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预防对策探析
2018-01-18秦天古伟袁勇飞重庆市忠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善广乡站404300
秦天 古伟 袁勇飞 (重庆市忠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善广乡站 404300)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情症状分析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养殖生猪常见的传染病,发病时伴随着急性、热性发病等症状,一般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所引起。近些年来,养猪产业发展及市场经济进步,市场中生猪交易表现很活跃,贸易流通非常频繁,但生猪在防疫和检疫工作时会发生疏漏及逃避检疫的问题,造成生猪养殖行业中流行病趋势的上升。尤其是由于病毒与细菌造成的疾病,不但病情症状复杂,而且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使病情难以控制,另外,所采取的防治工作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 临床症状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病猪高烧,体温骤升至41~42℃,伴随呼吸困难、器官水肿等症状,病猪精神变得沉郁。有的病猪甚至出现心跳加快、食欲不振、饮欲增加的情况,还可能会伴随交替拉稀便秘问题。此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上可能导致怀孕母猪生产繁殖障碍等问题,比如在母猪孕期造成流产、早产、死胎等问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患病仔猪在出现呼吸困难现象之后,会伴随着高死亡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是由于致病菌侵入生猪呼吸道从而影响猪自身气体交换,导致生猪呼吸道感染,所以,育肥猪在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通常表现为呼吸异常,有时还会引起皮肤出血、充血,严重时甚至出现皮肤坏死。
3 发病原因
首先在生猪养殖的源头管控不严格,猪种没有通过畜牧兽医部门的严格检疫工作,使可能有隐性感染的生猪混在其中,导致引种时带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猪被引进。其次,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时,养殖场出现病死猪不可避免,但由于养殖场处理病死猪方式不妥当,直接导致病情扩散和蔓延,造成更大损失。另外,由于养殖场没有严格按照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的免疫规程进行生猪免疫工作,可能是接种假冒伪劣的疫苗,再加上免疫工作操作技术不规范,没有完全抑制免疫毒病的存在,从而造成生猪自身免疫不佳的问题,致使猪群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由于生猪个体活动面积不充足,再加上圈舍环境卫生不佳,圈舍内通风情况不良,消毒工作不到位,饲料中含有病毒霉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猪免疫系统,导致生猪机体抵抗力变弱,从而使生猪被感染[1]。
4 综合防治技术
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要秉承防大于治的原则,通过构建严格的养殖管理安全体系尽可能避免此病发生。
(1)养殖场应从源头开始净化,尽量以自繁自养的模式生产繁殖,杜绝从疫区等地或养殖场引进生猪。在猪群转出后对养殖场圈舍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在进新猪补圈时要确定种源健康,对新进猪种隔离定期观察,一段时间后确认生猪健康无异常方可入圈混养。
(2)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一般通过粪尿等方式散播病毒,所以要按照规定做好猪舍通风消毒工作,坚决杜绝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生猪粪尿及时清理,做好无害化处理。
(3)对于病死猪要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贩卖加工,做好防疫工作,提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情防治水平,定期参与疫病防治活动,提高养殖场生产人员的养殖技术水平与生猪防疫意识。
(4)提高养殖水平,提倡生猪集约化养殖,以规模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管理为目标,提高养殖人员自身养殖技术,在疾病萌芽进行确认和扼杀。养殖场要严禁控制闲杂人员出入,做好人员及车辆的消毒工作,保持养殖场内环境条件良好。
5 结束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预防工作从根源做起,生猪养殖产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所以克服疫病等养殖问题对推动农村养猪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要从预防开始,切断其传播途径,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焕文.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J].中国动物保健,2017(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