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取穴使用朱琏抑制Ⅱ型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50例*
2018-01-18廖华薇
廖华薇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文章编号:1006-978X(2018)04-0045-01
脑卒中后偏瘫患侧肢体痉挛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急性期后出现患侧肢体痉挛状态的患者>50 %[1]。笔者采用特定取穴使用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脑卒中后患侧肢体痉挛偏瘫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治疗组患者50例均来自2016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住院患者,均无四肢骨折及骨折手术史;无认知及神智障碍且能坚持治疗3个疗程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5岁,平均(58±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个月,平均(6.52±1.38)个月。临床表现为脑卒中后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患侧肢体康复评定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为Ⅱ级,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中风”的诊断标准,治疗前患者或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1 取 穴
患者针刺治疗均取患侧上肢(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患侧下肢(髀关、梁丘、上巨虚、承筋)为针刺治疗主穴配合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手足阳明经等穴位。
2.2 针刺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者侧卧位),取茂康复合碘穴位常规消毒后,医者持0.35 mm×40 mm的无菌不锈钢毫针,采用朱琏抑制 Ⅱ型针刺手法的缓慢捻转进针法,医者执针要平肘、举腕和抬手,执针者用拇、示、中指执住针柄;针灸针尖避开穴位毛孔;针尖接触穴位皮肤要轻触,针尖与穴位皮肤要垂直;针灸接触穴位皮肤后手指拿针要稳;进针后仍继续捻转、提、插,快慢配合,保持针刺过程中平稳运针,产生酸、麻、痛、胀、痒、凉、热、触电等针感[3],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医者要“守神”凝神定气,注意力集中;患者治疗疗程为3个月。每日1次,10 d休息1 d,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 治疗结果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风”的标准评定疗效,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患肢改良Ashworth痉挛判定。治愈:患侧肢体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为0级,计4例;显效:患侧肢体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Ⅰ级,计18例;有效:患侧肢体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Ⅰ+级,计20例;无效:患侧肢体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Ⅱ级,计8例。总有效率达到84.00 %。
4 体 会
脑卒中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功能障碍主要是偏瘫。当休克期过后,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或者亢进,此时为痉挛期。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失去对下级神经元的正确整合,使患侧肢体的肌张力失调,患者出现下肢伸肌肌群的痉挛,严重者出现肢体的挛缩,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进程,症属中医学“痉证”“经筋病”。《素问·调经论》载“病在筋,调之筋”。朱琏针灸治病的基本思维立足现代神经病学的科学理论,其针刺手法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兴奋或者抑制手法[3],朱琏针灸是独具特色的“广西针灸流派”。朱琏抑制Ⅱ型手法的针刺方法通过缓慢捻转进针手法轻缓,皮肤感觉舒适,进针过程患者疼痛感少,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在针灸过程中的疼痛感,起到安神定治的作用[5]。选取特定穴位通过朱琏抑制Ⅱ型的特殊针刺手法治疗,使患者得到镇静、缓解、增强正常抑制的作用,防止因患者紧张、兴奋加重患肢的痉挛程度;另外朱琏抑制Ⅱ型手法的针刺方法可以提高针刺效应,朱琏老师说:“按现代神经生理学知识,皮肤的某一点,在大脑皮层上有它相应的代表点,因此利用这种刺激而产生的皮肤感觉,可能影响大脑而达到一定治疗作用,实践证明也是如此。”[6]《素问·齐刺论》“刺筋者无伤肉……刺筋者无伤骨”,患者中风后出现的患侧肢体筋和肌肉的疾病应选取针对中风偏瘫出现的经筋的针灸针刺手法,针灸针刺手法在疾病的治疗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适宜的针灸针刺手法在治疗上才能达到“气至病所”,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中医学认为,中风后患侧肢体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或者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取脑卒中后患者在患侧肢体主要的运动肌肉群、肌腱的附着起、始点上的特定穴位,进行朱琏抑制Ⅱ型手法的针刺方法,二者结合可以有效地清肝潜阳、存阴止痉、通窍止痉,达到阴平阳秘、养血滋阴、舒筋解痉、柔筋抗痉挛的治疗效果,从而缓解和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的程度,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