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开腹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8-01-18孙国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5期
关键词:开腹胆囊切口

孙国良

近年来, 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胆囊结石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发热、呕吐、胆绞痛等,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癌肿的形成或者引发炎症,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1]。目前我国对于治疗胆囊结石,主要采取开腹胆囊切除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本研究针对这两种手术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2~11月接收的胆囊结石患者中随机抽取118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所选患者经过腹部CT检查均确诊为胆囊结石,排除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心肺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 并签署知情同意承诺书, 本研究已获本院批准。观察组中男35例,女24例, 年龄23~58岁, 平均年龄(40.5±18.5)岁。对照组中男29例, 女30例, 年龄25~62岁, 平均年龄(43.5±18.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抗生素头孢氨苄片(北京诚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1428)治疗, 口服, 250~500 mg/次,4次/d。

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 患者呈平卧姿势,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然后开始气管插管, 切开患者右上腹部至腹直肌, 切口长度约为8~10 cm, 随后切开腹壁, 在患者胆囊三角区位置找出动脉和胆囊管, 将两者进行离断并结扎,把胆囊切除, 观察患者腹腔内情况, 如有需要, 则进行引流管的安置。

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患者呈仰卧姿势,头高脚低位,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并进行气管插管, 在患者沿脐缘切口1~3 cm, 建立气腹, 手术方式利用三孔法, 腹腔镜下探查胆囊, 确定胆囊管、胆囊动脉的关系, 利用生物夹夹闭动脉, 采用顺行的方式将胆囊切除, 观察患者腹腔内的情况, 若腹腔粘连严重并出现黏液, 则放置引流管, 最后将穿刺孔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 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以及手术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情况, 包括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如术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胆总管损伤、胆心反射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4.8±11.9)ml, 少于对照组的(82.9±21.7)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21,P=0.000<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为(1±3)cm, 小于对照组的(8±10)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50,P=0.000<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4.5±14.9)min,短于对照组的(93.2±25.8)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77,P=0.000<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3.8±0.8)d, 短于对照组的(42.3±8.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452,P=0.000<0.05);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为(1.5±0.3)d, 短于对照组的(2.8±1.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91,P=0.000<0.05);观察组患者进食时间为(1.0±0.4)d, 短于对照组的(2.6±1.2)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16,P=0.000<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0例, 腹腔感染0例, 胆总管损伤1例, 胆心反射3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8%;对照组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1例, 腹腔感染2例, 胆总管损伤4例, 胆心反射5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34%;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7,P<0.05)。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2,3], 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 长期不吃早餐会导致患者胆囊内胆汁量较多且贮存时间久, 形成过度饱和的状态, 引起胆固醇沉积, 引发结石。

目前我国对于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方法主要是以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主。开腹胆囊切除术由于其手术时间较长、创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疼痛感较严重, 从而导致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长, 并且可能损害患者的心血管神经, 安全性较低, 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也较长, 因此不推荐在医学上使用[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性较高, 且更利于患者进行恢复, 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患者术中的出血量, 提高了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 具有微创性, 还能避免伤口感染、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等[5,6]。本研究结果显示, 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切口大小均小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 目前已成为我国胆囊结石手术的首选方法, 值得在医学上推广使用。

[1] 曾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疗效比较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8):40.

[2] 蔡清伦, 陈翔, 牟燕, 等.开腹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术后并发症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6,32(7):1068-1069.

[3] 鲁德斌, 刘西平, 胡林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6, 19(3):335-338.

[4] 邢振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比较.河南医学研究, 2016, 15(3):531.

[5] 徐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与传统手术效果比较.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11):2065-2066.

[6] 王伟, 肖勇, 温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40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5):67-68.

猜你喜欢

开腹胆囊切口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治疗Ⅳ度三踝骨折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