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稻病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8-01-18耿雷跃张启星
张 薇 耿雷跃 邹 拓 张启星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河北 曹妃甸 063299)
河北省水稻主要集中在唐山、秦皇岛两市滨海盐碱地区,面积7万hm2左右,约占河北省水稻面积的80%。该区水稻产量高,一般亩产700 kg,施肥量大,加之气候等原因,滨海稻区各种病虫害发生频繁。河北省水稻主产区病害有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立枯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胡麻斑病等,但年季间病害发生轻重程度不同:恶苗病、干尖线虫病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发生频繁;1984年和1996年稻瘟病爆发;2005~2007年条纹叶枯病和胡麻斑病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2010年抚宁牛头崖沿河两岸被水淹过的稻田白叶枯发病严重;2014~2016年穗瘟病发生较重;2015~2017年恶苗病发病严重。
1 水稻主要病害及发病症状
1.1 恶苗病。秧田期症状:叶片和叶鞘窄而长,叶色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数量减少,秧苗病株多在插秧前后死亡;分蘖拔节期症状: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叶片细长,节间显著伸长,下部几个茎节有倒生不定根,叶鞘与茎秆上有菌丝,茎上有暗褐色条斑,若将病原部剖开,则可见蛛丝状菌丝,以后茎秆逐渐腐朽;孕穗、抽穗期症状:病株多数不抽穗,于破口前枯死,发病较轻的病株,大多数提早抽穗,籽粒干秕,基本不结实。
1.2 干尖线虫病。水稻孕穗后开始表现症状,叶尖褪绿半透明扭曲纸捻状,有的水稻品种叶尖不表现症状。水稻成熟期穗部变褐直立不压圈,穗小粒少,穗的上部枝梗或颖花退化,秕粒多,谷粒小且颖壳松裂露出米粒。将稻谷颖壳用镊子捏碎,或将稻苗生长点剪碎,置于表面皿上加少量水,其上游离出的线虫可用12~25倍解剖镜观察,该线虫雌雄均为线形。
1.3 立枯病。可能是传染性病害,也可能是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慢性立枯(黄枯):秧苗叶尖不吐水,并逐渐萎蔫黄枯,心叶卷曲,初期茎基不腐烂,根毛稀少呈褐色,易连根拔起,苗床成片发生或出现于青枯苗周围,色泽介于青黄之间,具传染性,病区能不断扩大;急性立枯(青枯):病苗先不吐水,后突然打卷青死,心叶或上部叶片卷成柳叶状,
呈青灰色,初期茎基不腐烂,根变褐,用手提苗,可连根拔出。
1.4 白叶枯。近20年来白叶枯病在河北省稻区基本绝迹,但受水淹地块仍有发生,主要为普通型和急性型。普通型:田间最常见症状,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首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沿叶脉从叶缘两侧向上下延伸加宽扩展成黄褐色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呈不规则的波纹状,与健部界限明显;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种植易感病品种情况下发病时出现,叶片产生暗绿色病斑,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灰色或灰绿色,迅速失水并向内卷曲呈青枯状。
1.5 纹枯病。河北省水稻常发病害,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以分蘖盛期至穗期受害最重。先从离水面较近的叶鞘开始,逐渐向上部蔓延,在叶鞘上初发生形成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变为不规则形,灰白色并有明显的褐色边缘,几个病斑连成一片,呈云纹状,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后期在病部可见白粉状霉层。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发病叶鞘因组织坏死,可引致叶片枯黄。叶片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叶片发病严重时,叶片早枯,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
1.6 稻瘟病。河北省水稻最主要病害,水稻从幼苗到抽穗的整个生育期,各个部位都能遭受此病的危害。根据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以叶瘟(从分蘖盛期开始到孕穗末期发生)、节瘟(多发生在抽穗期,7月末8月初)和穗颈瘟(抽穗后发生)为主,危害最大。
1.7 稻曲病。在抽穗扬花期感病,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
1.8 条纹叶枯病。水稻发病后叶片褪绿,不能抽穗,或虽能抽穗但不能结实,除造成水稻直接减产外,其间接危害可诱发胡麻斑病严重发生。
1.9 胡麻斑病。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
2 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
2.1.1 关键措施。必须在播种前通过药剂浸种预防水稻常发性种传病害,否则得了这两种病没有任何药剂可以治疗,所以稻种播前一定要选用合适药剂和正确的方法进行浸种。对于恶苗病易发生的品种(如津稻18、冀糯1号等品种),最佳药剂为氰烯菌酯,咪鲜胺已对恶苗病菌产生抗药性,效果极差。
2.1.2 综合管理措施。一是建立无病留种田,繁殖无病良种,留种田及附近生产田发现病苗或病株及时拔除(恶苗病),非病区调种时要进行严格检疫(干尖线虫病),病区稻皮不能做育秧隔离层和育秧床面覆盖物;二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秸秆秋耕深翻,用缓释肥做底肥,采用间歇灌溉方法,秧田或本田中发现病苗必须拔除销毁,并适当增加插秧密度;三是药剂防治,用17%杀螟·乙蒜素WP 200~400倍液(10 g药剂浸稻种2.5~4.0 kg)浸种72~120 h,浸种后无需清洗,可以有效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对于易得恶苗病品种,可同时加入25%氰烯菌酯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33~25 ml药液兑水100 kg,浸100 kg稻种)。
