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大肠杆菌病科学诊疗方法探讨
2018-01-18石应禄云南省腾冲市界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79107
石应禄 (云南省腾冲市界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79107)
1 病原学研究
鸭大肠杆菌病的致病原是 “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临床医学参考价值主要有: (1)生化抵抗能力,该病原菌适存于常温 (18~37℃)、潮湿、寄居于有机物载体的环境条件;偏低温 (-20~10℃)可存活但生长发育受到抑制;高温(50℃以上)环境、自然太阳光及紫外线持续照射6h以上,可有效抑杀多量病原菌;对多种常规消毒剂 (石灰、碱液、氯制剂等)敏感,几种消毒剂交叉使用灭源效果最佳。所以,抓好养殖环境保洁消毒,长期维持清洁、干燥、采光充足的良性宜居环境可大大降低本病发病率。 (2)药敏性,该病原菌对传统沿用的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敏感度逐年降低,目前需要采用新型复方制剂和联合用药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结合实践认为,目前相对较为高敏的组方是 “氟苯尼考+多西环素+黄芪多糖”,其次为 “乳酸环丙沙星 (适合雏禽)+黄芪多糖”。 (3)条件性致病,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即使在动物消化道中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动物只要营养状况良好、体质健壮、且无不良应激源作用的情况下,动物机体内的致病菌处于竞争劣势,并不会引起发病;当动物处于营养供应失衡、温湿度不适、光照与运动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很容易诱发本病。
2 症状与鉴别诊断
2.1 症状
本病因性别、生长日龄、感染途径、营养状况、管理方式方法等不同而有不同症状表现: (1)授精胚感染 (垂直传染,卵黄囊感染),早期种蛋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的胚胎会出现尿囊液混浊,卵黄稀薄或吸收不良的现象,最终孵化的雏鸭病死率几近100%,勉强存活的雏鸭严重发育不良或肢体畸形,体质羸弱,腹围及肚脐部膨大,常伴湿热下痢或腹泻,羞明或失明,采食困难,病雏鸭一般能存活1~3d左右,期间陆续衰竭而死; (2)育成期以后的发病禽病初常见消化不良、食欲衰减 (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湿热下痢、渐进式消瘦等,饲养管理水平较高、养殖环境适宜的规模鸭场,发病禽病死率一般不高;若无有效对症控制,发病鸭产生严重继发 (并发)感染,症状加剧,除可见明显的消化道病变症状外,开可见明显的呼吸道症状,比如眼鼻分泌物增多、喘咳、经常性甩鼻、张口呼吸、湿性肺啰音、眼睑肿胀及羞明失明等;病程后期出现全身症状、形成败血症,常因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而致死; (3)产蛋期母鸭一旦感染发病会出现产蛋量急剧下降、产劣质蛋、甚至绝产,即使治愈后其产蛋性能仍然不易恢复,种鸭 (♀)淘汰率达100%; (4)成年公鸭感染发病后可见阴茎肿胀、前端外露,精液质量显著下降,重者失去配种性能,淘汰率几近100%;(5)剖解变化可见皮下严重脱水、皮肤干燥紧致,肝脾肿胀或充血、出血、质变、色变等;病程较长的重症病例还可见肝、心包、气囊表面覆盖一层纤维素性黏性渗出物,腹腔积液且带浓烈腥臭味,肠粘连、肠与腹腔粘连;气管及支气管卡他性炎症、消化道卡他性炎症等。
2.2 鉴别诊断
本病以症状鉴别为主,结合典型临床症状:病雏鸭明显脐炎、脐孔闭合不全、卵黄吸收不全、批量发病死亡;结缔组织、肌肉、肺和肠系膜等见肉芽肿;明显肠炎,发病期间出现湿热下痢或不同程度腹泻,排异常粪便,渐进式消瘦及脱水、贫血;产蛋母鸭输卵管炎,公鸭生殖感染等,再结合剖解病理变化,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为准确鉴定原发病须进一步作实验室检查。
3 综合防治
3.1 预防
本病重在预防,以加强良性环境控制为主: (1)要严防鸭场 (舍、栏)内外任何可能的携原体 (中间传播媒介体)随意流动进出本场 (舍)内散播相关疾病; (2)到位落实本场养殖环境 “清扫保洁、消毒灭源、恒温控湿、通风换气、采光与补光”等五位一体化管理,尽量消除源自于环境的各种不良应激源,以减少感染发病率; (3)重点加强种蛋净化、防污染 (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管理,消除垂直传染可能,养殖过程及时劣汰种禽 (♀♂)中的阳性检出个体,对于预防本病至关重要; (4)加强日常动态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群内早期个别发病个体,迅速撤离原发病舍、作专舍饲养及治疗,并对原发病舍内的粪污及垫料等进行彻底清除后再对圈舍环境及用具等实施到位的清洗及反复消毒 (3次以上),污染物按规定作妥善的腐熟 (生物发酵)、焚烧、消毒等无害化处置,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5)病史场有必要采用相关疫苗接种免疫,国内常用大肠杆菌甲醛灭活苗或大肠杆菌灭活油乳苗肌肉内注射,令鸭群获得有效被动免疫抗体保护可免于发病,有条件的规模鸭场还可制备“自家疫苗”进行免疫,效果更佳; (6)饮食源不洁、被污染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妥善管理好饲料及饮水源,严防被任何携原体直接或间接性污染; (7)病史场、发病群可针对性采用敏感抗菌素作整群防治,笔者推荐规模鸭场采用 “高纯黄芪多糖 (原粉/颗粒)+氟苯尼考 (原粉/口服液)+多西环素 (原粉)” 内服 (遵药物使用说明),1~2剂/d、连喂3~7d,总有效率达85%以上。
3.2 治疗
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总结认为,鉴于10日龄以内低龄发病雏鸭治愈率极其低下、并无实际治疗价值,建议果断采取劣汰及无害化处置;其他育成期以后的商品鸭、种禽等可以采取对症控制,要注意优选高敏抗菌素参与治疗,同时配合支持疗法以增强疗效。治疗方法: (1)整群防治,本病发病群感染风险极大,一旦少量发病要采取整群防治,笔者采用 “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补液盐或复合电解多维”混饮,1~2剂/d、连3~5d, 总有效率达85%左右; (2)重症绝食病例治疗,采用 “黄芪多糖注射液 (0.2ml/kg)+头孢噻呋钠(0.1g/kg)”混合肌注,1剂/d、连注2~3d,注射治疗期间同时配合内服 (灌服)复合电解多维液+葡萄糖+复合氨基酸口服液,则总体效果较佳,总有效率约为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