成为新的污染源,影响了美丽乡村整体形象。五是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有些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缺乏主体责任,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干部做,群众看”的现象,宣传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

要继续将科学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生态奠定基础、产业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文化丰富内涵”的思路,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充分考虑各村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设特色美丽乡村;对旅游示范村建设规划要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梯次推进”的方式,切实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档次和水平。

(二)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解决资金制约

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方整合农综开发、一事一议、交通、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集中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积极挖掘群众智慧、吸收群众资本,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健全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不断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成立村级卫生保洁员专业队伍,负责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和公共设施管理,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要从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及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尽快解决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水、电、路”等问题,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小康住宅集中供暖、排污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四)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发挥群众作用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功能,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制定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制度,积极培育乡村文明,引导村民树立自建自管意识,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美丽乡村的热情。

(五)注重文化融入,进一步提升新村内涵

要继续抓好美丽乡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的建设,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硬件支撑;要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原则,特别是旅游型美丽乡村,要大力挖掘历史文脉,加强对古庄基、古树木、古农具等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开发;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弘扬;积极保护乡土资源,深挖文化底蕴,留存乡风民俗,突出体现农村文化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

猜你喜欢

示范村美丽群众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多让群众咧嘴笑
粉墙黛瓦下做强“黄桃IP”吴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贵州将建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