2.2 立枯病。主要采用土壤消毒、拌种和茎叶喷雾防治方法。易发生地块或旱育秧及密度大机插秧苗,播种前选用35%甲霜灵粉剂1~1.5 g/m2喷雾,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后覆土盖膜,亩喷液量15 L;一般地块采用甲霜灵拌种即可,浸种后种子(将水分淋到无明水潮湿程度)直接用35%甲霜灵粉剂按200~300 g/100 kg种子的使用量拌种,使药剂均匀粘着在种子表面;易发地块或旱育秧及密度大机插秧苗,可在出苗后1.1~1.5叶期或立枯病发病初期茎叶用35%甲霜灵粉剂1~1.5 g/m2喷雾,方法同土壤消毒,施药后洗苗。
2.3 白叶枯病
2.3.1 加强检疫,控制病菌来源。选用抗病品种,科学进行栽培管理,加强检查,特别是水淹田,及时发现病情,药剂封锁发病中心,全田发病后要普遍防治。
2.3.2 药剂防治。亩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125 g,或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4~28 g,或5%菌毒清200 ml,或15%叶枯宁100 g,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 g,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50~60 kg喷雾;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2 700~5 400倍液,或20%喹菌酮1 000~1 500倍液均匀喷雾。视病情间隔7~10 d喷1次,连续3~4次。
2.4 纹枯病
2.4.1 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适当推迟播种和插秧期;实行深翻深耕,把散落在地表的菌核深埋土中;加强栽培管理,实行合理稀植,以改善群体环境,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2.4.2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发病初期及早进行,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病穴率达10%~15%,孕穗期病穴率达15%~20%时为防治适期。孕穗期是药剂重点保护时期,如需二次施药,应在第1次施药后10 d进行第2次施药,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 ml,或10%井冈霉素水剂(粉剂)50 g,或20%井冈霉素粉剂25 g,兑水75 kg喷雾,每隔10 d喷施1次,一般需连续施药3次;在破口前5~7 d和齐穗期,亩用30%苯甲·环丙唑乳油15 ml,兑水50 kg各喷雾1次,可兼治稻曲病、稻瘟病、胡麻斑病等多种水稻中后期病害。
2.5 稻瘟病
2.5.1 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秧,适当稀植;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增加有机肥及磷、钾、硅肥;合理灌水和晒田。控制苗瘟:秧田要及早打开薄膜通风炼苗,发现苗瘟后及时施药防治;封锁叶瘟发病中心:水稻本田补秧后,及时清除堆放于田间的剩余秧苗,对叶瘟发病中心及周围的秧苗及时喷药防治1~2次;控制肥水:亩施氮总量16~18 kg,穗肥控制在2.5~3.5kg,分蘖末期适当落干烤田。
2.5.2 重点预防穗瘟。一般年份要提前喷施药剂预防2次,第1次在水稻孕穗打包期,第2次在水稻齐穗期,亩用40%富士一号乳剂(稻瘟灵)100 ml(可兼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等),或75%三环唑30 g,或75%三环唑20 g+15%三唑酮70 ml(可兼治纹枯病、稻曲病),兑水50~75 kg喷雾;2%春雷霉素液剂有治疗作用,但无预防作用,在发病初期施用效果良好,在病害发生前施用效果不理想,常用浓度为40~50mg/kg。
2.6 稻曲病。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会加重病害发生。
2.6.1 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区应尽量避免种植感病品种,减少侵染源;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改进施肥技术,采用缓释肥或配方均衡施肥,慎用穗肥;浅水勤灌,后期干干湿湿。
2.6.2 药剂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水稻破口前3~10 d为药剂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施药时期,越晚防治效果越低,见病才防基本无效,一般应施药2次,第1次于破口前7~10 d,第2次于破口前3 d施药,亩用20%井冈霉素粉剂50 g,或10%己唑醇EC 36~48 ml,或27.12%铜高尚SC(碱式硫酸铜)60~88 ml,或50%DT WP150 g,或23%络氨铜SC 150~200 ml,兑水均匀喷雾。在水稻孕穗前3~5 d和齐穗期,亩用30%爱苗SC(苯甲·丙环唑)20~30 ml,或43%好力克SC(戊唑醇)15 ml,兑水30 kg各喷施1次,防治稻曲病明显好于井冈霉素,并可兼治纹枯病。
2.7 条纹叶枯病。1985~2000年发病一直较轻,2001年病情加重,2005~2007年普遍严重发生。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用药剂防治灰飞虱或直接防治条纹叶枯病均不理想,最经济、最实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如盐丰47、垦育38、垦育88、垦育60、垦香48、津原E28等抗病品种。
2.8 胡麻斑病。酸性土壤、砂质土、缺磷少钾、干旱缺水或长期深水、根系发育不良时易发病,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或旱秧田、条纹叶枯病重时发病重,土质瘠薄、氮肥少(或前期氮肥过量但后期短缺或氮肥多但钾硅等缺乏)及磷肥过量发病严重。一是增加硅肥,少施磷肥;二是在水稻抽穗前7~10 d和齐穗期,亩用30%爱苗15~20 ml,兑水30 kg各施药1次,对防治胡麻叶斑病效果显著,并可兼治纹枯病,还能起到预防早衰、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的效果。
[1]刘淑臣,王晓东.冀东滨海稻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3):178~179.
[2]张玉江,张汉友,王凤芝.2005~2009年冀东滨海稻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与防治措施 [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8):132~134.
[3]王玉山.水稻病虫草害彩色图鉴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