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2018-01-18靳可佳
靳可佳
医院感染发生率是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时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而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患者越容易因为感染的发生出现多种并发症, 进而制约其恢复, 同时在增加患者治疗费用的基础上浪费药物资源和医疗资源配置。所以临床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感染的预测, 同时对患者实施妥善合理的用药, 对于临床感染的控制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则着重分析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供相关研究参考,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9例, 女51例, 年龄5~71岁,平均年龄(37.32±11.23)岁;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48例, 女52例, 年龄5~70岁, 平均年龄(37.45±10.85)岁。两组患者或家属均已知晓本次研究概况, 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进行微生物检验。观察组则实施微生物检验, 即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及细菌鉴定, 并对其菌种进行提纯, 采用细菌测定系统体外诊断试剂板鉴定其细菌种类;另采用K-B法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进行确诊实验,将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1]。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均可诊断为医院感染:①治疗药物激活患者潜在感染;②新生儿产中或产后出现感染;③患者原有感染情况, 但经治疗后出现新的感染;④无潜伏感染情况, 住院时发生感染。此外, 对两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用药符合药理机制、无重复用药、无潜在药物抵抗、药物与患者病情对症则视为合理用药, 否则为不合理用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1例手术部位感染, 1例泌尿道感染, 无胃肠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发生2例手术部位感染, 3例泌尿道感染, 2例胃肠道感染, 2例下呼吸道感染,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0%。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合理用药情况比较 观察组98例用药合理, 2例用药不合理, 合理用药率为98.0%, 不合理用药率为2.0%;对照组87例用药合理, 13例用药不合理, 合理用药率为87.0%, 不合理用药率为13.0%, 观察组合理用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针对患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掌握相关的药理作用机制, 同时给予患者相关药物, 尽可能小剂量用药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 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而目前不合理用药情况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主要是医师未充分结合患者的用药指征和实际情况, 滥用药物的同时导致用药方案设计不合理, 同时对于患者的针对性缺乏, 故最终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 加大患者出现感染几率[2]。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医疗领域的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故针对患者治疗时,不再仅仅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将感染的发生、合理用药情况均纳入了评价范围, 因为这均关乎到患者接受的治疗是否恰当, 是否可在对症治疗后及时恢复;所以基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临床对患者治疗时应该正确予以分析, 同时合理用药, 帮助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改善。
而总结感染发生的原因, 发现病原菌的耐药性上升是主要的因素, 因为目前不同层级的医院对患者实施治疗时, 基本已经能够满足无菌治疗的要求, 同时增加了相应的紫外线消毒、整体消毒处理等设备和工作安排, 对无菌的治疗环境产生了保障[3];但是病原菌的耐药性升高后, 则能够作为独立危险因素, 引起感染的发生, 故妥善实施微生物检验就对于对症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 在观察组患者干预的过程中, 积极开展微生物检验, 根据最终检验结果给予患者相应药物, 减少用药过程中出现耐药性, 而降低药物作用的效果。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理用药率为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所用方法能够提高合理用药率, 减少感染发生, 究其机制则主要为:微生物检验实施为临床提供相应的病原学资料, 进而利于医师对药物的选择和把控[4];同时在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 通过实验室相关分离和培养技术, 使得患者机体的病原菌情况得到鉴定和判断, 然后获得相应的病原菌分型资料, 按照患者的病情类型给予用药方案的设计, 最终使得其耐药菌的作用得到抑制, 杀灭其病原菌, 最终使得患者在较小剂量用药的同时得到及时恢复, 节省了患者治疗费用,同时减少医院药物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5]。此外部分患者在院外出现疾病或接受治疗时, 均可能将相关的微生物携带到体内, 最终诱发感染的发生, 此时通过微生物检验, 可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 进而给予对应的药物治疗和预防,从而大幅度降低甚至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6-10]。
综上所述, 微生物检验可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1] 张晓静.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6):102-103.
[2] 陈光, 张丽霞.加强住院患者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现代妇女(医学前沿), 2014(9):346.
[3] 任仲庆.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探析.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9):00112.
[4] 缪顺庄.加强住院患者临床微生物检验对医院感染控制影响探讨.大家健康旬刊, 2014(11):156.
[5] 向晓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3):175.
[6] 刘晓雯.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0):255-256.
[7] 陈冀珊.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12):2257-2258.
[8] 刘玉军.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11(23):228.
[9] 曾琳智.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18):119.
[10] 张红.医院检验科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7):165.